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2020-12-22 人者仁義也

德軍在二戰中採用的閃電戰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二戰之初德軍憑藉閃電戰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在27天之內徵服波蘭、1天內徵服丹麥、23天內徵服挪威、5天內徵服荷蘭、18天內徵服比利時、39年徵服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這種利用新型武器飛機、坦克、空降兵快速包抄敵人行形成圍殲戰的戰術模式通常在幾天之內完成,在此前的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快速包圍幾十萬大軍的圍殲戰,所以所以德軍的攻勢被稱為「閃電戰」,但是閃電戰在二戰後期很快就被粉碎,因為閃電戰遇到了大縱深國家根本無力形成鉗形攻勢,故而落敗。

閃電戰的由來

閃電戰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的軍事指揮策略。普魯士王國在19世紀後期分別發動1864年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從而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在這其中指揮作戰的軍事將領就是普魯士總參謀長老毛奇,老毛奇比較贊同拿破崙「運動就是戰爭靈魂」的思想,他主張普魯士軍隊應該分開並進、從敵軍兩翼包夾敵軍,快速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這種機動、協同、速度的原則在普法戰爭展現無疑。

老毛奇這種戰略思想和德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因為德國地處中歐,四面臨敵,如果不能快速殲滅敵人,極有可能在東西兩線被敵人圍攻,這兩個敵人主要是兩個歐洲大國:法國和俄國,因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一直是歐洲第一,法俄只有聯手才能遏制德國的擴張,所以德軍要想在兩線作戰中取勝,就不可能平分軍事力量東西兩面發動進攻,唯有集中力量先打垮一面的敵軍,在德軍高層看來擊垮西面的法國是德軍的最好措施。

於是德軍在1891年到1905年之間制定的施裡芬計劃便是在法德對峙時,右翼德軍突擊部隊通過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繞道進入法國境內,包夾法軍前線部隊,並且進攻巴黎。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就被東西兩線的被法國和俄國聯盟攻打,施裡芬計劃被德軍實施,但是德軍的突擊部隊根本無力通過馬克沁機槍、速射炮、鐵絲網組成的塹壕,結果是德軍的進攻最終被英法聯軍擋住,施裡芬計劃根本無法實施。

不過這個時候德軍發動的裡加戰役實現了閃電戰的雛形,即找到敵軍防禦薄弱點,快速突進,進而圍殲敵軍。是德軍參謀總長魯登道夫策劃的裡加戰役勝利,在裡加戰役中,德軍組織3個師的兵力強渡德維納河,突破俄軍的陣線薄弱點,繞過堅固的俄軍防禦點,向伊克斯庫爾、雷登博伊斯、新岑堡方向進攻,意圖形成對俄軍的合圍,但是德軍的機動性太差,缺乏火力導致沒有取得圍殲敵軍的戰果,也就是著名的「古特爾滲透戰術」。通過一支衝鋒隊繞開敵軍的火力點,切斷敵軍與後方的聯繫,為大部隊強攻敵軍做好準備。

魯登道夫在戰後對裡加戰役做出總結,他認為突擊需要具備突然性,同時迅速找出敵軍薄弱點,然後利用炮火猛烈攻擊,繼續撕裂突擊口,突擊不必理會後續部隊,繼續向前進攻,後續部隊則沿著突破口從側翼夾擊敵軍,魯登道夫的這套戰術奠定了閃電戰的基本模式,並且取得了1917年和1918年的春季戰役的勝利,不過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還是靠著兩條腿進攻陣地進攻,這顯然無法能夠擴大戰果,假如突擊士兵的行軍能夠通過機械化前進,那麼德軍很快就能擊垮並且圍殲其他部隊。

