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時空是由微小信息片段組成的嗎?

2021-01-11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

時空是由微小的信息片段組成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些片段可能是通過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奇怪現象結合在一起的。現在,科學家正在通過一個名為「it from Qubit」的新項目來探索這個問題。這個新項目聯合了量子計算、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方面的物理學家研究者的最終目標是找到一個量子化的引力理論,將目前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

莎士比亞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整個世界是一個舞臺。」物理學家也傾向於以這種方式思考,他們的舞臺就是空間本身。在他們看來,對於空間中容納的各種力和場的相互作用,空間有時僅僅只是一塊背景。空間本身,按照傳統的觀點來看,並不是由其他什麼東西構成的。

然而,一些科學家開始質疑這一傳統觀點。空間——或者說廣義相對論裡的時空——實際上可能是由小塊的信息組成的。根據這個想法,這些小塊的信息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出了時空並賦予其各種特性,比如引起引力效應的時空曲率。這個觀點如果正確,就不僅能解釋時空的起源,還可能幫助物理學家建立起他們追尋多年的量子引力理論。這一理論的目標是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在一起,這兩大物理學理論目前是不相容的。這種可能性吸引了數百位物理學家,他們在「it from Qubit」(IfQ)項目的資助下每三個月左右碰面一次,進行討論。

項目名中的「it」指的是時空,「qubit」(量子比特,來自quantum bit)代表量子尺度下的最小可能信息量,類似於計算機中的bit(比特)。「it from Qubit」背後的設想是,宇宙由某種底層代碼構築而成,通過破解這些代碼,物理學家最終可以找到一個方法,去理解宇宙中那些大尺度事件的量子本質。「我認為,就算由信息構成時空不是最有希望解決量子引力問題的途徑,也至少是其中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內特·恩格爾哈特(Netta Engelhardt)說。恩格爾哈特雖然不是「it from Qubit」項目的正式成員,但還是參加了其中不少會議,他說:「這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

因為這個項目既涉及量子計算,又涉及時空與廣義相對論的研究內容,所以它把兩組以前沒有什麼交集的研究人員整合在了一起,其中一組是量子信息科學家,另一組是高能物理與弦理論領域的科學家。大約一年前,支持科學和數學研究的私人機構西蒙斯基金會(Simons Foundation)撥款成立了「it from Qubit」合作項目,並資助物理學家在這個領域做研究以及開會討論。自那以後,物理學家對這一課題的熱情日益高漲,接連的會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一些是西蒙斯基金會資助的這個合作項目的正式成員,還有許多人則單純是對這個課題感興趣。「這個項目正在解決一個非常重要但同時又非常困難的問題,」IfQ項目組的成員、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吉田紅(Beni Yoshida)說,「合作是必要的,因為這看起來不像是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

2016年7月,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派屈克·海登(Patrick Hayden)在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舉辦的「It from Qubit」會議中做講座。這個計劃甚至引起了項目外的科學家的注意,「如果理論物理與量子信息理論的結合真如人們預期的那樣成功,那麼這種結合將極有可能在空間和時間的理解上帶來下一次革命,」沒有參與IfQ項目的哥倫比亞大學弦理論專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說,「這很了不起,想想都令人興奮不已。」

糾纏與時空

時空由比特或者什麼別的東西「組成」的設想是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背道相馳的。新的觀點認為,時空並不是基本的,而是通過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湧現」出來的。這些比特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又包含著哪些信息,科學家也不知道。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並未給科學家帶來困擾。「重要的是比特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比特本身,IfQ項目組成員、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布萊恩·斯溫格爾(Brian Swingle)說,「這些集體關係是宇宙豐富物理特性的源泉。這裡的關鍵不是它們的組成單元,而是這些單元組合在一起的方式。」

這種組合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被稱為量子糾纏的奇怪現象,這是粒子之間可能存在的一種於不可思議的關聯,兩個糾纏的粒子即使相隔很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操作也會對第二個粒子造成影響。「最近有人提出了一個極為誘人的方案:時空的結構是由更基本的某種『時空原子』通過量子糾纏編織而成的」,IfQ的首席研究員、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維賈伊·巴拉蘇布拉馬尼亞恩(Vijay Balasubramanian)說,「如果這是真的,那實在是神奇。」

