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蘇傑:《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2020-12-19 金臺資訊

作者:姚蘇傑,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

漢代流傳的魯、齊、韓、毛四家詩學,以及近年陸續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海昏侯墓簡等出土資料,都顯示先秦《詩經》與後世所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些差異並沒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獻體系,這又說明《詩經》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骨幹」或者「核心」。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但今本《詩經》的風、雅、頌三分顯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類,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周初禮制存在與風、雅、頌對應的三分,這三者本身的時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國風、小雅中僅有部分詩作可能產生於西周。另外,傳世文獻對風、雅、頌的稱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處。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在《詩經》形成的最初階段,它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

古代學者對這一問題也有過討論,顧炎武《日知錄·四詩》中提出的「四詩」說即具有啟發性。他認為:「《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也。《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此《詩》之本序也。」顧炎武所謂「詩之本序」,其實就是在探討《詩經》的早期形態問題。因為《邶風》以下十二國風產生時代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風》有可能產生於周初。所以以情理論,周初建立禮樂體系時,《詩經》只可能有南、豳、雅、頌四類。

顧炎武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雅、頌先不論,二南與《豳風》除時代較早外,同其餘國風相比還有許多特殊之處。先說《豳風》,其中《七月》篇最為特別,它被認為是周民族還生活於豳地之時便流傳的歌謠,可能在周公時被整理寫定。而《豳風》其他篇目也與周公有關,產生時代應該比較早。《周禮·籥章》記載周人祭祀詩樂中有「豳詩」「豳雅」「豳頌」的說法,傳統觀點認為就是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詩。因此,將《七月》或者「豳」歸入「風」就很不合理。此外,《七月》文本有很強的「拼貼」痕跡,比如詩中混用夏曆、周曆,大部分詩章又缺少前後承接等,它很可能是基於多首詩作或謠諺的再創作。筆者認為,《七月》反映了周初曾根據「舊材料」創製「新詩樂」的事實。周民族在先周時期就擁有豐富的詩樂,不過尚未形成穩定的文本與文獻,姑且可稱其為「先周詩樂群」。這一詩樂群可能採用了「詩」「雅」「頌」的大致分類,這也是「豳詩」「豳雅」「豳頌」的來源。而據《周禮》記載,豳詩用於迎寒暑祭祀,豳雅用於祭祀田祖、田畯,而豳頌用於蜡祭,其禮樂功用與今本風、雅、頌明顯不同,應該不屬於同一體系。如果說《詩經》早期形態中保有「豳」的位置,應是周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或追憶。

至於《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顯著。首先,《小雅·鼓鍾》有「以雅以南」,南與雅並列,學者據此將「南」解釋為樂器、樂調、詩體等。其次,二南的禮樂地位比較特殊,《儀禮》載鄉禮、燕禮、射禮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稱為「鄉樂」,同時二南又被認為是「房中之樂」。再次,孔子對二南特別看重,《論語·陽貨》謂:「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也大量論及二南,其比例遠超其餘國風及雅、頌。最後,目前所見各種文獻,凡能體現國風順序的,二南皆在最先,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南」最初應是一個獨立且重要的類目,後來才歸屬於國風。此外筆者認為,二南的來源應與文王之妻太姒有關。太姒出於有莘氏,據《詩經·大明》等記載為殷商王族。文獻所見與「莘」相關地名九處以上,皆在黃河以南,可知有莘氏當主要活動於黃河以南一帶,故其樂歌被稱為「南」。「南」因太姒入嫁而傳至周,太姒作為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又在商末周初發揮了重要作用,故極受周室子孫敬重,其美德也成為一種典範。而被認為主導周初禮制建設的周公旦,便是太姒之子。所以,二南最終以表現「文王之化」「后妃之德」及規範夫婦關係的「房中之樂」的形態被納入禮樂體系。另外,《詩經》早期形態中「南」類的存在,可以反映周王室中妻族或母族文化的重要地位。當然,二南最初的篇目當有限,今本應是其陸續演化的結果。

