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母親,為何不願告訴孔子他的親生父親是誰?她有何苦衷?

2020-12-05 文史軼事錄

「桃李滿天下」是每一個傳道受業的為人師表的追求。但是真正能夠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其實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孔子就做到了。可是孔子雖然教導了很多優秀的弟子,幫助他們解決人生道路上的困惑與遺憾,可是他自己卻始終沒有解開自己的心結。那麼孔子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呢?他的母親又為什麼始終不肯把真相告訴他呢?

這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說起。雖然每一個人都曾經前程的學習過孔子的儒學理論,雖然每一個人都被孔子駕著牛車周遊列國的故事所感動。但是不得不承認,其實孔子的一生還是非常曲折坎坷的。公元前549年開始,孔子就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537年,孔子已經進入了青少年時期,並且他已經進入了思想認知上的自覺和自發階段。當時的孔子雖然只有15歲,但是他卻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要開始學習之旅。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15歲正是求學的好年紀,可是對於古人來說,已經到了可以成家立業的年紀了。公元前533年的時候,孔子也娶妻了。

公元前532年,孔子的兒子出生了。也許是這個孩子給孔子帶來了好運吧,他也當上了委吏。雖然這只是一個管理倉庫的很小的官職,但是對於孔子來說,卻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畢竟全家人都不用再為生活太過擔憂了。公元前525年的時候,孔子開始創辦學校。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多思想上的解放的特點和表現。

但是準確的來說,那個時候還是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中,而且私學並不發達。所以孔子創辦了學校傳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性的裡程碑式的行為。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孔子才得到了更多可以同上流社會階層的人們接觸的機會。與此同時,孔子注意到自己是可以更進一步的。

從公元前496年開始,孔子就有了周遊列國的計劃和打算。而且他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治國意見並沒有得到統治階層的採納。其實這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其實早在公元前516年的時候,齊景公因為知曉孔子的名氣,所以特意去向他詢問治國的良策。

孔子當時就像統治階級宣揚了自己的仁愛的思想,他認為君主應該像父親一樣對待自己的子民,然後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對於處於最高階層的統治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維護整個社會和國家合理運行的秩序,而不是完全一味的講究道德和慈善。也許孔子的那一套治國方法在海清河晏的時候還能夠派上用場,但是在紛亂複雜的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公元前483年的時候,孔子因為屢屢受挫,所以就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魯國。雖然自己在政治領域沒有取得意料中的作為和成就,但是孔子卻意外的在教育的方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節奏。不得不說,與其和那些朝廷的老奸巨猾的官吏們周旋,倒不如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裡傳道授業解惑。

而且孔子的確是有自己的教育方法的,比如他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至今還被教育工作者們所奉行和推崇。也正是因為孔子一直秉持著自己的初心愛護自己的學生,所以他的弟子中才能夠出現七十二聖賢。可是即便如此,孔子也一直都有一個始終無法解開的心結。雖然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的貴族,他的父親是叔梁紇。

但是他卻一直背負著一個「野合」之子的帽子。叔梁紇的正妻沒有給他生下兒子,唯一的小妾為叔梁紇生下的孩子竟然還有生理上的缺陷。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嗣昌盛,叔梁紇就起了納妾的念頭。可是讓人們感覺到非常意外的是,當時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儘管世人都認為叔梁紇不應該再納妾,他還是去了顏家提親。

當時顏家三個女兒只有最小的女兒願意嫁給叔梁紇,可是這個女孩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青春少女。兩人結婚的時候,叔梁紇已經66歲了。正所謂「一樹梨花壓海棠」,別說是在思想相對封閉的古代封建社會,哪怕是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戀情也是註定要被人們議論的。

不過,雖然這對老夫少妻的愛情挑戰了當時的倫理界限,可是他們還是願意和彼此相伴一生。婚後不久,叔梁紇就有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孔子。可是在孔子的童年記憶中似乎是缺失了和父親相處的部分的。那麼為什麼孔子的母親不願意和她提起叔梁紇呢?目前人們都認為是輿論的影響,畢竟「野合」的名聲實在是不好聽。

因為孔子的母親和叔梁紇之前就一直住在偏僻的地方,就是為了能夠躲避世俗的眼光和那些惡毒的評論。叔梁紇死後,孔子的母親似乎也就沒有理由再舊事重提了。而且不得不承認,她的確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在家庭缺失了丈夫和父親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將孔子照料的非常好。這樣一來,她還有什麼理由整天和孔子抱怨追憶呢?