這個想法背後的推理過程來自物理學家先前的一些發現,比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笠真生(Shinsei Ryu)和京都大學的高柳匡(Tadashi Takayanagi)在2006年合作發表的論文表明,時空的幾何結構和糾纏存在著關聯。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納(Juan Maldacena)和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發現,如果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它們就會產生蟲洞,即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時空中的捷徑。這項發現(根據提出蟲洞和糾纏的科學家的名字,物理學家給兩者的關係起了個綽號「ER=EPR」)和其他相關工作令人驚訝地表明,過去被認為不涉及實體聯繫的糾纏竟然能產生時空結構。

要理解糾纏如何產生時空,物理學家首先必須更清楚地理解糾纏到底是怎樣發揮作用的。自從1935年愛因斯坦和合作者預言了量子糾纏以來,就像愛因斯坦自己形容的那樣,這種現象看上去一直「如幽靈般」神秘,因為兩個相距甚遠的粒子竟然可以發生瞬時聯繫,這看起來似乎破壞了任何東西都不能超過光速的戒律。最近,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幾種不同類型的糾纏。常規的糾纏涉及的是散布在空間中的多個同類粒子間單個屬性(比如粒子的自旋)的關聯。但是,「常規的糾纏是不夠的」, 巴拉蘇布拉馬尼亞恩說,「我已經認識到存在其他形式的糾纏,那些糾纏與這個重構時空的項目息息相關。」比如,可以讓不同種類的粒子在同一個位置發生糾纏,即一種不涉及空間的糾纏。科學家也在著手攻克由更多數目的粒子相互糾纏而帶來的令人眩暈的複雜性。

科學家期望,一旦認清了糾纏的機制,他們就能夠理解時空是怎麼湧現出來的,就像空氣中原子的微觀運動產生熱力學和天氣的複雜模式一樣。這些都是「湧現」現象,恩格爾哈特說,「當你把鏡頭拉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一個東西時,你會看到與之前不大一樣的圖像,你甚至不知這個圖像來自於更小尺度的物理機制。這是IfQ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因為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時空湧現背後的基本量子動力學。」

量子計算機,如圖中D-Wave System製造的這臺,可以幫助研究者理解引力。

二維理論

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得到一個理論,能從量子角度來描述引力。但是追求量子引力的物理學家在過去一個世紀裡一直不斷受阻。愛因斯坦自己生前就一直在頑強地尋求這樣的理論,但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成功。IfQ的科學家寄希望於一種名為全息原理的理論來幫助他們。這個原理是指,一些物理理論可以等價於低維宇宙中更簡單的理論。就像一張二維明信片上面的獨角獸全息圖,它可以儲存全部的必要信息,來描繪出獨角獸的三維立體形狀。因為找到一個可行的量子引力理論很難,但是按照全息原理,科學家可以嘗試在比我們的宇宙維度更低的宇宙中找到一個易於操作的等價理論。

全息原理一個最為成功的實例是名為AdS/CFT對偶(反德西特時空/共形場論對偶,anti-de Sitter/ conformal field theory correspondence的首字母縮寫)的理論。這個理論表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描述黑洞的表面行為來描述黑洞本身。換言之,內部(三維的「體」)的物理規律完美地對應於外部(二維的「邊界」)的物理規律。這個對應關係是馬爾達西納在1997年從弦理論的框架中得到的。弦理論是另外一種建立量子引力理論的嘗試,在這個理論中,自然界的基本粒子都被微小的、振動的弦所替代。

AdS/CFT或許能讓物理學家找到一個與量子引力等價的理論,在完全不考慮引力的情況下,以更簡單的方式完成相同的目標,描述相同的物理規律。「引力理論很難用量子化的方法描述,然而不包含引力的理論卻可以很容易做到。」 巴拉蘇布拉馬尼亞恩說。但是,可能有人會問,不包含引力的理論怎麼能成為所謂的量子引力理論呢?也許,我們眼中的引力和時空,只是另外一種看待糾纏的最終產物的方式。換句話說,在某種程度上,糾纏把三維體內的信息編碼成了儲存在二維邊界上的比特。「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方向。」 巴拉蘇布拉馬尼亞恩補充說。

在過去的20年裡,科學家發現AdS/CFT對偶是奏效的——二維的理論的確可以描述三維的情形,這種機制被稱為對偶——但是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知道這兩個理論是對偶的,但還不明白是什麼使這個對偶機製成立,」 斯溫格爾說,「(IfQ)有個值得期盼的成果,就是一個能夠解釋對偶機制的理論。我想,通過這樣的合作,我們必然可以完成這個目標,或者至少(我們可以)在這個方向上取得重大進展。」