最後再簡單討論一下雅和頌。《大雅》中部分篇目時代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詩,這應是「雅」類得以確立的核心。也就是說,最初的雅應是祭祀祖先的歌樂。而《大雅》的其餘篇目則依託此種禮樂功用陸續產生,並伴隨周代的禮制變革,其內容也發生偏移。比如《行葦》《既醉》等篇由祭祀而主寫宴享,《民勞》《桑柔》等則歸於諷諫,這可能與周代宴享中「以詩抒懷」有關,如清華簡《耆夜》篇便載有宴飲場合以詩抒懷之例。《小雅》則更是禮制演變及宴享詩樂進一步獨立的產物,所以《儀禮》所載士階層的禮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於頌,因為《商頌》《魯頌》比較特殊,這裡只討論《周頌》。一般認為,《周頌》是西周陸續產生的宗廟祭祀樂。但實際上,南、豳、雅未嘗不用於宗廟祭祀,比如雅之祭文王、武王,豳之祭田祖、田畯,而二南作為鄉樂之「正歌」,當然也用於宗廟祭饗。《周頌》之不同應在於其等級、規模及舞容方面,它顯然體現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統,故《周頌》中早期詩多單章而不押韻。

這就帶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同一套禮樂系統中會有這樣功用重複的部分?一種解釋是,它們所用的祭祀場合各不相同,故其歌樂便有區別。但另一種解釋或許更加合理,即:西周禮樂體系本身就是對已有的多種體系的吸納與調和,因而難免會有功用的重複。結合前文所論,西周禮樂至少吸納、調和了以下四種詩樂文化:體現周民族傳統文化的「豳」;體現周母族有莘氏文化的「南」;體現周人所建構的夏文化的「雅」;體現周人所繼承的殷商文化的「頌」。之所以說「雅」體現夏文化,因為「雅」就是「夏」,《荀子·榮辱》有「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安雅即安夏。據學者研究,周人為了戰勝商人,在滅商前後有意建構夏文化,並把自己打造成夏的繼承者。而關於頌,《逸周書·世俘》篇有「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謂周文王曾繼承、應用商之禮制,而《周頌·振鷺》《魯頌·有駜》等都寫到了周人對商代鷺舞的吸納。因此,將《周頌》理解為對殷商禮樂的繼承或模仿,應該不無道理。

那麼,最終我們就看到,在西周初年為配合禮樂制度而產生的「詩經」,當由南、豳、雅、頌四部分組成,這便是顧炎武所謂「詩之本序」的「四詩」。它們分別代表了構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種子文化,或許也代表了當時四種無法被忽略的政治勢力,即周王母族、周之舊貴族、滅商過程中誕生的新貴族、殷遺民貴族。周初的禮樂制度建設,正是為了調和這幾種文化或政治勢力,建立並維持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因而,隨之產生的《詩經》,也就毫無疑問地體現了這種文化、政治生態。當然,周代禮制並非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周初禮樂制度的成熟可能要晚到康王時期,且此後仍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比如有學者即提出,在周穆王、宣王等時期皆存在較大規模的禮制變革。而隨著周代禮制的變化,《詩經》也隨之發生擴充、調整或刪汰。《詩經》中包含有明顯屬於不同時代禮樂儀式的詩作,以及文獻所見內容相似而文本差異較大的詩歌,比如清華簡所見《蟋蟀》《周公之琴舞》等詩,便是這種演化的證據。

探討《詩經》的早期形態有其意義,它可為《詩經》的後續演變與定型提供比較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上,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研究「雅」詩主題如何從祭祀向宴享、諷諫偏移,以及《小雅》緣何能夠獨立;也可以討論最初並不存在的「國風」為何產生,以及最終南和豳也被歸入「風」的原因等。這些顯然都與周代禮制的變化有關,新的禮樂需求便會催生新的詩類,此處限於篇幅暫不展開。另外,由此節點再往前追溯,還可探討更古老詩歌的形態,比如前文提到的「先周詩樂群」,這便有待後續研究。

