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新發現:令人毛骨悚然的神奇現象

2020-12-15 讀芯術

全文共3689字,預計學習時長10分鐘

圖源:sciencenews

量子糾纏是一種經常被誤解的現象。不了解它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又是老生常談了,明明用普通概率論就能輕易解釋。而對於了解的人來說,它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神奇現象,以頗為神秘的方式解釋現實的本質。

事實上,量子糾纏兼具以上兩種特點。如果拋開現實世界的運作原理不談,那麼量子糾纏可以用普通概率理論來解釋。雖然它可能會出現超距幽靈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但只有當無法從多維角度思考它時,它才會成立。

首先,來講講什麼是量子糾纏?簡單地說,糾纏就是有兩個及以上量子系統,比如光子,它們只有單個量子態。從專業角度而言就是,系統組合的馮·諾依曼熵要小於單個系統的熵。馮·諾伊曼熵是普通熵的量子模擬,描述了量子態處於「純態」或「混態」的程度。

混態指的是普通概率,比如猜硬幣正反的遊戲。混態即是正面和反面的混合體,雖然看不見,但可以知道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因為硬幣只有兩種可能的狀態,所以熵不為零(與log2成正比)。

純態指的是狀態的量子疊加,其中一個粒子同時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狀態。因此,若有一個量子態硬幣在處於正面和反面的疊加態中,那就不能說它是正面或反面,在被觀察到之前,它處於既是正面又是反面的狀態。因為正面和反面是單個量子態而不是兩個狀態的混態,所以其熵為零。

要明確的一點是:它處於一種確定的狀態,而不是兩種可能的狀態之一,儘管結果最終是隨機的。

圖源:Pixabay

一個糾纏態集意味著耦合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純態」而非「混態」(純態的混合物也有,但此處不作討論)。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其有可能證明這樣一個觀點:當有兩個糾纏的粒子時,比如從π介子衰變中得到的兩個自旋相反的光子,測量其中一個,另一個必然是相關的,這取決於測量的哪個自旋方向的分量。

光子有兩個自旋分量,例如x和y。如果測量垂直自旋分量,它們根本不相關。如果測量平行自旋分量,則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以其他角度進行測量,它們就會根據選擇測量的角度的餘弦值相關。

糾纏本質上就如同測量一個物體,而該物體會把測量到的信息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因為在另一個物體上測量的信息似乎取決於如何測量第一個物體。

假設創建兩個光子,一個發送給筆者在四光年外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A)的同事,另一個發送給反方向四光年之外的波爾星飛船(B)上的科學家。如果玻爾星的研究人員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研究人員同時進行測量,他們會發現測量結果相互關聯。然而,即使信息以光速傳播,也來不及抵達彼此所在的位置。

接下來講到的內容可能會稍顯奇怪,但在這之前筆者還要講一點關於量子力學中測量原理的題外話。

根據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在任一坐標系中,實驗人員只能測量自旋的一個分量(描述這一現象的專業術語叫做「自旋分量不交換」)。與位置和動量類似,一旦測量了單個粒子的一個自旋分量,就無法測量另一個。但是卻可以測量一個粒子的一個分量和另一個糾纏粒子的另一個分量,並通過結合這兩個測量結果得出這兩個粒子的完整自旋狀態。

例如,若測得A的x分量是正的,B的y分量是負的,那麼可以得出A的y分量是正的而B的x分量是負的。

愛因斯坦的波多爾斯基—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稱這是量子理論中的一個嚴重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畢竟,這並不是說你不可能知道單個量子粒子的完整自旋狀態。你只不過不能基於單一的粒子同時測量二者罷了。

當對一個純態的量子進行測量時,會使該狀態「坍縮」成該狀態的一個觀測值。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似乎測量這一行為(粒子與宏觀測量儀器的相互作用)以某種方式從本質上使粒子從量子轉變為經典概率。

再來回顧一下星際實驗,A和B的相關結果並不罕見,因為這兩個光子是一起產生的。問題是,它們是相互關聯的,與兩位實驗者選擇的自旋分量測量值之間夾角的餘弦成比例。兩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信息傳遞,否則這是不可能的。創建兩個混態的自旋經典相關的光子(這意味著筆者只用了自己選擇的自旋粒子)並將它們發送出去,在該角度上,二者呈線性相關。

外星人和玻爾星的同事們得到他們所看到的相關性的唯一方法是,當測量光子時,二者是否相互獨立。這就是所謂的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的基礎,即量子測量理論。

但既然測量時這兩個光子相距8光年,它們怎麼可能不是獨立的呢?這是不是違背了光速對信息傳遞的限制條件?這不是一種超距幽靈作用嗎?(超距幽靈作用指的是非局域的量子態,這完全取決於個人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在筆者看來,量子糾纏的奧秘與量子狀態相關。

首先,從量子粒子的角度來想像自旋狀態是什麼樣的。假設光子有一個小指針,類似於速度計上的指針,它可以隨機地轉動,在時空中呈現不同的角度。由於運動方向上的任何分量都會被相對論效應壓扁,指針會指向垂直於它的路徑。

