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工藝做音樂劇舞美設計,這次跨界讓人看到了非遺的美

2021-01-09 澎湃新聞

3月23日,凱裡市苗銀鍛造技藝非遺傳人劉兵發了一條朋友圈:「上海,昨日預演。看到這幕放心了,春節期間總算沒白忙活!」

劉兵這條朋友圈的配圖是徐俊導演的音樂劇《白蛇驚變》劇照。照片中,女主角白素貞一頭秀髮上綴著流雲般精美飄逸的一套苗銀工藝頭飾,全部由他手工打造而成。

這一音樂劇中融入的「非遺」並不止頭飾一項。4月19日,《白蛇驚變》在虹橋藝術中心首演。戲裡戲外,一共融入了13項非遺內容。

「白蛇故事本身就是非遺,我們在合作過程中不斷湧現新的靈感,加入新的非遺內容。最後,共有12項非遺和白蛇故事碰撞,呈現出了這臺演出。」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總監章莉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白蛇的一套髮飾均由凱裡苗銀鍛造非遺傳承人劉兵手工製作完成。

傳統非遺與新編白蛇故事的碰撞

傳統戲曲舞臺上,衣物的繡片、複雜的頭飾……不少製作技藝時至今日都可歸為非遺範疇。然而手工藝費時費工,如今舞臺舞美設計中已經難覓其蹤跡。

這次戲劇和非遺的跨界融合,對導演徐俊來說,是一次主動的「碰撞」。去年他在文化部參加一個培訓班,機緣巧合聽到了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的一堂非遺課。課上展示的案例中,他第一次見到了東陽竹編非遺傳承人何紅兵等竹編非遺傳人的作品「竹編萬花筒」。

竹編萬花筒是一個很當代風格的裝置作品,不同編織方法的竹編片自由組合在框架之上,裝飾風格濃鬱。

徐俊一下被擊中了,「沒想到傳統的非遺手工藝也可以呈現得如此現代洋氣,這就是我這個劇裡特別需要的風格。」

《白蛇驚變》也是一出改編傳統故事的「老戲新編」。徐俊在這齣戲裡做了很大改動,讓許仙擺脫懦弱形象,白素貞直面自己的悲劇,二人的性格強烈碰撞形成全劇戲曲衝突。

故事內容在徐俊心裡醞釀了兩年才最終成型,而「竹編萬花筒」傳統非遺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形式讓他找到了這一戲劇內容最適合的表現形式。他幾乎是立刻決定推翻全部舞美,重新製作。

經多方牽線搭橋,徐俊找到了竹編萬花筒策劃方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PACC幫他聯繫到了製作人之一,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

「中國各個地方的竹編工藝不同。我們覺得最適合舞臺呈現也有能力做這件事的是何紅兵。他之前和PACC合作,與設計師一起跨界設計製作過大竹燈,理解力以及設計師的合作能力都比較好。」章莉莉說。

經過導演、舞美、設計師、非遺傳人的多方碰撞,何紅兵用竹編製作了法海的禪杖燈柱、西湖的斷橋、雄黃酒罈外的護套三樣主要舞美作品。

燈柱由何紅兵用竹編一層層全手工編織而成,在編織上運用亂編法,層層漸變,上下兩端部分編織的層次輕薄,方便透光,且讓燈柱變得通透,中間處編織的層次厚重,讓長長的燈柱穩固,變化的柱身讓燈柱整體上變得輕盈起來。

亂編法並不是傳統東陽竹編技法,而是在二十多年前何紅兵和國外合作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竹編法。

音樂劇開篇法海禪師出場時,十根巨大的竹編燈柱烘託出威嚴的氣勢,挺立為廊柱燈火,肅穆斑斕。第一次看現場,何紅兵自己都被震撼到了,「沒想到舞臺呈現效果這麼美。」

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編織的燈柱,挺立為廊柱燈火,肅穆斑斕,為全劇舞美增添異彩。

橫跨舞臺的斷橋布景使用傳統竹編技法手工編制。

13項非遺融入整臺音樂劇

12月,PACC做了一期非遺研培計劃染織繡研修班,全國各地的繡娘齊聚上海。竹編方面合作順暢,章莉莉動了進一步跨界合作的念頭,「我們想既然跨界到了舞美,乾脆也可以跨界到服裝,再給女主角做件衣服吧。」

徐俊聽了這個想法也擊節叫好,為白素貞設計一套戲服被提上了日程。之前《白蛇驚變》已設計好了服裝,但衣上紋飾只是布料原本所帶紋飾。PACC找了一位高定設計師陳冬梅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二次深化設計,把衣服上所有的紋樣都重新進行了手工繪製,分給四個傳承人來繡。

