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文、圖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 段彬紅;編輯 馮力 黃坷)12月26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三名工程舉辦的「3D列印技術康復臨床應用培訓班(第二期)」在深圳市南山區聖淘沙酒店和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成功舉辦。
(會議現場人員滿座)
掃碼觀看精彩回放
掃一掃觀看直播回放
培訓班包括理論授課(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以及實際操作培訓(線下),理論授課由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眭明紅博士及舒國建治療師長主持,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莫蓓蓉副院長為表示對本次培訓班的高度重視,蒞臨現場並致辭。此後,培訓班發起人燕鐵斌教授發表致辭。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副院長莫蓓蓉致詞)
(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燕鐵斌教授致詞)
此次培訓班邀請了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燕鐵斌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新進技術研究院尚鵬教授、廣東三九腦科醫院陳漢波副主任治療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莊志強教授以及國家工信部3D列印技術職業培訓導師鄧以翔經理等專家分別從3D列印技術在醫學臨床實踐中起源與應用和未來發展、3D列印技術在康復醫療中的應用、3D列印前臂託的臨床應用研究等方面展開介紹,向培訓班的學員全面介紹了3D列印技術及三維掃描技術、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上下肢矯形器的應用以及3D列印前臂託的臨床應用研究。
(授課專家講課現場)
而線下的實操課程則由鄧以翔講師帶領學員們現場進行操作演示,現場學員都動手進行了實操演練,親自動手利用三維掃描儀嘗試製作上、下肢矯形器模型。
(實操現場)
此次會議齊聚了全國各地近百人對3D列印技術感興趣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醫學科、重症醫學科、社區醫院、養老機構、輔助器具領域等醫生和康復治療師以及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及學生,會議現場滿座,氣氛熱烈,討論激烈,同時在線上也有一千餘人次同步參加會議,達到了此次會議讓更多人了解3D列印技術在康復醫學臨床上的應用的目的。
(會議現場討論)
(會議線上直播)
據悉,3D列印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在各大領域都有被廣泛的應用,而燕鐵斌教授團隊採用目前國際上成熟的3D列印技術,歷時3年研製出了國際首款可以自由調節的3D列印肘前臂託。經嚴謹的臨床試驗證明,佩戴3D列印肘前臂託可確保肩關節完全、穩定復位,且不會束縛肢體,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患者佩戴舒適。
(前臂託現場佩戴)
在2020年8月15日「2020深圳國際康復論壇」會議上,華中科技大學康復醫學科成功舉辦了「3D列印技術康復臨床應用」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吸引了100多位康復專業人員前來參加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場康復專家表示該肘前臂託為解決困擾臨床多年的肩關節半脫位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而這次的培訓班則是對3D列印技術在康復臨床應用與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關於3D列印技術在康復醫學上的臨床應用介紹:
三維掃描儀(3D scanner) 是一種科學儀器,它的重要意義在於能夠將實物的立體信息轉換為計算機能直接處理的數位訊號,為實物數位化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三維掃描的原理可以類比照相機拍照的原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相機所抓取的是顏色信息,而三維掃描儀抓取的是位置信息。照相機的圖片由很多像素點構成,掃描儀的點雲由很多坐標點組成。
3D掃描儀主要是靠計算掃描儀和物體表面點陣的距離得來的,一般來說,3D掃描儀可以分為兩類:接觸式和非接觸式。
接觸式
非接觸式
目前,非接觸式三維掃描儀,逐漸成為主流,按工作原理一般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閃斑式,閃斑式一般採用DLP投影機作為核心元件,通過2-4個數位相機,讀取空間三維數據
第二類是雷射式,雷射式通常採用多組雷射源做核心元件,通過3個數位相機,讀取空間數據,另外,由於雷射會對生物體以及比較珍貴的物體造成傷害,所以不同雷射源應用於不同領域。常見的投射能量可見光、高能雷射、class1紅外光。
第三類是射線式,射線式一般通過ct,mr等設備的X 射線,超聲波,讀取三維數據。
而3D列印在康復醫學的臨床應用的是非接觸式的手持式三維掃描儀。
(手持式三維掃描儀)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行業外科領域,多採用符合class 1級低能量紅外雷射源標準的手持三維掃描儀,優點是對人體無害、無需貼點、無需校正,機型小巧,方便靈活、可直接掃描人體,掃描過程沒有刺激患者的各種閃光,可以簡單快速地獲取人體三維數據。
(3D列印掃描建模)
3D列印在康復醫學的臨床上的應用在於利用3D掃描技術製作出一個完全貼合患者需求的輔具。利用3D掃描技術在合適的姿勢下進行掃描,通過掃描成像出來的影像進行截取所需要的模型,進一步通過調整、修改、改善角度,完善模型,再進行呼吸孔的創建,最終確定模型,最後通過實物的列印進行事物的製作。
(列印過程)
由於骨折、腦卒中或者周圍神經損傷的患者有關節固定、關節活動等需求,而目前主流的康復支具多為傳統的石膏或低溫熱塑版製作而成,由於材料的局限性,無法做到角度可調節、功能較為單一、康復效果不佳。而長時間佩戴石膏或低溫熱塑板支具,容易產生皮膚悶熱、過敏等症狀。這也是3D列印在康復科領域的升級方向之一。
同時,3D列印的康復支具在個性化上,結合了不同患者的具體的康復需求以及醫生的診療方案,融合了患者專屬的康復功能需求, 完全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相貼合,減少了傳統輔具使用過程的不匹配的問題,減少了一些不良後遺症的問題發生率,舒適度也更佳。可以說是醫療3D列印在康復科領域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優秀成果。
而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在三名工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燕鐵斌教授團隊的帶領下,正逐步開展此項目,相信未來一定會為更多的康復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