相關焦點

  • 一首讚美新娘的詩《詩經·桃夭》賞析
    這是一首詩經中稱讚新娘的詩,一般新人結婚,我們稱讚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稱讚男方家世顯赫,稱讚女方陪嫁豐盛。這首詩呢境界就不一樣了,不僅誇讚新娘漂亮,而且再三的強調「宜其家人」來表現新娘的品德高尚,這一點就比較高明了。
  • 「興觀群怨」,《詩經》的這四個作用分別是什麼意思?
    古人對於《詩經》的作用有四個字的評價,叫做「興觀群怨」。那麼,什麼是「興觀群怨」呢?《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它的現實意義又在哪裡呢?「興」:引譬連類,感發意志「興」是一種創作手法,叫做「起興」,用於表達《詩經》的現實意義的時候,多是從其對觀詩者內心情志的引動來說的。古人作詩,無論是後來的古風還是近體詩,抑或者是之前的雜言詩,都講求一個「詩言志」的傳統。
  • 詩經,天真無邪之人方可讀之
    這幾天一直在讀《詩經》,當然,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讀過其中幾首,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來自於第一首 《關雎》,已經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說到這點,《詩經》中還有許多詩句已經成為了成語供我們使用,粗略查看,足足一百五十多個。
  • 《詩經》中你一定要知道的10首詩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先秦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詩》,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稱之為《詩三百》、或《三百篇》。他收取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的305首詩歌。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
  • 詩經《泉水》:情真意切的思鄉詩
    詩經《國風·邶風·泉水》是一首衛女懷鄉之詩。女子望著川流不息的泉水,想著它終歸是要流入淇水中。不禁讓她回想起衛國家鄉的泉水,回想當初出嫁時經過的宿泲等地和當時父母、兄弟擺酒餞行的禰邑。《泉水》這首詩是寫一位嫁到異國他邦的女子,思念家鄉的泉水,「毖彼泉水」,「毖」通泌,泉水噴湧而出。懷想自己來時路上經過的兩個地方,「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又幻想自己回去必經的兩個地方「出宿於幹,飲餞於言」。由於根本無法回去,思念轉為「永嘆」,轉為「悠悠」,只好借駕車出遊以緩解其憂。
  • 為你讀詩|第99天《詩經·衛風· 碩人》
    楚予微茫荊楚大地,予以文化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關注第99天:《詩經·衛風· 碩人》主播:薛紅《詩經·衛風· 碩人》.m4a01:35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碩人》是《詩經·衛風》中的一首,是讚美是齊莊公的女兒、衛莊公的夫人莊姜的詩。
  • 詩經裡小鎮開啟「五一」 詩意文化活動 原創音樂《詩啟·國風》將...
    在做好安全防控的前提下,用一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啟,為市民遊客的「五一」小長假增添濃濃詩意與雅致情趣——記者28日從詩經裡小鎮獲悉,從即日起,貫穿小長假,「花神」祈福大典、詩經情景劇、音律悅動表演等戶外演出,將在詩經裡小鎮上演,原創音樂《詩啟·國風》的首發更令人期待。
  • 詩經的《抑》是座成語寶藏?「夙興夜寐、投桃報李」等都源自此詩
    如今,有很多典故源於《詩經》,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年初日本給我國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附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源於《詩經》「秦風」裡的《無衣》;「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 《百年新漢詩典藏》: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品讀詩經《子衿》相思之情溢於詩中,嬌怨之態躍然紙上!
    《詩經》很美,美的直指人心,美到情真意切!《詩經》又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書,是一部記載著周朝到春秋時期長達五百多年歲月的詩歌總集,一至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詩經》清純簡約,沒有任何粉飾,卻深深烙印在人的心裡!