量子信息理論或許能夠有所幫助,因為該領域中一個叫做量子糾錯碼的概念也能夠在AdS/CFT對偶中發揮作用。因為比特之間的糾纏會受到幹擾,所以研究量子計算的科學家設計了這些糾錯碼以防止信息丟失。量子計算機並不是用單個比特編碼信息的,它利用的是多個比特的高度糾纏態。這樣一來,單個比特的錯誤將不會影響一條信息的準確度。但奇怪的是,量子糾錯的數學規律同樣出現在了AdS/CFT對偶裡。科學家將多個比特糾纏在一起設計成糾錯網絡的方法,看起來也能用來把黑洞內部的信息通過糾纏編碼到黑洞的邊界上。「你在黑洞內部可以找到量子糾錯碼,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希伯來大學的量子計算科學家,IfQ首席研究員多裡特·阿哈羅諾夫(Dorit Aharonov)說,「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聯繫十分迷人。」

即使物理學家成功理解了AdS/CFT的工作原理,從而設計出一個可以替代量子引力理論的低維理論,他們仍然沒有獲得成功。這個對應本身只對宇宙的「玩具模型」有效,而這一模型是對我們所處真實宇宙的簡化。特別是,適用於我們真實宇宙的各種引力法則,並不適用於上述對應原理中的簡化世界。「我們的宇宙一直在膨脹,AdS/CFT中雖然有某種形式的引力,但它不是能正確描述膨脹宇宙的引力理論,」斯溫格爾說,「它描述的是一種像瓶子一樣的宇宙——如果你發射一道光線,它會打到空間的牆面上再反射回來,這在我們所生活的膨脹宇宙裡是不可能發生的。」這個模型給物理學家提供了一個有用的理論場地,去測試他們的想法,在簡單的圖像裡,攻克量子引力會變得相對簡單一些。「你可以期望,在通往我們這個宇宙的終極引力理論的旅途中,這是非常有幫助的一站。

一些質疑者說,如果IfQ建立在不真實的基礎上,它能得到什麼有意義的結果呢?「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批評,」恩格爾哈特說,「為什麼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個玩具模型上?這一方面是因為玩具模型本身是正確的,另一方面我們認為,玩具模型事實上可以代表我們的宇宙。我很確定的是,如果我們能完全理解玩具模型,我們就能理解真實的宇宙。」IfQ的研究者相信,從一個比較容易著手的簡單圖像開始,通過添加必需的複雜因素,最終能把上述理論應用到真實的世界中。

又一次革命?

儘管有質疑聲,但不管是這個項目組內,還是與項目無關的科學家都認為IfQ值得嘗試。它已經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我長久以來就覺得量子信息和量子引力之間的聯繫極為重要。」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拉斐爾·布索(Raphael Bousso)說。布索雖然不是IfQ項目組成員,但和項目組的一些成員有合作。「這種聯繫在近些年不斷加深,我很高興看到如此多的傑出物理學家在一起工作,共同面對其中的問題。這最終會帶我們走到哪裡,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同樣不是IfQ項目組成員的史丹福大學理論物理學家伊娃·西爾弗斯坦(Eva Silverstein)認同這一看法:「很明顯,發展和運用量子信息來研究這些問題是值得去做的,但為了理解(量子引力的)動力學,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能過於狹隘地把注意力只放在某一個方法上。」

此外,即使這個項目沒能給我們一個量子引力理論,它仍可能產生有價值的研究分支。比如,將弦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技術和想法運用到到量子信息問題中,將有助於我們以更好的方式定義不同類型的糾纏,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時空以及構造量子計算機。「當你把這些工具運用到新的環境中,很可能會得到在其他領域很有用的有趣想法,」阿哈羅諾夫說,「目前看來,研究者正在一些已經滯留多年的問題上取得進展,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比如,科學家已經發現,如果把蟲洞看做量子電路,就有可能在蟲洞裡測量時間。

更進一步說,把量子信息科學和弦理論結合起來,或許不僅有助於我們建立量子引力理論,還能幫助我們評判物理學家發現的任意一種理論。任何一個物理理論都可以看成一臺計算機,它的輸入和輸出就相當於理論中可測的初態和末態。而有些計算機要比其他計算機更強大。一旦研究者得出一個量子引力理論,他們可以問,這個理論的計算能力是怎樣的?「如果計算能力太強,以至於我們的量子引力模型可以計算在我們世界中不可能計算的東西,我們至少會給這個理論打一個問號,」阿哈羅諾夫說,「這實際上是一種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該理論是否合理的方法。」

