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凱裡市苗銀鍛造技藝非遺傳人劉兵發了一條朋友圈:「上海,昨日預演。看到這幕放心了,春節期間總算沒白忙活!」
劉兵這條朋友圈的配圖是徐俊導演的音樂劇《白蛇驚變》劇照。照片中,女主角白素貞一頭秀髮上綴著流雲般精美飄逸的一套苗銀工藝頭飾,全部由他手工打造而成。
這一音樂劇中融入的「非遺」並不止頭飾一項。4月19日,《白蛇驚變》在虹橋藝術中心首演。戲裡戲外,一共融入了13項非遺內容。
「白蛇故事本身就是非遺,我們在合作過程中不斷湧現新的靈感,加入新的非遺內容。最後,共有12項非遺和白蛇故事碰撞,呈現出了這臺演出。」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總監章莉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白蛇的一套髮飾均由凱裡苗銀鍛造非遺傳承人劉兵手工製作完成。
傳統非遺與新編白蛇故事的碰撞
傳統戲曲舞臺上,衣物的繡片、複雜的頭飾……不少製作技藝時至今日都可歸為非遺範疇。然而手工藝費時費工,如今舞臺舞美設計中已經難覓其蹤跡。
這次戲劇和非遺的跨界融合,對導演徐俊來說,是一次主動的「碰撞」。去年他在文化部參加一個培訓班,機緣巧合聽到了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的一堂非遺課。課上展示的案例中,他第一次見到了東陽竹編非遺傳承人何紅兵等竹編非遺傳人的作品「竹編萬花筒」。
竹編萬花筒是一個很當代風格的裝置作品,不同編織方法的竹編片自由組合在框架之上,裝飾風格濃鬱。
徐俊一下被擊中了,「沒想到傳統的非遺手工藝也可以呈現得如此現代洋氣,這就是我這個劇裡特別需要的風格。」
《白蛇驚變》也是一出改編傳統故事的「老戲新編」。徐俊在這齣戲裡做了很大改動,讓許仙擺脫懦弱形象,白素貞直面自己的悲劇,二人的性格強烈碰撞形成全劇戲曲衝突。
故事內容在徐俊心裡醞釀了兩年才最終成型,而「竹編萬花筒」傳統非遺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形式讓他找到了這一戲劇內容最適合的表現形式。他幾乎是立刻決定推翻全部舞美,重新製作。
經多方牽線搭橋,徐俊找到了竹編萬花筒策劃方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PACC幫他聯繫到了製作人之一,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
「中國各個地方的竹編工藝不同。我們覺得最適合舞臺呈現也有能力做這件事的是何紅兵。他之前和PACC合作,與設計師一起跨界設計製作過大竹燈,理解力以及設計師的合作能力都比較好。」章莉莉說。
經過導演、舞美、設計師、非遺傳人的多方碰撞,何紅兵用竹編製作了法海的禪杖燈柱、西湖的斷橋、雄黃酒罈外的護套三樣主要舞美作品。
燈柱由何紅兵用竹編一層層全手工編織而成,在編織上運用亂編法,層層漸變,上下兩端部分編織的層次輕薄,方便透光,且讓燈柱變得通透,中間處編織的層次厚重,讓長長的燈柱穩固,變化的柱身讓燈柱整體上變得輕盈起來。
亂編法並不是傳統東陽竹編技法,而是在二十多年前何紅兵和國外合作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竹編法。
音樂劇開篇法海禪師出場時,十根巨大的竹編燈柱烘託出威嚴的氣勢,挺立為廊柱燈火,肅穆斑斕。第一次看現場,何紅兵自己都被震撼到了,「沒想到舞臺呈現效果這麼美。」
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編織的燈柱,挺立為廊柱燈火,肅穆斑斕,為全劇舞美增添異彩。
橫跨舞臺的斷橋布景使用傳統竹編技法手工編制。
13項非遺融入整臺音樂劇
