上海的女性服飾,是上海文化的組成部分,折射出城市文明的歷史進程,也歷經不同的變化時期
在古代,接受楚文化的影響,崇尚樸實無華,後又演變為唐之豔麗、宋之端莊和明清之端莊中顯俏麗。及至近代,國門大開,歐風東漸,在繼承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勇於吸取其他民族的長處,海納百川,博採眾長,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
春秋戰國時期,現今上海地區婦女的服飾相傳為「身穿上衣下裳(裙)相連的『深衣』,袖身肥大,袖口窄小,中束大帶,腰身細小,下裳拂地,輕盈苗條」這顯然是楚國好細腰習俗的表現
在湖北出土的楚漢時期女性著襦裙歌俑
到漢代和唐代,婦女服飾有所變化前者多為雲紋刺繡曲裾長袍,足著翹跂履,腦後束髻,額旁插著步搖簪釵;後者則流行由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時裝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的褲褶傳到南方,江南包括上海的婦女也愛穿這種衣袖和褲管都肥大的服裝
明代婦女服飾恢復漢制上海地區青年女子上穿背子,下穿裙子,裙子的式樣有月華裙鳳尾裙百褶裙等當時蘇州湖州杭州等地盛產絲綢,上海地區婦女的高檔服飾以絲綢為面料,因繡工精美,還遠銷日本清代,旗人女性常穿寬大的不分上衣下裳的旗袍,有時上身加罩短小的馬甲,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常服,或加穿較長的背心漢滿兩族婦女的服飾也互有影響
清末上海街頭的婦女衣著
1
中西合璧 時尚先驅
1843年開埠之後,女性服飾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例如衣袖口部位,有的款式是窄的,有的款式是寬的。雖然這些變化比較小,但足以證明上海女性服飾已經開始發生改觀, 在整個社會風貌上透露出新的氣息。
清末,一戶家住靜安寺路(現今南京西路)的旅滬西僑及本地女傭。中西服飾款式的對比效果明顯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透過它的變化便可以知曉近代女性服飾的變化。「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樣式是立領,右大襟,全身較寬鬆, 長袖,上下直線剪裁,下擺寬大,不開衩。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 近代以來,旗袍也開始反傳統,其製衣方式將西方元素融入。有的旗袍甚至局部西化,在衣領和袖口處添加歐美服裝的裝飾,旗袍的衣領處融合洋裝中的「V」形領、荷葉領、翻領等款式。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按季節不同更換。
以上兩幅老上海街景,分別攝於1907年、1920年。獨輪車是當時主要的人力交通工具。而車上坐的女子服飾變化明顯
20世紀20年代早期到1950年初,旗袍亦為上海婦女主要服裝和禮服,並逐漸形成了獨領風騷的海派旗袍。主要是從筒式改為S形;立領逐漸減低為窄領以至於無領;衣袖時而短及於肘,甚至無袖;袍衩高低及袍身長短,都隨風尚而變易。
1930年,模特所穿著的旗袍已經增加了許多裝飾元素,還有衫襖等,用料也不再局限於普通的布料
20世紀30年代早期拍攝的上海女性。當時的旗袍款式已融入許多西式元素
《玲瓏》雜誌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非常流行的一份時尚雜誌。這三十一期封面上的旗袍樣式和圖案更趨時尚化
裙裝和褲裝。近代上海婦女裙式,時有變化。晚清到二十年代初,即有穿西式套裙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穿著白衫黑裙「文明新裝」日趨常見,也有套裙雛型。連衣裙也是近代由西方傳入,其實即是中國古代上衣下裙相連的深衣現代化。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女學生、電影明星都喜歡穿連衣裙裝。
20世紀20年代,上海新娘和伴娘的裙裝
1938年的外灘南京路口。一位女性西僑身著的裙裝已與現今沒有太大差別。其身後的兩位本地女性市民也身穿較為西式的裙裝
20世紀30年代開始這種襯衫和裙裝搭配漸成趨勢
女式西裝,由西歐的正統男服演變而來,後被女服採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少數新女性開始穿西裝。女式西裝,基本造型與男子西裝相似,但款式較男式多變。上衣的款式,領子駁頭分三種:長駁頭為一粒鈕,相當瀟灑;中駁頭為兩粒鈕,比較嚴謹;短駁頭為三粒鈕,甚是典雅。