該項目讓一些物理學家想起了過去一些重大理論剛剛起步時那些激動人心的年代。「我在1984年開始讀研究生,那一年恰逢所謂的第一次弦論革命,」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大慄博司(Hirosi Ooguri)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弦論逐漸成為大統一理論最有力的候選者。我看到,現在圍繞這個項目的爆炸式熱情就如同當年一樣。對這個領域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對我們這些在幾十年前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也是一樣。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Clara Moskowitz|來自: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huanqiukexue

相關焦點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空間本身,按照傳統的觀點來看,並不是由其他什麼東西構成的。   然而,一些科學家開始質疑這一傳統觀點。空間——或者說廣義相對論裡的時空——實際上可能是由小塊的信息組成的。根據這個想法,這些小塊的信息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出了時空並賦予其各種特性,比如引起引力效應。這個觀點如果正確,就不僅能解釋時空的起源,還可能幫助物理學家建立起他們追尋多年的量子引力理論。
  • 量子糾纏,時空幾何與機器學習
    近年來,量子信息技術取得了連續的突破。它將成為下一代技術革命的領導者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智力科學家兼助理教授尤亦莊通過量子擦除實驗表明,量子糾纏會影響因果關係甚至改變時間流逝,並討論了量子與智能之間的關係。本文主要討論近二十年來的進展,尤其是過去一年中量子力學領域的進展以及未來可能的進展。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兩個關鍵詞,量子引力和人工智慧。
  • 無窮維理論量子多體系統,深度理解薛丁格貓、雙縫幹涉、時空本源
    我在之前的文章《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中說過,雙縫幹涉現象,本質是一個多量子糾纏狀態,根據量子相干與量子糾纏具有等效屬性,當多個量子以量子相干的狀態整體到達窄縫時,這時的多量子是一種量子糾纏狀態,形成的區塊波通過窄縫時自然表現出波的特性。
  • 為什麼是能量比信息、比物質、比時空更本源?
    量子的非局域性,似乎空間也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有意義了。為什麼現在會有這樣的理解?就是因為這些物理概念,實質都是意識固定化的結果,而意識的固定化,即觀念的形成,並不是不變的,會隨著認知的發展,觀念也會改變。所有生命的認知,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對外界的應激感應。人類經驗認知就是這條主線的延續,經驗認知的高級階段,就是科學。
  • 量子糾纏是生命的本質
    兩者有如一對孿生兄弟,相互糾纏,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歷經了一個個春夏秋冬,人生如夢啊。偉大恢宏的夢想反襯出我自己的無力和微小,我改變不了任何現實,冷酷的世界證明我們不是神,沒有巨大的能量改變固有的人生軌跡,每一次無奈都是精神夢想與物質現實的碰撞所產生的水花,激烈分散過後仍然跌落塵埃。回到自己原有的軌跡。
  • 時間之箭——宇宙膨脹就是量子糾纏網絡的擴張
    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相信,時空本身就是量子糾纏的結果。目前為止,已經有人成功推導出了愛因斯坦方程即等效原理,這為時空動力學以及時空幾何可以從糾纏量子比特中生成提供了證據。如下圖:獨立粒子(點狀)與其他粒子相互糾纏。這些糾纏對又與其他糾纏對相互之間糾纏。隨著更多粒子之間糾纏,時空的三維結構也就生成了。
  • 時空是什麼?
    來源:環球科學物理學家相信,在最微小的尺度上,時空自量子中湧現出來。這些最基本的構成單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愛因斯坦早在1916年就預見到了今日之困境。此前一年他剛完成廣義相對論,該理論認為,引力不是一種在空間中傳遞的力,而是時空本身的一種性質。
  • 在神奇的量子世界,時空穿越、瞬間移動、心靈感應等存在嗎?
    a,世界是由1,即量子組成的;空間由一個個點空間連接而成,物質由一個個點粒子組成。 比如光線就是由光子組成的,光子是光線中攜帶能量的粒子;光子靜止質量為零。光子以光速運動,並具有能量、動量、質量。
  • 物理學家製作了一個極其精密的時鐘,通過量子糾纏來保持時間