閃電戰的成熟

閃電戰在二戰時期有三個重要的要素:空軍、裝甲部隊和摩託化步兵。分別是閃電戰需要的火力支援、突擊部隊、後續擴大戰果的部隊。在一戰時期,西方列強在執行陸地作戰時主要還是在地面作戰,也就是炮兵和步兵離不開陸地,這使得炮火支援只能依賴於陸地炮兵的移動,火力支援十分低效,步兵依靠雙腿推進,速度十分緩慢。但是在一戰中出現了坦克和飛機,坦克由邱吉爾組織研究,在1916年9月15日投入索姆河戰役,飛機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就被投入戰場,只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和軍隊的戰略思維落後故而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尤其是裝甲部隊,最早提出把坦克單獨拉出來作戰的人是英國人富勒,不過富勒的理論在英國並不受軍隊高級軍官歡迎。號稱法國「坦克之父」的埃蒂安納將軍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裝甲部隊作戰理論,他要求建設一支裝甲部隊用於地面進攻,但是不被法軍高層所接受,此時的法軍深陷塹壕戰思維,正在修建馬奇諾防線,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在1934年出版了關於裝甲部隊作戰理論的《建立職業軍》一書,他也認為裝甲部隊將會是地面進攻的主力。蘇聯最早提出裝甲戰理論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這位「紅色拿破崙」在1937年的「大清洗」被槍斃。

德國是唯一一個重視裝甲部隊作用的大國,主要動力來自於希特勒和古德裡安,希特勒是一個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鐵十字勳章的士兵,對於塹壕戰中步兵集團衝鋒十分不贊同,他本人很喜歡突襲戰,而古德裡安則是繼承了德國老毛奇和魯登道夫的軍事思想,認為奇襲、快速、集中才是作戰的三要素,古德裡安還主持改進坦克,並且把自己的戰術模式付諸實踐,德軍的高層並不認同古德裡安的看法,但是希特勒卻十分欣賞古德裡安的作戰模式,1934年德國建立裝甲部隊,古德裡安為裝甲兵總監,1938年又擔任德國機動部隊總監。

這使得古德裡安可以運用自己的軍屬理論,這也是閃電戰的基礎,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由戰機取得制空權,事後對敵國的通訊中心、指揮部、機場、橋梁、火車站等重要戰略地點進行轟炸,防止敵軍集中兵力。隨後空降兵則對要塞、橋梁等關鍵目標實行佔領,最後裝甲部在敵軍的防線上實行突擊並高速推進,從兩翼包夾敵軍,實行合圍,而坦克運到的堅固火力點由飛機進行轟炸,讓坦克快速前進,之後乘摩託化步兵部隊跟進裝甲部隊高速推進,鞏固裝甲部隊奪取的陣地,充當圍攻包圍圈敵人的主力部隊。

在閃電戰中,飛機和坦克、摩託化步兵必不可缺,是關鍵的三要素,三者配合可以很快從大範圍內包圍敵軍,實行圍殲戰。沒有飛機的掩護,坦克強行突擊只會成為活靶子,沒有坦克,飛機轟炸毫無意義,沒有摩託化步兵的追擊,突入敵軍的坦克部隊很有可能成為孤軍,被敵軍擊垮粉碎。但是三者假如能夠成功結合,那就能在敵軍還未完成全國總動員之前就能擊垮敵軍,消滅敵人的軍事抵抗。

閃電戰的弱點

閃電戰雖然可以短短幾十天的時間內消滅一個國家,但是這並非意味著閃電戰不可戰勝,相反閃電戰的弱點也很大,閃電戰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裝甲部隊,而裝甲部隊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後勤保障對於裝甲部隊十分重要,另外裝甲部隊的快速移動依賴於良好的道路和橋梁,而且閃電戰可以大規模圍殲敵軍,把敵軍潛在的戰爭潛力消滅。如果德軍的閃電戰被敵軍遏制住,那麼敵軍可以把圍殲戰轉化為消耗戰,德軍必將受入圍攻而失敗,蘇德戰爭就是德國閃電戰失敗的最好例子。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於蘇聯的打擊,由於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軍深入蘇聯境內850—1200公裡,佔領蘇聯國土1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3個法國的面積,淪陷區人民約7450萬,蘇軍損失高達380萬人,德軍勢頭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德軍的裝甲部隊的前行極限到了,裝甲部隊需要的汽油、彈藥和零配件無法及時得到補充,而且蘇聯沒有西歐國家一樣的公路,一旦下雨,道路就變成了泥漿,德軍後勤的汽車經常被卡在泥潭裡無法動彈,就這樣德軍裝甲部隊到達了進攻極限。