不過有很多史學家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得出了一個讓人感覺到非常驚訝的結論。那就是孔子的母親和她的父親並沒有舉行傳統意義上的婚禮,那既然如此,他們兩人也就算不得是合法的夫妻。既然這樣,孔子就是一個私生子。

而這一點,似乎也能與孔子的母親從來不向他討論家事和父親的理由對上號。不過由於孔子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今天實在是太過遙遠了,所以這種觀點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和證實。所以不論事實真相如何,相信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相關焦點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何姓孔?
    但孔聖人並不是天上的神,而是人造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作為一個來自凡間的神,孔子當然不是跟孫悟空那樣,是從石頭中縫蹦出來的,他不但有母親,還有父親。史料說的明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的一個叫顏徵在的貴婦人分娩,隨著一聲巨響,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這個孩子就是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孔丘、孔聖人。
  • 一個愛情故事,害死孔子最喜歡的門生,此人死後,孔子次年去世
    公元前480年,一個人的死訊傳來,這讓當時72歲的孔子悲痛不已,大喊「我的生命不長了」。第二年,孔子在對這個人無盡的思念中死去。這個人是誰?為什麼對孔子影響這麼大?是孔子嗎?他叫子路,是孔子最驕傲的弟子之一。幾十年來的師徒關係,使兩人關係更加親密。子路的死是一場悲劇,他死得很公正,悲劇性很強,但事實上,子路的死是不值得的。
  • 學富五車的孔子,年輕的時候做了什麼,對長大後的他影響大嗎
    孔子的家庭:再說孔子之前我們來說一下他的家庭,他的父親孔圪比他個子還高,兩米三的個子,力大如牛,在魯國是有名的勇士了。那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父親被當時的國君給予了封地,於是他的父親就想要生一個嫡子來繼承他的家業,孔子之前還是有一個哥哥的,我們從他的字就可以看出「仲尼」,那他的上面還是有一個哥哥的,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
  •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奉為天縱之聖,他的童年遭遇了什麼?
    圖片來自素材推薦,如有侵權請告知撤回孔子的父親是個武士,64歲才有了孔丘。在孔丘3歲時,父親卻不幸去世,父親的前兩個妻子和子女把他們母子趕出家門。母親無奈只好帶著孔丘回到曲阜闕裡的娘家。孔丘和母親來到曲阜時,正是周圍各諸侯國大興周禮的年代,因為魯國懂得周朝禮樂最多,各國紛紛派人到魯國取經。貴賓來臨,就會隆重接待,場面非常熱鬧。孔丘住在城裡,見得多了,對禮樂產生了特別的愛好。孔子的母親對他家教很嚴,教孩子識字,教給他文明的行為舉止,不說粗話,不做粗魯的遊戲,做一個規規矩矩的孩子。
  • 孔子的一生簡介,看世人把他傳為佳話的緣由
    不曾想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只能和母親顏徵在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與母親不過孔子小時很聰明懂事,母親經常教導他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孔子到三十歲時,因他好學不倦,造詣很深,所收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已經有些名氣,所以常說「三十而立」。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 《孔子》十五志於學 抄摘文
    可是鮒祀不服,殺了煬公,欲推兄長弗父何即君位。弗父何斷然拒絕。因為,一旦即位,他將面對如何處理弟弟殺掉叔叔——前任國君之事。他不想再有家人互殘,血染宮廷。於是,他推掉君位,讓鮒祀做國君,自己為卿。這位弗父何,正是孔子的第十世祖。從弗父何這裡,孔子世開始由諸侯之家轉為公卿之家。
  • 孔子,聖人的吶喊!
    如果傳了子孫十八代之後,時移世易,後人實在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誰,疏遠的自己都不像是祖先親生的了,反倒是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那咱們就姓個「別」,也沒毛病啊!這只是千奇百怪姓氏來源的冰山一角,都還沒能夠解釋孔子姓氏的來源。回顧上文,孔子的「子」姓,是大禹給孔子的先祖——契,封賜的。
  • 孔子弟子三千,誰是他最喜歡的學生?
    ,是最早追隨孔子的學生子路性子急、脾氣犟,經常頂撞孔子,也經常挨孔子的罵,但是孔子對他的評價卻很高,說他很有才能,可以治理「千乘之國」子貢是個「高富帥」,是孔門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據說孔子周遊列國就是他贊助的。
