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卷耳原文
採採[1]卷耳[2],不盈頃筐[3]。
嗟我懷人[4],置彼周行[5]。
陟[6]彼崔嵬[7],我馬虺隤[8]。
我姑[9]酌[10]彼金罍[11],維[12]以不永懷[13]。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14]。
我姑酌彼兕觥[15],維以不永傷[16]。
陟彼砠[17]矣,我馬瘏[18]矣,
我僕痡[19]矣,云何[20]籲[21]矣!
卷耳朗讀
卷耳注釋及注音
[1]採採:採了又採。
[2]卷耳:又名蒼耳,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可入藥。
[3]頃筐:亦作「頃匡」,斜口的竹筐。
[4]懷人:心中懷想之人。
[5]周行〔háng〕:周朝官員的行列,泛指朝廷官員的行列,一說指大道。
[6]陟:升,登。
[7]崔嵬〔wéi〕: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險要的高山。
[8]虺隤〔huī tuí〕:疲極致病貌。
[9]姑:姑且。
[10]酌:斟酒。
[11]金罍〔léi〕:用以盛酒或水的青銅製容器。
[12]維:句首發語詞,無實義。
[13]永懷:長久思念。
[14]玄黃:謂馬因疲病而顯出黑黃相間的毛色。
[15]兕觥〔sì gōng〕: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
[16]永傷:長久憂思、哀傷。
[17]砠〔jū〕:上面有石的土山,一說上面有土的石山,指山中有石阻礙之處。
[18]瘏〔tú〕:指馬因疲勞致病,無法前行。
[19]痡〔pū〕:指人因疲勞致病,無法走路。
[20]云何:奈何。雲,語氣助詞,無實義。
[21]籲:嘆息。
卷耳翻譯
連續不斷地採摘卷耳,斜口竹筐卻還沒裝滿。
我心中所懷想的人啊,我想把他安置在朝官的行列。
攀登那怪石嶙峋的高山,我的馬兒神色已頹靡不振。
我姑且先斟滿青銅製成的酒器,以慰藉我心中綿綿不絕的思念。
攀登那高峻峭拔的山岡,我的馬兒毛色已黑黃斑駁。
我姑且先斟滿鑄有獸頭的酒器,以免除我心中長久不散的傷懷。
攀登那亂石林立的山丘,我的馬兒已疲乏不堪無法前進,
我的僕人也精疲力盡不能行路,奈何我長籲短嘆又能如何!
卷耳賞析
《卷耳》是一首抒發「懷人」之情的經典名作。「懷人」是這個世間永恆的情感主題,因為它可以跨越具體的人、事、境,甚至可以跨越時空而將其情傳遞給千百年之後的人們。後世歌詠「懷人」的名篇,如張九齡《望月懷遠》、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昌齡《閨怨》等,或多或少體現出與《卷耳》一脈相承的詠志抒情之風。
關於《卷耳》一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古人有「后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徵夫」「徵夫懷念妻子」諸說,今人朱淵清等認為第一章以思念徵夫的婦女口吻來寫,後三章則以思家念歸的男子口吻來寫,認為本詩「猶如一場表演著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內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這些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此處暫取「求賢」之意予以註譯。
此外,本詩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用到了「復沓」的章法結構,這種略帶變動的「復沓」結構在《詩經》中俯拾皆是,如同一種吟詠重唱,有力地渲染了詩作的抒情意境,再現了音樂的主題旋律。第四章結構與前兩章相差較大,這種手法被稱作「單行章斷」,同樣在《詩經》中層出不窮。幾個連續的語氣詞「矣」進一步烘託出人困馬乏、求賢不得的憂思和哀傷,讀來盪氣迴腸,令人亦如主人公一樣扼腕不已。
更多國學內容請關注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