  • 詩經楚辭裡的如詩美名,轉給新手爸媽參考!
    詩經楚辭裡的如詩美名送給大家,轉給新手爸媽參考!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出自詩經楚辭裡的寶寶名字大全 如詩如畫樂新: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詩經·陳風·月出》方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如竹: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詩經》與《奧德賽》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
    《詩經》中最動人的詩篇也不會特別突出崇高感。相反,那些詩歌經常痛惜於當權者之間的大戰帶來的苦難後果,為了那些被迫要離開家庭和愛人的戰士而悲嘆不已。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詩經》的簡短抒情詩中,每首詩一般由四字的入韻詩句構成,這種詩句會讓古希臘觀眾深感震驚,他們已然習慣了不押韻且以長句寫就的長短格六步詩,在這群觀眾看來,《詩經》的詩歌絕對既不崇高,也缺乏英雄氣概。
  • 《詩經》裡有各種飛禽走獸,其中地位最高的動物原來這麼常見
    《詩經》裡提到的動物包括:蟲、魚、鳥、獸,幾乎多到數不勝數。但要說整部《詩經》裡提及最多的動物,地位最高的動物,毫無疑問就是馬。 《卷耳》這首詩取自西周時期,如果說這位居住在西周王都南面的女子還不夠排場,那麼她後輩的秦國婦人,寄託思念遠人而在詩裡吟誦的兵車,簡直就能算得上是十分講究了。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值得深度|詩經中的驚豔詩句
    《詩經》又名《詩三百》,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其內容豐富,形象而生動地反應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社會面貌,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傳世共311篇。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風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經中生命哲學的詩《蜉蝣》,蘇軾,華晨宇都歌詠過它
    《詩經》中的詩歌主題豐富多彩:或詠頌愛情,或思念家人,亦或是政治諷喻,總之《詩經》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它如一副生動的畫卷,描繪出幾千年前的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況以及思想熱情。在眾多詩歌中,我覺得有一篇是最為特別的。
  • 27歲的毛澤東首次寫情詩:他的兒女情長,都和《詩經》有關
    主席的一句「不廢婉約」在運用《詩經》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眾所周知,《詩經》裡很多詩的風格,都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例如這首給新婚妻子楊開慧的詩:「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 詩經幹旄_朗讀_注音_翻譯及賞析
    詩經·鄘風·幹旄詩經·國風·鄘風·幹旄原文孑孑[1]幹旄[2],在浚[3]之郊。[5]四:指數目為四,後「五」用法同。[6]畀〔bì〕:給予。[7]旟〔yú〕:古代畫著鳥隼的軍旗。[8]都〔dū〕:古時地方的區域名,一說下邑、近城。[9]組:編織。
  • 詩經取名:《詩經》裡的好名字,看看有沒有怦然心動的男孩名!
    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那麼本篇出自《詩經》裡的男孩名有什麼獨特之處呢?《詩經》的很多詞句,比較清新、柔美。古代很多書香門第給子女取名時,喜歡用《詩經》。顯得女寶寶清新、活潑、可愛。所以《詩經》取名,符合女孩子的偏多。而這篇男孩取名,都是出自《詩經·大雅》,在氣勢上,語言用詞上,以及情感上,更適合男寶寶,多了幾分靈氣,書卷氣。
  • 匯聚中西方經典,《幻書啟世錄》重現「詩經」與「神曲」的故事
    同樣是詩,《詩經》與《神曲》間卻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  而在《幻書啟世錄》中,化身為幻書的《詩經》與《神曲》又擁有著怎樣的樣貌與故事呢?人生中途的一個夢,《神曲》裡的黑暗與光明  但丁的《神曲》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這個世界被切割為天堂、地獄與煉獄。而在不同的維度之中,我們則將邂逅迥異的人物,歷經各異的離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