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鄘風·幹旄原文
孑孑[1]幹旄[2],在浚[3]之郊。
素絲紕[4]之,良馬四[5]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6]之?
孑孑幹旟[7],在浚之都[8]。
素絲組[9]之,良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10]之?
孑孑幹旌[11],在浚之城。
素絲祝[12]之,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13]之?
詩經幹旄朗讀
詩經幹旄注音及注釋
[1]孑孑〔jié jié〕:獨立突出貌。
[2]幹旄〔gān máo〕: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的旌旗。幹,猶竿、杆,後同。
[3]浚〔jùn〕:春秋時衛國邑名。
[4]紕〔pí〕: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5]四:指數目為四,後「五」用法同。
[6]畀〔bì〕:給予。
[7]旟〔yú〕:古代畫著鳥隼的軍旗。
[8]都〔dū〕:古時地方的區域名,一說下邑、近城。
[9]組:編織。
[10]予:給予。
[11]旌〔jīng〕:古代用犛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12]祝〔zhǔ〕:「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13]告:告知,一說同「予」。
詩經幹旄翻譯
旄牛尾飾的旗幟高揚特立,車馬就在浚邑的郊野。
以白色絲線為旗鑲邊,以四匹馬兒與之相隨。
那位美好賢善的人,該拿什麼送給他呢?
繪有鳥隼的旗幟高揚特立,車馬就在浚邑的近城。
以白色絲線編織旗上,以五匹馬兒與之相隨。
那位美好賢善的人,該拿什麼贈給他呢?
五彩羽飾的旗幟高揚特立,車馬就在浚邑的城區。
以白色絲線縫合旗幟,以六匹馬兒與之相隨。
那位美好賢善的人,該對他說些什麼呢?
詩經幹旄賞析
《幹旄》一詩的主旨,歷來就莫衷一是,有學者考證有十數種說法之多。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三種:一種以《毛詩序》為代表,認為此詩是對「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的褒揚;一種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認為此詩所寫乃「衛大夫乘此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第三種以近當代部分學者為代表,認為這是一首「男子戀女」的愛情詩。通過對詩中各種物象的考究,結合詩意來看,以朱熹「衛大夫訪賢」說最為圓融。
全市共有三章,每章六句,皆運用了疊章手法,各章除第五句保持不變,其他各句只變一字。
各章均以旗幟起興,而旗幟在古時多用於軍陣戰事,常以鳥隼等圖案繪在旗上,以旄尾或雄雉尾羽等裝飾旗杆,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形容旗幟用了「孑孑」一詞,渲染出一種隆重盛大的氛圍;又用「郊」「都」「城」三字,指明車馬儀仗由遠及近、由城郊到城中的位移。然後細膩地描寫用素絲縫製旗幟及良馬相隨之事,而且馬匹數量逐步遞增的厚重之禮,彰顯出禮請者求賢的殷切之心。
各章末二句以求賢者的角度來寫,說對方是「姝」美賢善之人,而叩問自己拿什麼來贈與他,又如何勸請他才能如願以償。三個疑問句,將求賢者猶疑不決的心理、躊躇不定的動作,和欲言又止的神色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反襯出他求賢如渴而又真誠純樸的品德。
本詩結構工整,意象鮮明,虛實結合,極具藝術張力。尤其對隆盛場面的描寫便佔去大半篇幅,而對人主觀狀態的刻畫只有各章末二句,然而正是這寥寥數句,才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透過它,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真摯而又不安的內心,也觸碰到了他真實而又純粹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