經過討論,風格較為搭配的四種繡法傳人加入了這件刺繡服裝的製作。四川蜀繡傳承人吳玉英、上海露香園顧繡傳承人黃輝負責花卉刺繡,常州亂針繡傳承人張莉負責葉片刺繡,蘇州緙絲傳承人王建江則用緙絲工藝,製作了一條精美的腰帶。PACC還邀請了一個高定鞋履品牌與吳玉英合作,為女主製作了一雙靴子,繡上了蜀繡雲紋。這套繡品從12月一直繡到過年之後,幾位傳承人甚至過年期間都在趕工。

常州亂針繡傳承人張莉正在製作白蛇服裝葉子部分。

戲靴上的刺繡大量運用了蜀繡精典的「車擰針」「斜鋪針」等針法繡制,更好的表現了潮水和祥雲的動態感。

白素貞的頭飾則交給凱裡市苗銀鍛造技藝傳承人劉兵重新打造。白素貞的頭飾,由一支髮簪,一支和髮簪搭配的對稱蛇形髮飾,一對髮釵,一對花鈿,和一支蝴蝶配飾組成。此前白蛇頭飾雖有設計師精心設計,但卻是3D列印打版製作,近看就是塑料質地,而且上面有3D列印的紋理,比較粗糙。

劉兵在原有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苗銀鍛造的花絲等技藝。髮簪做工細膩精緻,錐身細細的雕刻著花紋,另一端有著精細的鏨花,連葉子上的脈絡都清晰可見。兩股髮釵的錐身則被劉兵改成了兩股造型別致的曲線,一端設計成了回形,以花芯狀結尾,緊貼耳廓,另一端設計成分叉,好似蛇信,銀絲蜿蜒,緊貼髮絲,靈動飄搖,巧妙地呼應了白蛇的身份。

讓傳統非遺有更多發展空間

「開始我們只是在竹編一項非遺上合作,後來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章莉莉笑言,導演找到PACC之前,劇中沒有非遺。竹編在舞美設計方面的成功讓他們一步步加深合作,劇中的非遺元素也越來越多,加入的非遺傳承人也最終變成了6名。

之後徐俊想到,白蛇故事本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嘆巧合的同時,他也開始有意增加非遺元素在劇情之中,賽龍船、鑼鼓、武術等非遺項目一點點被加入到劇情之中,到這個音樂劇正式搬上舞臺,劇中涉及的非遺已經有13項。

有這麼多非遺參與到與音樂劇的跨界之中,此前鮮有嘗試。「光看劇目,很多服裝設計後面的非遺故事大家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決定做一個展覽把它展示出來。」章莉莉說。

在《白蛇驚夢》首映當天,他們在虹橋藝術中心大堂做了一個小而精緻的非遺展,將劇中出現的精美非遺手工藝品同步展示,以期讓更多人了解非遺。

「文化部提倡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承人之前做的東西更接近工藝品,沒有真正走入生活。」章莉莉表示,這次與舞臺劇跨界合作也是一次嘗試,讓非遺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走入更多尋常人的生活。

對這樣全新的嘗試,何紅兵也表示歡迎,「非遺竹編技藝主要用於工藝美術裝飾和日常實用。我是第一次參與舞美設計,實用和舞臺採用的技法和呈現效果很不一樣,這次有機會用竹編嘗試表現舞臺效果,我覺得對我們這門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也很有好處。」