裝甲部隊無法展開大規模突進和德國的空軍也有關係。自蘇德開戰以來到1941年11月30日,德國飛機總數達到4219架。這些飛機超過80%損失在蘇聯戰場。從開始進攻蘇聯至11月1日,德國空軍在東線平均每個月維持2462架作戰飛機(不含聯絡機以及運輸機)和2963個機組,同時平均每個月要損失741架飛機和318個機組,飛機能夠轟炸的戰略區域也到達了極限,閃電戰的兩大要素基本消失了,蘇聯的龐大的戰略縱深使得閃電戰完全失去了優勢,蘇聯的戰爭潛力開始被發掘出來了,戰爭由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

在消耗戰中,德軍是無力和蘇聯抗衡的,蘇聯人口在蘇德開戰時大約有1.9億人,這使得蘇聯徵發了2960萬人用於蘇德戰爭,無論德國的後期戰術如何優秀、指揮官如何出色,德軍戰鬥力有多強,都無法消滅蘇聯無窮無盡的有生力量,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軍陣亡及失蹤人員高達1194.413萬人,被俘560萬,因傷致殘500萬,但是蘇聯依舊沒有倒下,此外英美為了減少自身的傷亡,給予蘇聯大量的補貼,讓蘇聯出人和德國對抗,比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就給予蘇聯的糧食達到420多萬噸,各型飛機14018架,各型車輛46萬6968輛,這使得德國根本不可能打敗蘇聯,閃電戰並不適合全國總動員的消耗戰。

結語:閃電戰的啟示

閃電戰非常適合於中小面積的國家,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看可以到很多戰爭中有著閃電戰的影子,甚至是現行技術條件下的閃電戰復現。而且世界各國的軍事專家和歷史學家也不斷在研究閃電戰,發掘閃電戰的意義的對於當代社會依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現代軍事領域已經發展到了太空武器階段,新的作戰模式和新的軍事理論該如何變化,或許可以從閃電戰中得到啟示。