  • 孔子聽到誰的死訊後,竟說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了?果然,不久他便真的...
    孔子 72歲的當時 ,也就是公元前 480 年,他忽然聽到一個人辭世 消息,這個噩耗讓孔子唏噓不已 ,甚至可以說是徹底摧毀了他,他悲傷地說:我的大限也將至了!果不其然 ,在痛楚與思念的大重摧殘下,僅一年以後孔子便離開了人世間 。 那麼 ,到底是誰 ,竟對孔子有如此之大的影響 呢?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聖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圖畫,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最早一部連環畫。《孔子聖跡圖》的問世,經歷了一個漸次完整又日趨成熟的過程。1、尼山致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在尼丘山上祈禱後,第二年(前551年)生下孔子。
  • 孔子有顯赫家族,還有出生神話,為何幼年貧困?
    孔子父親叔梁紇,說起來也是傳奇人物。叔梁紇天生神力,力大無窮,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叔梁紇在魯國的功勞有稽可查的有兩件,力舉城門救危、護送 魯國貴族臧紇。叔梁紇憑軍功被魯襄公封為陬邑大夫,定居陬邑今山東曲阜。
  • 孔子一生中,哪個女人對他的影響最大?其中一個甚至影響了他一生
    首先,就是他的母親。據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了施曜英為妻,生下了九個女兒,而無一子。叔梁紇晚年不顧禮法,娶了年輕的女子顏徵在為妾,最終,生下孔子。可以說,孔子是孔家的唯一男丁,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寥寥數語,卻不難看出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今作顏徵在)是一個非常有獨立思想,個性堅強的女子。
  • 孔子的父親為何叫叔梁紇,卻不姓孔?或許你對先秦的姓氏有些誤解
    孔子及其父都不姓孔,而是「子」姓,到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時候才有了「孔氏」。孔父字叔梁,暗含其排行,名因此稱叔梁/紇;其實孔子也有一個類似的字叫仲尼,仲指的孔子的排行老二。孔子世系:宋前湣公(子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祁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紇→孔丘→孔鯉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從孔父嘉到孔子,僅有孔防叔和孔子兩人稱孔**,其餘的人還是以字+名或稱名。
  • 孔子是如何解釋「怪力亂神」的?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搜神記》,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幹寶的一個觀點:對待鬼怪精靈,首先要不怕它,其次要弄死他。今天的內容我們主要來看看孔子是如何解釋「怪力亂神」的。我們要知道孔子曾經說過:不語怪力亂神。
  •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子路陪老師去衛國,衛靈公的王后南子的名聲很不好,她想見孔子並想讓孔子為她所用,孔子不願意見她。她便派人送來禮物,依照禮數孔子應噹噹面去致謝。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聽到老師誇獎顏淵像他,道行得通則行,道行不通則藏。他便問:「若是行軍打仗誰行呢?」誰都知道子路長勇敢,軍事行動是他的強項,他這樣明知故問還不是想要一個老師肯定?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顏回與顏濁鄒都是顏氏的後裔,而子路又是顏濁鄒的妹夫,彼此之間很為熟悉,也一向有往來。顏回與子路把孔子來到衛國的真實情況告訴了顏濁鄒,懇切希望他能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等推薦給衛國靈公。顏濁鄒答應了二人的請求,並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於孔子。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孔子的壽命很長,活了70多歲。
  • 周公是孔子偶像,孔子為何說:即使比周公還優秀,我也沒眼看
    某些人提出異議,人才選拔應該能力先行,有能者居之,才能發揮最強效應。那麼人才選拔該以德為先,還是以能為先?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年前門看孔子怎麼說。孔門趣事之《才徳之辯》如果有人問孔子:「你的偶像是誰?」我想孔子毫不猶豫會說:「周公。」確實如此,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聖人孔子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