相關焦點

  • 我們用了整整一年,只想告訴你傳統非遺也能時髦人人愛!
    讓每位參與項目的設計師帶著「探究」和「好奇」從中選擇一位工藝大師進行合作,憑藉「直覺」出發的路途究竟會是坦途還是荊棘,誰會知道?芭莎珠寶曆經十載,從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我們始終引領著這個充滿華光的行業大步向前,然而,我們能為已經過去卻仍留韶光的昔日時尚之物做些什麼?跨界,融合,我們要讓更多人用現代的方式讀懂傳統文化中的內涵!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守匠心,做匠人,傳承工匠精神。  「非遺和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活化,使非遺融入當代生活,人們可使用、可欣賞、可體驗、可感悟、有共鳴,這樣的非遺才能接續發展。」臺灣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副理事長魏裕國表示,期待兩岸業界交流互動、充分融合,讓閩臺傳統工藝能代代相傳。  魏裕國從臺灣帶來的幾尊霹靂布袋戲木偶,成為匠人大會的焦點之一。
  •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跨界舞繪《千裡江山圖》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全力打造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裡江山圖》,作為雙方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的首個合作項目也正式發布。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宋青綠山水代表畫作《千裡江山圖》為背景創作。作品以時間為主軸,以「青綠」為視覺主色調,站在歷史時空的視角,以舞蹈的語彙繪製一幅精妙的《千裡江山圖》。故宮博物院將為該劇提供學術支持。
  • 廣佛國際民藝周暨非遺品牌大會在穗舉行
    近年來,她從民族音樂轉到推廣中國非遺、民間手工藝領域。2010年,她發起「讓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項目,讓全世界不僅能聽見、還能看見中國文化之美。 促進非遺跨界對話與國際交流開幕式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高峰對話舉行。國內多位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領域富有造詣的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創意實踐者、媒體資深人士齊聚,共同探討傳統工藝振興的「中國路徑」。座談會圍繞「傳統工藝如何與現代產業協同發展?」「現代傳播消費方式如何助力傳統工藝振興?」「中國傳統工藝品牌如何走向國際?」
  • 2019年度活力非遺致敬人物齊聚廣州塔
    致敬辭:朱哲琴用一己之力,搭建設計師和手工藝師傅的開放合作平臺。以創新眼光,開創連接傳統工藝和大眾生活的商業模式。2010年,她發起「讓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項目,讓全世界不僅能聽見、還能看見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她保留的不僅是手藝,更是回憶;她啟示的不僅是商業,更是對美必將流傳於世的信念;她帶領的不僅是時尚,更是商業可以更為溫暖的可能。
  • 做非遺的年輕人
    但甘菲卻不想做漆器技藝的傳承人,反而把心思都花在了漆器的推廣上。比如,和愛馬仕的子品牌「上下」聯名合作,將漆藝融入當代設計。另外,她還想將其他傳統技藝融入漆器製作,「做一些新奇的實驗」。近年來,各地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級非遺項目持續擴增,非遺的活態傳承被一再強調。
  • 上海大學生嘗試用人工智慧傳承非遺,用舞蹈療愈疾病
    非遺技藝傳承一直是非遺保護中的難點,李謙希望創新實驗工坊可以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可穿戴設備,科學具象地記錄下傳承人的技藝,讓非遺技藝可以實現遠程傳授、學習,「未來,我們希望設立一個體驗工坊,讓更多人通過可穿戴設備體驗非遺。」上海大學可穿戴藝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與與澳大利亞學校合作,已經舉行了兩期。
  • 東莞非遺原創服裝設計作品亮相廣東時裝周
    東莞非遺原創服裝設計作品亮相廣東時裝周央廣網廣州8月2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8月23日,廣東時裝周之東莞非遺原創服裝設計項目作品發布會在廣州流花展貿中心舉行,該項目旨在選取非遺項目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展現非遺在實踐中振興、在生活中弘揚的現狀,振興中國傳統工藝,詮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抖音音樂交出的這份非遺音樂新答卷,以下三點值得劃重點!|洞察
    以《江南少女》這首歌為例,為了貼近「江南」這一主題,音樂製作人朱金泰特地邀請了同為「江南女子」的琵琶高手吳曜蕾來演奏,將江南的氣韻和音樂特色與時下的流行風格做元素匹配。對於傳統+流行元素的結合,朱金泰看到小潘潘本身也是江南女子,她的聲音有一種精靈般的靈動可愛,又充滿了知性女性的感覺。
  • 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近年來,在中央有關文件和文旅部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非遺得到空前重視,「非遺+」也成為一種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用非遺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遺+科技」「非遺+文創」「非遺+扶貧」等通過「1+1」實現了「大於2」的雙贏效果。
  • 「美陶杯」第一屆中國好陶藝設計大賽啟動,鼓勵多元化設計跨界融合