相關焦點

  • 《戰略思維:閃電戰》:硬核軍事戰略遊戲,完美再現德國閃電戰
    第一次使用閃電戰贏了,但是他激怒了二戰閃電戰,對於德國軍隊來說,他確實有一個特殊的偏好,畢竟他上來的時候味道很好。因此在二戰中,國防軍大規模使用閃電戰戰術。一開始,使用普及裝甲車和廣發內燃機使軍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運輸能力前進。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那如何擊敗閃電戰呢?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一個多月拿下法國,不到半個月深入蘇聯境內三百多公裡,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傳遍整個歐洲,那希特勒的閃電戰的本質是什麼,其核心在哪裡,他的命脈又在和何處。
  • 倫敦閃電戰:德國襲擊倫敦時的真實場景
    在閃電戰中,倫敦人躲在地鐵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8個多月裡,倫敦一直是德國轟炸機無情空襲的目標。德國人將這次轟炸行動稱為「倫敦閃電戰」。德國人取名「閃電」一詞,意在挫傷倫敦人的士氣,迫使他們撤軍和投降,但德國人大大低估了英國人的應變能力。
  •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同為裝甲戰術到底有何區別,誰又更勝一籌?
    從這裡可以看出,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雙方都是基於對一戰陣地戰的反思和對康布雷戰役中多兵種合成作戰的經驗汲取而形成的 。當然這並非蘇德兩國所獨有的,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所興起的一種思潮,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都是這種思潮下的產物。
  • 一個真正的但「名不副實」戰略傑作《戰略思維:閃電戰》
    《戰略思維:閃電戰》是由烏克蘭StarniGames開發並發布的基於回合的策略遊戲。遊戲名稱中的「閃電戰」直接揭示了本遊戲的情節和玩法都源於二戰德國發起的閃電戰,玩家在遊戲中玩德軍的指揮官。還原歷史,但要突出戰略遊戲的核心《戰略思維:閃電戰》是一款以二戰早德國啟動閃電戰和清掃歐洲為背景的遊戲,玩家自然指揮官。化身德軍指揮官從鋼鐵洪流幹涉西班牙內戰和以德意志帝國為首的閃電攻擊左右二戰歐洲戰場開始。
  • 二戰軸心國三兄弟:為什麼日本連發動閃電戰的能力都沒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就是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為核心的軸心國。然而這三個國家的力量差異非常巨大。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的閃電戰,讓其在一兩年內就幾乎佔領整個西歐,甚至連蘇聯都被德國差點打敗。而在東亞的日本,雖然對許多國家發動了侵略,但是這建立這建立在跟周圍國家巨大的軍事實力差異上。至於義大利,基本上相當於打醬油的角色。
  • 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
    古德裡安即使是現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我們也能看待閃電戰這個詞的出現,比如本月21號,普京大帝發起的閃電戰。那麼又是誰創立的這個戰術呢,又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創立的呢?現在就請跟隨小編的視角前去探究探究吧。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篇講的是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古德裡安的事跡,至於後來他在西歐,東歐殺超神的事跡這裡就暫不敘述了。
  • 《王國風雲3》閃電戰怎麼玩 閃電戰打法技巧攻略
    導 讀 王國風雲3閃電戰怎麼打?
  • 閃電戰的翅膀 擲彈兵的盔甲 德國251系列裝甲輸送車
    作為第一款投入實戰的步兵戰車(雛形),德國Sdkfz251半履帶裝甲輸送車可以說是給德國擲彈兵插上了翅膀和穿上了盔甲。在閃電戰的作戰思想中,坦克將快速突破敵軍防線向縱深突擊,而步兵則負責鞏固戰果。而每輛可以搭載一個步兵班的251系列裝甲運輸車則彌補了這個缺陷,如果說閃電戰的戰術思想橫掃了歐洲的話,那麼251系列裝甲運輸車則是給閃電戰插上了翅膀。比起傳統步兵或者摩託化步兵,裝備251系列裝甲車的步兵能夠適應的地形更多,能夠投入戰鬥的效率更高。甚至說這種半履帶裝甲車和後來的全履帶步戰車開創了陸軍的一個新兵種——機械化步兵。
  • 《突襲》的延續——《閃電戰》,重現史實的二戰經典遊戲
    在文章開始前,我們先來認識下一個遊戲公司——cdv,這家公司最初是為德國軍方開發各種作戰訓練軟體的,1998年時,電腦遊戲風靡,該公司更名cdv軟體娛樂,開發了基於二戰史實的即時戰略遊戲,最有名的就是《突襲》和《閃電戰》兩個系列了。
