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滿天下」是每一個傳道受業的為人師表的追求。但是真正能夠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其實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孔子就做到了。可是孔子雖然教導了很多優秀的弟子,幫助他們解決人生道路上的困惑與遺憾,可是他自己卻始終沒有解開自己的心結。那麼孔子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呢?他的母親又為什麼始終不肯把真相告訴他呢?
這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說起。雖然每一個人都曾經前程的學習過孔子的儒學理論,雖然每一個人都被孔子駕著牛車周遊列國的故事所感動。但是不得不承認,其實孔子的一生還是非常曲折坎坷的。公元前549年開始,孔子就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537年,孔子已經進入了青少年時期,並且他已經進入了思想認知上的自覺和自發階段。當時的孔子雖然只有15歲,但是他卻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要開始學習之旅。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15歲正是求學的好年紀,可是對於古人來說,已經到了可以成家立業的年紀了。公元前533年的時候,孔子也娶妻了。
公元前532年,孔子的兒子出生了。也許是這個孩子給孔子帶來了好運吧,他也當上了委吏。雖然這只是一個管理倉庫的很小的官職,但是對於孔子來說,卻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畢竟全家人都不用再為生活太過擔憂了。公元前525年的時候,孔子開始創辦學校。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多思想上的解放的特點和表現。
但是準確的來說,那個時候還是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中,而且私學並不發達。所以孔子創辦了學校傳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性的裡程碑式的行為。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孔子才得到了更多可以同上流社會階層的人們接觸的機會。與此同時,孔子注意到自己是可以更進一步的。
從公元前496年開始,孔子就有了周遊列國的計劃和打算。而且他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治國意見並沒有得到統治階層的採納。其實這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其實早在公元前516年的時候,齊景公因為知曉孔子的名氣,所以特意去向他詢問治國的良策。
孔子當時就像統治階級宣揚了自己的仁愛的思想,他認為君主應該像父親一樣對待自己的子民,然後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對於處於最高階層的統治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維護整個社會和國家合理運行的秩序,而不是完全一味的講究道德和慈善。也許孔子的那一套治國方法在海清河晏的時候還能夠派上用場,但是在紛亂複雜的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公元前483年的時候,孔子因為屢屢受挫,所以就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魯國。雖然自己在政治領域沒有取得意料中的作為和成就,但是孔子卻意外的在教育的方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節奏。不得不說,與其和那些朝廷的老奸巨猾的官吏們周旋,倒不如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裡傳道授業解惑。
而且孔子的確是有自己的教育方法的,比如他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至今還被教育工作者們所奉行和推崇。也正是因為孔子一直秉持著自己的初心愛護自己的學生,所以他的弟子中才能夠出現七十二聖賢。可是即便如此,孔子也一直都有一個始終無法解開的心結。雖然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的貴族,他的父親是叔梁紇。
但是他卻一直背負著一個「野合」之子的帽子。叔梁紇的正妻沒有給他生下兒子,唯一的小妾為叔梁紇生下的孩子竟然還有生理上的缺陷。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嗣昌盛,叔梁紇就起了納妾的念頭。可是讓人們感覺到非常意外的是,當時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儘管世人都認為叔梁紇不應該再納妾,他還是去了顏家提親。
當時顏家三個女兒只有最小的女兒願意嫁給叔梁紇,可是這個女孩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青春少女。兩人結婚的時候,叔梁紇已經66歲了。正所謂「一樹梨花壓海棠」,別說是在思想相對封閉的古代封建社會,哪怕是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戀情也是註定要被人們議論的。
不過,雖然這對老夫少妻的愛情挑戰了當時的倫理界限,可是他們還是願意和彼此相伴一生。婚後不久,叔梁紇就有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孔子。可是在孔子的童年記憶中似乎是缺失了和父親相處的部分的。那麼為什麼孔子的母親不願意和她提起叔梁紇呢?目前人們都認為是輿論的影響,畢竟「野合」的名聲實在是不好聽。
因為孔子的母親和叔梁紇之前就一直住在偏僻的地方,就是為了能夠躲避世俗的眼光和那些惡毒的評論。叔梁紇死後,孔子的母親似乎也就沒有理由再舊事重提了。而且不得不承認,她的確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在家庭缺失了丈夫和父親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將孔子照料的非常好。這樣一來,她還有什麼理由整天和孔子抱怨追憶呢?
不過有很多史學家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得出了一個讓人感覺到非常驚訝的結論。那就是孔子的母親和她的父親並沒有舉行傳統意義上的婚禮,那既然如此,他們兩人也就算不得是合法的夫妻。既然這樣,孔子就是一個私生子。
而這一點,似乎也能與孔子的母親從來不向他討論家事和父親的理由對上號。不過由於孔子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今天實在是太過遙遠了,所以這種觀點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和證實。所以不論事實真相如何,相信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