    本次大賽徵集面廣泛,面向全國範圍內各高校藝術和設計專業師生、設計師工作室、非遺傳承工作室、陶藝大師工作室、陶藝行業從業者、陶藝製作企業等發出邀請。 據介紹,本屆大賽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指導,廣東陶瓷協會、佛山市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佛山市陶瓷美術學會承辦,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等協辦,並由佛山市新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 戲劇生態環境變化下,小劇場舞美如何打破傳統創造其美學風格的?
    由於戲劇生態環境的變化,我國小劇場藝術應運而生,大批戲劇改革新者在小劇場摒棄了商業化,否定了現成戲劇定義以及模式,用新穎甚至是離經叛道的表現方法以及審美觀念,恣意地凸顯自己的藝術個性和追求,大膽地打破傳統舞美規範的束縛和限制,創造出一種符合小劇場藝術的美學風格,以此來適應新興的戲劇藝術。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看見·了解·擁抱身邊的非遺
    《非遺·初心》聚焦中國「非遺」美食,詳說傳統食物的內涵,共同挖掘那些已傳承千百年的非遺美食記憶。《非遺·本心》從傳統音樂、傳統舞蹈以及傳統戲劇、傳統曲藝方面入手,通過視頻記錄反映傳統演藝的魅力。《非遺·匠心》展現「非遺」傳統手工藝,向人們展現民族文化基因的絢麗色彩,彰顯文化自信。
  • 非遺傳承與時尚創新的極致融合——萃華金店斬獲"國匠杯"金獎
    《花開富貴》花絲手包在百餘件工藝精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級金獎,是國家工藝美術界對萃華金店珠寶傳統工藝傳承和創新的認可,也是對萃華金店引領珠寶行業跨界創新的激勵和支持!該手包運用非遺花絲技藝、鏨刻工藝、鑄造工藝等中國傳統工藝,包的開合連接處運用現代3D金屬列印工藝製作,似綢布般柔軟,《花開富貴》將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完美結合,用傳統工藝展示時尚設計,這是設計師與匠人們在新時代下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創新。包身上大小不同的18K琺瑯蝴蝶可拆作為耳釘和胸針佩戴,一包多用,奢華絢麗,集實用、鑑賞、收藏於一體。該作品還曾獲首屆 「紫禁城杯」中華老字號文化創意大賽金獎。
  • 在紅與黑裡感受「漆之美」:日本展傳統漆器工藝與設計
    漆器是日本傳統工藝的重要標誌。日前,位於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正在舉行「傳統藝術入門:漆器工藝與設計」特展,從繩文時代到明治時代,展品年代橫跨上萬年,從中可以見到漆器的不同工藝與造型。展覽同時展出中國與日本的漆器,足以窺見中國漆器傳入日本後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
  • 河南肯德基非遺小劇場喜迎中國傳統新年
    河南肯德基攜手河南的非遺小劇場「非遺有範兒」 邀請一幫年輕演員為大家表演了流傳千年的口技,非遺代表作之一的皮影戲,匯聚了「說、學、逗、唱」的相聲和風趣幽默的快板藝術,讓大家感受了傳統曲藝之美。傳統文化的推廣並不是一項泛泛而談的任務,而這次深受各個年齡段消費者喜愛的肯德基餐廳化身非遺小劇場將老輩藝術家們深耕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合年輕的力量,讓非遺藝術展現新的活力,肯德基作為紮根中國多年、深受各個年齡層次消費者喜愛的品牌,一直將「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作為己任。
  • 這群酷酷的非遺傳人用自己的方式與古老非遺對話
    原標題:這一代青年人是一群不願被「定義」的人,他們追逐新潮流、新科技,同樣也熱愛精彩的傳統文化,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古老非遺對話,創造出非遺傳承的新方式——瞧,這群酷酷的非遺傳人 【熱點觀察】非遺給人的印象總是古老而傳統。95後則是新潮而前衛的一代。這二者似乎很難有交集。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自然家、金璃方、萃華珠寶、不二造文化等文創企業也用優秀作品說話,以設計力量展現老手藝在現代應用的潛能,使非遺再度煥發時尚與創意的活力。  為加強全國傳統工藝工作站之間的交流互鑑,年度展覽還特設傳統工藝工作站交流展區,同場展出來自全國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年度成果:杭州市拱墅區傳統工藝工作站《一齣好戲》,以當代插畫活化華縣皮影、海寧皮影技藝;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攜手老字號企業推出「格薩爾英雄史詩」限量鋼筆套裝,助推非遺走進生活;貴州雷山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八福花絲銀盤」則採用了多種苗族民間花絲製作技藝,盡顯匠心極致的工藝之美
  • 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和你一起探討
    中文原創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日前在北京首演。音樂劇保留了網劇中的人物設定和部分場景展示,通過鏡面倒影的舞美設計和跨界融合的音樂理念,來傳達人物的情感與碰撞。 觀眾:於毅演得很棒。我覺得他對角色的這種詮釋吧,我覺得是在整場當中最抓人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非常有代入感。
  • 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早鳥票開售_文化快報_首都之窗_北京市...
    中文原創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以網劇為藍本,以「永生」為主題,講述了夏冬青與趙吏在王小亞的協助下共同拯救因心事未了而滯留人間的靈魂、合力挽救世間秩序的故事。該劇寓意深刻,通過懸疑、驚悚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包裹,將故事賦上了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向觀眾傳遞在面對逆境時,要不斷發現自身的價值,成功脫離內心束縛、堅定自我使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