12月,PACC做了一期非遺研培計劃染織繡研修班,全國各地的繡娘齊聚上海。竹編方面合作順暢,章莉莉動了進一步跨界合作的念頭,「我們想既然跨界到了舞美,乾脆也可以跨界到服裝,再給女主角做件衣服吧。」
徐俊聽了這個想法也擊節叫好,為白素貞設計一套戲服被提上了日程。之前《白蛇驚變》已設計好了服裝,但衣上紋飾只是布料原本所帶紋飾。PACC找了一位高定設計師陳冬梅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二次深化設計,把衣服上所有的紋樣都重新進行了手工繪製,分給四個傳承人來繡。
經過討論,風格較為搭配的四種繡法傳人加入了這件刺繡服裝的製作。四川蜀繡傳承人吳玉英、上海露香園顧繡傳承人黃輝負責花卉刺繡,常州亂針繡傳承人張莉負責葉片刺繡,蘇州緙絲傳承人王建江則用緙絲工藝,製作了一條精美的腰帶。PACC還邀請了一個高定鞋履品牌與吳玉英合作,為女主製作了一雙靴子,繡上了蜀繡雲紋。這套繡品從12月一直繡到過年之後,幾位傳承人甚至過年期間都在趕工。
常州亂針繡傳承人張莉正在製作白蛇服裝葉子部分。
戲靴上的刺繡大量運用了蜀繡精典的「車擰針」「斜鋪針」等針法繡制,更好的表現了潮水和祥雲的動態感。
白素貞的頭飾則交給凱裡市苗銀鍛造技藝傳承人劉兵重新打造。白素貞的頭飾,由一支髮簪,一支和髮簪搭配的對稱蛇形髮飾,一對髮釵,一對花鈿,和一支蝴蝶配飾組成。此前白蛇頭飾雖有設計師精心設計,但卻是3D列印打版製作,近看就是塑料質地,而且上面有3D列印的紋理,比較粗糙。
劉兵在原有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苗銀鍛造的花絲等技藝。髮簪做工細膩精緻,錐身細細的雕刻著花紋,另一端有著精細的鏨花,連葉子上的脈絡都清晰可見。兩股髮釵的錐身則被劉兵改成了兩股造型別致的曲線,一端設計成了回形,以花芯狀結尾,緊貼耳廓,另一端設計成分叉,好似蛇信,銀絲蜿蜒,緊貼髮絲,靈動飄搖,巧妙地呼應了白蛇的身份。
讓傳統非遺有更多發展空間
「開始我們只是在竹編一項非遺上合作,後來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章莉莉笑言,導演找到PACC之前,劇中沒有非遺。竹編在舞美設計方面的成功讓他們一步步加深合作,劇中的非遺元素也越來越多,加入的非遺傳承人也最終變成了6名。
之後徐俊想到,白蛇故事本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嘆巧合的同時,他也開始有意增加非遺元素在劇情之中,賽龍船、鑼鼓、武術等非遺項目一點點被加入到劇情之中,到這個音樂劇正式搬上舞臺,劇中涉及的非遺已經有13項。
有這麼多非遺參與到與音樂劇的跨界之中,此前鮮有嘗試。「光看劇目,很多服裝設計後面的非遺故事大家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決定做一個展覽把它展示出來。」章莉莉說。
在《白蛇驚夢》首映當天,他們在虹橋藝術中心大堂做了一個小而精緻的非遺展,將劇中出現的精美非遺手工藝品同步展示,以期讓更多人了解非遺。
「文化部提倡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承人之前做的東西更接近工藝品,沒有真正走入生活。」章莉莉表示,這次與舞臺劇跨界合作也是一次嘗試,讓非遺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走入更多尋常人的生活。
對這樣全新的嘗試,何紅兵也表示歡迎,「非遺竹編技藝主要用於工藝美術裝飾和日常實用。我是第一次參與舞美設計,實用和舞臺採用的技法和呈現效果很不一樣,這次有機會用竹編嘗試表現舞臺效果,我覺得對我們這門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也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