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閃電戰中,倫敦人躲在地鐵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8個多月裡,倫敦一直是德國轟炸機無情空襲的目標。德國人將這次轟炸行動稱為「倫敦閃電戰」。德國人取名「閃電」一詞,意在挫傷倫敦人的士氣,迫使他們撤軍和投降,但德國人大大低估了英國人的應變能力。他們迅速有效地採取措施保護他們的孩子,並在破壞期間保持安全。
倫敦和其他地方遭受的「閃電戰」
德國空軍
雖然倫敦是德國轟炸機的主要目標,但它並不是英國唯一一個受到德國炸彈襲擊的地區。英國沿海的城鎮(包括加的夫、布里斯托、普利茅斯和樸茨茅斯)也遭到空襲襲擊。北部的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考文垂和伯明罕)也遭遇了「閃電戰」。
死亡與毀滅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1日,德國發動的「閃電戰」造成大約4萬名英國平民死亡,其中一半在倫敦。超過一百萬的房屋被完全摧毀,或遭嚴重破壞,而公路、橋梁和鐵路則成了廢墟。
英國人準備好了
儘管沒有預料到德國的空襲,英國人還是做好了準備。他們的預警雷達系統是世界上同類產品中最先進的,並且對即將到來的德國轟炸機給予軍方足夠的預先警告,讓市民有時間尋求庇護。皇家空軍也有兩種戰鬥機型號,噴火式和颶風式,比德國轟炸機優越。在他們的火力反擊下,他們擊落了幾架來襲的轟炸機。
疏散令
英國人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已經了解了德國人對格爾尼卡市的空襲慘狀。1937年4月26日,德軍的禿鷹軍團空襲了位於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儘管轟炸格爾尼卡毫無戰略上的意義,但是這場代號「呂根」的空襲行動徹底改變了世人對於空襲轟炸的看法。
在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納粹德國的海因克爾He-111戰鬥機向小鎮投放了4.5噸的高爆炸藥、燃燒彈,超過三分之一的小鎮居民死於非命,70%的建築物被夷為平地,燃燒彈引發的熊熊大火持續了整整三天。
因此,英國政府已經提前制定了疏散計劃,以防倫敦遭到類似的襲擊。德國空襲英國本土後,英國政府將大約150萬平民從倫敦和樸茨茅斯等目標城市疏散到相對安全的農村小村莊,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防空洞
英國空襲防範部使用波紋鋼筋,監督了200多萬個防空洞的安裝。雖然這些庇護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德國的炸彈襲擊,但它們狹小、寒冷、潮溼,缺少必要的生存物資。
地下安全
一般來說,炸彈襲擊時,呆在地下比較安全。有幸擁有地下室(在倫敦很少見)的人可以躲在那裡,但其他人被迫進入公共區域,如隧道和地下火車站。空襲的時間通常很短,因此市民可以很快離開並恢復正常活動,但那些因襲擊而無家可歸的家庭,通常將地下避難所作為臨時住所。
公共庇護所
一開始,官員們勸阻市民不要躲在倫敦地鐵裡,因為他們不想讓人群幹擾地鐵正常運行,但他們很快就鬆口了。大約有15萬人每晚睡在倫敦地鐵裡。迫於公眾的需求,官員們同意擴大地下空間以容納8萬人,但當這項工作完成時,「閃電戰」已經結束。
花衣魔笛手行動
為了保護倫敦的孩子們不受德國空襲襲擊,英國軍方發起了「花衣魔笛手行動」。全國各地的學校教師被派去看護數百萬與父母失散的兒童,他們被趕出城市中心,躲在英國農村。這些年輕人脖子上戴著類似於狗標籤的系索式鏈子,上面寫著戰後他們與家人團聚所需的信息。
而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名字,則是跟一個傳說有關。傳說,在德國普魯士的哈梅林(Hamelin)曾發生鼠疫,死傷極多,居民們束手無策。後來,來了一位法力高強的魔笛手,身穿紅黃相間的及地長袍,自稱他能剷除老鼠。鎮子裡的首腦們答應給他豐厚的財寶作為答謝,魔笛手便吹起神奇的笛子,結果全村的老鼠都在笛聲的指引下跑到了河裡,全部被剷除。但是那些見利忘義的首腦們卻沒有兌現承諾,拒絕付給他酬勞。為了進行報復,花衣魔笛手就又吹起神奇的笛子,全村的小孩都跟著他走了,從此便無影無蹤。
防毒面具:新常態
英國政府擔心德國轟炸機會在「閃電戰」中向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投放化學武器,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非常普遍,因此他們向每個公民發放防毒面具。這些橡膠口罩悶熱、笨重、臭氣燻天,呼吸困難,但英國公民別無選擇,只能照辦。德軍在一戰曾大量使用的芥子氣,被譽為「毒劑之王」,其毒性潛伏期肯能長達12個小時,因此官員們要求在所有公共場所使用防毒面具,並處以罰款。因為災難顯而易見,所以英國公民嚴格遵從。可惜面對同樣存在潛伏期的「新冠病毒」,英國人的表現就沒有當時那麼團結。
精神與毅力
根據當時大多數人的說法,倫敦遭受的「閃電戰」並不像英國軍方預期的那樣具有毀滅性。事實上,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德國的失敗。對於那些不折不扣的英國人來說,閃電戰給他們帶來了不便,但他們繼續著他們的生活,戲謔地把某些日子稱為「相當閃電」。公共防空洞的氣氛通常是愉悅放鬆的,自殺和醉酒事件實際上在閃電戰中消失了。英國人民團結一致,以一種非凡的堅韌、愛國精神度過了這場「閃電戰」。
因此,但願英國人,面對此次新冠疫情,這次世界性的無聲戰場,能一如既往地發揚這種精神,而不是相互埋怨,互相扯皮,甚至於索賠一個遠在萬裡之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