  • 初次閃電戰漏洞百出,二號坦克吃盡苦頭,35裝甲團一天損失近半
    就比如說在當時孕育而生的閃電戰戰術,德軍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擊潰了坐擁百萬大軍的波蘭。這也讓世界認識到了德軍的新作戰手段。那麼初次閃電戰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其實閃電戰的核心就是要集中兵力用最快的速度發動奇襲,要想保證閃電戰的成功,最首先的就是要保有制空權,與此同時,地面部隊需要足夠的靈活機動才能夠與之配合。
  • 二戰回合制策略遊戲《戰略思維:閃電戰》Steam發售 國區109元
    二戰題材回合制策略遊戲《戰略思維:閃電戰(Strategic Mind: Blitzkrieg)》本月23日登陸了Steam發售,國區售價109元,支持簡體中文,獲得玩家「好評」評價。Steam頁面: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200330/_/關於這款遊戲戰略思維:閃電戰是一款二戰題材的回合制策略遊戲,它結合了現代畫質與經典遊戲形式。玩家將以指揮官的身份經歷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困境,通過卓越的閃電戰戰術探索新的可能性。
  • 虎牙《坦克世界》戰神杯驚現「閃電戰」
    虎牙《坦克世界》戰神杯驚現「閃電戰」 原標題:經典復刻?虎牙《坦克世界》戰神杯驚現「閃電戰」在波濤洶湧的二戰歐洲戰場上曾經湧現出無數天馬行空的超前戰術,其中最被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德國人所發明的「閃電戰」了:利用飛機坦克等高機動性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襲擊對手。而時隔多年,在虎牙直播「坦克世界戰神杯」的比賽舞臺上,又有一支戰隊重現了當年「閃電戰」的輝煌。
  • 他是古代十大戰神之首,更是閃電戰之祖!希特勒和他比簡直弱爆了!
    今天要說的就是中國古代最年輕的大將軍、閃電戰的鼻祖——霍去病! 在十七歲這年,霍去病親自率領自己精心挑選訓練出來的八百名輕騎兵,進入沙漠腹地,首次採用了長途奔襲的閃電戰,穿越大漠數百裡,突然出現在匈奴王庭,斬殺匈奴單于的祖父及相國以下2028人,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一戰成名,被封冠軍侯。
  • 《坦克世界:閃電戰》登陸Steam平臺 接受PC玩家考驗
    近日,Wargaming 宣布《坦克世界:閃電戰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中國不是孤軍作戰,而是跟美國、英國、蘇聯等國組成盟國。其實德國當時也有自己的小聯盟,除了日本和義大利兩大軸心之外,歐洲的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都是德國的盟友,這些國家被稱作「僕從國」,為德國的侵略出錢出力。
  • 索帥解釋曼聯閃電戰幕後戰術:利用中場奇兵進攻,他小時候是中鋒
    索帥解釋曼聯閃電戰幕後戰術:利用中場奇兵進攻,他小時候是中鋒 2020-12-21 04:14  羅米的曼聯博客
  • 二戰德國裝甲系列2:黑騎士的新手刀 閃電戰的急先鋒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號坦克雖然是德國第一種量產的坦克,但實際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大,特別是在閃電戰初期真正處於核心地位的裝甲力量其實是二號坦克。下面我們先來看看Panzer Ⅱ型坦克的基本數據(這裡以量產Ausf.C型為例):全重:8.9t武器:20mmKwK 38 L/55;1*7.92mm MG34成員:3人最大速度:40km/h最大行程:200km裝甲:5
  • 《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警惕,信息化閃電戰!
    聯想到幾個月前美國的「千艦海軍」計劃和以百顆衛星掌控全球的構想,如果把俄羅斯針對突破美國全球飛彈防禦系統而研製的新式變軌彈道飛彈的實驗成功,也算做這場緊鑼密鼓軍事大劇中一幕的話,根據種種跡象,可以預言以各式飛彈和太空系統為核心的新戰爭樣式——我稱之為「信息化時代的閃電戰」即將到來。
  • 250公裡的「交通堵塞」熟視無睹,德軍閃電戰打破馬奇諾防線
    在二戰的時候,德國軍隊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們的機械化部隊在阿登地區的「交通堵塞」長達250公裡。如果盟軍能夠重視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也許會有一些變化。1940年的法國、比利時邊境,德軍集結了當時規模最大的機械化部隊。他們試圖通過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繼續進行閃電戰。顯然,從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的計劃,美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