女式大衣,泛指穿在最外層長至臀下的女裝。上海女式大衣,按長度分為短、中、長三種;按季節分為春秋大衣和冬大衣;按面料分為布大衣、全毛呢大衣、化纖或混紡大衣。按造型結構來分,又有各種款式:一口鐘大衣,又稱篷篷衣,屬於鬥篷一類。清代中期至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婦女中一度流行。而裘皮大衣則是中上層婦女及時髦女郎於冬季常備之裝束,為一時風尚。20世紀20年代之後,一口鐘漸為西式女大衣所取代。
20世紀20年代,兩位正在寄送郵件的女性上海市民。身著旗袍搭配大衣(長、短款)。而且材質也各有不同
這位20世紀40年代上海女性穿著的服飾融合了旗袍和大衣的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
歲月印痕 特色鮮明
1949年上海解放後,婦女服飾幾經變化。先是脫下旗袍,穿起藍色或灰色的列寧裝,其造型男女差別不大,只是女性穿的要求腰間略為收緊一些。下裝一般是女西服褲,也有配穿裙子的。當時中國經濟尚在恢復,社會崇尚簡樸,女裝多用棉布料。1950年以後,滬上較為流行的女上裝是女式兩用衫、女式襯衫和女中式棉襖。
1955年,正在商店中挑選大衣的上海婦女
1956年,一戶上海普通居民家的宴客。圖中的三位女性身著不同風格的中西式服飾
1957年,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們遊玩復興公園。旗袍仍然是當時部分上海女性市民的衣著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生活日益改善,婦女穿花衣、燙頭髮、穿皮鞋和著呢絨面料衣服的多起來了。20世紀50年代,連衣裙成為上海婦女夏季主要服裝,較厚面料的為春末秋初穿著,並曾流行蘇聯式的「布拉吉」。「列寧裝」是1950年後上海婦女參加工作時常穿的服裝。
1958年,上海某處工人新村。圖中可見各種裙裝,其中就有「布拉吉」
20世紀50年代,參加慰問演出的上海文藝工作者。圖中可見從貂皮大衣到列寧裝的各類服飾
20世紀60年代早期,上海某工廠的業餘合唱團的小組演唱。這些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穿著60年代初上海婦女的時髦打扮
1979年,上海一家理髮店中的女性顧客。
3
開放爭妍 緊隨潮流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上海婦女服飾進入繁榮時期,形成了百花爭妍、五彩繽紛的局面。曾被稱為「奇裝異服」的牛仔褲和喇叭褲,出現在街頭。特別是牛仔褲,久盛不衰,而且發展成與其配套的牛仔裝,因其緊身合體,於粗獷中顯嫵媚,成為上海姑娘20世紀80年代的時髦裝。接著廣為流行的是上裝茄克衫,常與牛仔褲或裙子相配,顯得乾淨利落,輕柔灑脫。面料適用範圍較廣,有布、呢、化纖、皮革等,並可製作單、夾、棉等衣,逐漸發展成為四季皆宜的服裝。近年來,由茄克衫演變而成的輕便衫、摩託衫、釣魚衫、擊劍衫、旅遊衫、獵裝、牛仔裝等,因其短小精悍,輕便實用,頗受年輕人的青睞。
1979年,上海某菜市場的女職工。當時的服飾樣式依然單一,但色彩已經開始豐富起來
1981年,上海某工廠的女職工
1987年,上海街頭。不同年齡段的婦女穿著呈現不同的風格
1987年,上海的年輕人的服飾已經非常多樣化
1987年,上海某大學女生寢室。學生群體的衣著變化也非常明顯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女性服飾更趨多樣化和時尚化。針織衫外衣化的T恤(T-shirt的音譯)、由禦寒的緊身內褲改變而來的踏腳褲、超短裙)等,頗受一些前衛時尚青年女性的喜愛。而由多塊薄薄的喬其紗所構成的沙灘裝,則成為滬上一些時髦女性愛穿的休閒裝。在剪裁方面, 已經開始打破傳統的設計, 將 「寬大離體、平麵塑形」 的方法摒棄,逐漸採取了立體服裝造型的方法並加以推廣。在審美上也更加趨向「透、 露、 瘦」。上海女性服飾進入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期。
1989年,上海公園內休憩的年輕人
20世紀90年代,上海民航乘務員
1995年,上海某餐廳的服務員。隨著時代的變遷,工作服裝也在發生變化
1999年,上海街頭的時尚女性
資料:市地方志辦公室官方微信@方志上海
編輯: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