    但是,即使是振動原子核的清晰滴答聲,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將時鐘推到這個模糊的邊界之外。現在,我們有了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鐿-171原子云與從周圍鏡子反射的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了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一團鐿—171原子云與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
  • 「時空傳送門」能建造成功嗎?其實科學家已經揭曉了答案
    我們首先來扒拉下目前支持超巨瞬間傳輸的科學理論有哪些,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量子力學的「量子糾纏」勉強靠邊,那麼這個理論和傳送門有啥關係呢,下面我來詳細分析下。首先量子糾纏為什麼可以帶來物體的瞬間移動,其實之前我已經寫了一篇文章來專門介紹。核心原理是利用量子糾纏來傳遞一種「信息」,怎麼個意思呢?
  • 量子糾纏可能實現瞬間轉移,靈魂轉移卻無法達到,或許能轉移軀體
    在科幻電影裡面,也有很多瞬移的場面,主人公無非利用超能力,或者是科學技術完成瞬移,將它搬到現實中討論,瞬間移動有實現的可能性嗎?我們可以藉由電影中使用的量子糾纏技術來討論其合理性。比方說一個人想從甲方移動到乙方,他需要一個特定的容器,人進入到這個容器中,輸入自己想去的地方,容器中的掃描儀將對人體進行掃描,將掃描出的信息利用量子糾纏技術瞬傳到乙方,乙方根據收到的信息,提取重組並形成一個一模一樣的人。量子糾纏可以簡單理解為兩個粒子相聚再遠也難捨難分,無論一個粒子被移去多遠的地方都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就是利用這點所以認為一個人的信息可以瞬間轉移複製。
  • 理察·費曼是如何革命量子理論的,量子力學的時空方法
    在這種形式中,兩種狀態之間的量子躍遷是通過對所有可能的經典軌跡「求和」(更精確地計算一個泛函積分)得到的。因此,這個公式取代了經典的概念,即單個時空軌跡與系統的運動有關。雖然路徑積分公式的發展涉及到其他科學家(如諾伯特·維納和保羅·狄拉克),但完整的方法是由費曼在1948年提供的。
  • 時空是連續的嗎?
    圖源:pixabay時空是連續的嗎?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物理學問題。過去,我們一直以為時空是連續的。圖源:Wikipedia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緊湊μ子線圈得到的希格斯玻色子產生時的景象「時空是離散的」這一觀點最線誕生於1987年,被稱為圈量子引力
  • 量子糾纏不能傳遞信息,有比這更通俗的解釋嗎?
    中國的量子衛星上天了,但量子糾纏只是負責驗證密鑰,不能傳遞信息。用信息不能超光速來解釋信息傳遞,理論性太強了,那麼小學知識能解釋明白嗎?簡單介紹一些量子糾纏:兩個糾纏的粒子處于波函數疊加狀態,測定其中的一個粒子,兩個粒子的波函數就會坍塌。
  • 量子糾纏新發現:令人毛骨悚然的神奇現象
    事實上,量子糾纏兼具以上兩種特點。如果拋開現實世界的運作原理不談,那麼量子糾纏可以用普通概率理論來解釋。雖然它可能會出現超距幽靈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但只有當無法從多維角度思考它時,它才會成立。首先,來講講什麼是量子糾纏?
  • 靈魂真的是量子糾纏的產物嗎?
    在我的理解中,量子糾纏是發生於物質構成的最基本單位量子之間,說的是處於糾纏狀態的兩個量子之間,即使相隔千山萬水,當其中一個量子的狀態發生改變時,另一個量子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狀態改變,而且這種改變看起來是超離於時間的,是瞬間感應的……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雖然說這句話時,他並不認同量子糾纏理論,但描述的挺到位的。
  • 如何正確理解量子糾纏對經典物理的衝擊?
    量子糾纏是經典物理量子力學的延伸,是物理學和哲學的交叉問題,有著極為豐富的哲學意義和複雜性,其實質是相互作用中有種叫做絕對時空的概念,能理解了量子力學,才能更好地理解經典物理[SEP]量子糾纏中兩個量子先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先坍塌至孤立粒子態,這個狀態被另一個發生測量的時候應該是以不確定態坍塌
  • 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充滿泡沫的 「粒子湯」?
    終極織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我們理解萬有引力的唯一途徑,通過繁瑣的數學運算,我們對所謂的「時空」有了一定了解。這是一個由四維結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交織而成的統一結構。在相對論的語言中,物質和能量會使織物般的時空結構發生彎曲和扭曲,作為回應,時空的彎曲和扭曲也決定著物質和能量如何移動,這就是我們共同體驗到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