現在,假設兩個完全糾纏在一起的光子(純態),二者自旋方向相反(就像一個介子的衰變一樣),那麼這兩個光子的指針將指向任一隨機方向,且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其指向方向相反。這意味著,無論二者是相隔兩光年、四光年還是八光年,他們都將始終保持距離正好180度的指向角。

(有些人會說光子並不是隨機選擇的指向角度,而是存在於一個移動的概率場中,這個概率場將所有這些隨機角度都作為可能性來體現。筆者認為自己的圖更形象,而且這兩幅圖是等價的。這只是規範量子力學和費曼-卡克隨機方程之間的等價。)

除非光子之間的確存在信息傳遞,否則這似乎沒有意義,但還是有一個解決辦法。

圖源:unsplash

光子不是單個粒子,而是存在於時空中的被稱為世界線(world line)的單一結構的一部分。一條世界線僅僅是一個光子的路徑,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兩個光子屬於同一條世界線。如果作圖畫出來,它看起來就會像一個V形圖,V的底部是創建事件,V的兩個頂部是兩個測量事件。

理解糾纏的關鍵是把V看成一條世界線,而不是兩條獨立的世界線。在糾纏事件產生之時,這條世界線在時間上發生彎折。這就是四維思考的方式。

當光子沿著V傳播時,在每一個時刻,V作為一個整體從所有可能的V中隨機選擇(所有可能的狀態的空間稱為相空間)。因此,每一刻都包含著兩個光子的所有可能的自旋狀態。從專業角度而言,V也包括從發射器到檢測器的不同路徑,但此處僅涉及自旋。這種方法並不涉及量子概率論,只是一個純粹的經典概率模型,但其與世界線有關,與點粒子無關。

這就是二者的區別所在。

我們不是還在談論即時信息傳遞嗎?

是,但也不全是。我們所談論的是歷史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的隨機變化。因此,不存在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信息傳遞,過去和現在是作為一個整體變化的,這意味著過去不是固定不變的,未來也不是獨立變化的。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可怕的命題,但它完全符合量子理論。粒子狀態呈現出非局域性是因為它們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的非局域物體,其歷史作為一個整體是隨機波動的。

經典系統,如氣體,同樣在時間的每一時刻隨機波動,但不會改變它們的歷史。量子力學認為,宇宙就像由世界線(或者是在場論中的「場」)組成的氣體一樣,隨機變化,但始終嚴格遵循能量守恆定律,角動量守恆定律及線性動量守恆定律。

人類的歷史呢?我們無從得知它是否是隨機波動的,因為我們身在其中,與它一同變化。但筆者認為,宏觀現象受同樣的波動影響,甚至當它們與量子現象相互作用時也是如此。這聽起來可能有些牽強。唯一的辦法就是沿著歷史的軌跡走下去,對於任何給定的量子系統都有且只有一個隨機選擇的世界線。這就是歷史,故事的結局。

筆者的方法是,假設量子歷史是動態的,並在通過第五維傳播時隨機波動。由於在第五維中傳播世界線的法則存在限制,產生自旋糾纏的角動量守恆。因此,一個粒子的任何變化都必須在另一個粒子上反映出來,反之亦然,兩者之間沒有信息傳遞,所有的事件都是局域性的。明顯的非局部性由世界線的非局部性結構來處理。

在量子系統與像我們這樣的宏觀系統相互作用時,它們會解碼,這意味著其波動可能會受到宏觀邊界條件的影響,而由於量子系統如同一個大的儲層,宏觀系統便既能吸收又能影響量子系統。

換句話說,測量可以是雙向的,它限制了粒子世界線的自由波動,就像它獲取粒子狀態信息一樣。

圖源:unsplash

雖然可以證明一個波動的歷史模型是與量子力學一致的,但即便考慮到量子的影響(例如宇宙射線對進化的影響),也絕無可能證明經典歷史也是波動的。所以,到目前為止,為人所知的大部分歷史可能都是固定不變的。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心靈感應或是一種量子糾纏現象,研究發現特殊的聯繫
    現代物理學中的量子物理學,無疑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科學從宏觀進入微觀世界,我們對於宇宙和科學又有了新的認知。要知道,量子物理擁有非常神奇的特性,比如說量子糾纏,這一種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現象。其指的是如果把一對量子相互分開,就算隔離上萬公裡的距離,只要一個量子發生變化,那麼另一個量子會同步進行變化,這就是量子糾纏,科學家把量子糾纏這種特性應用在了通信和計算機上面,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跨時代的產物,如果可以完全應用的話,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量子糾纏的例子呢?
  • 心靈感應會不會是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現象呢?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而微觀世界跟宏觀世界有很多的不同,很多宏觀世界的理論在微觀世界並不適用,甚至於微觀世界的一些現象完全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比如神秘的量子糾纏現象。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存在的一個神秘現象,是量子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難題。對於量子力學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它是現代科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說是現代最偉大的一門科學。
  • 愛因斯坦「幽靈般的」量子糾纏現象被攝像機捕捉到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幽靈行動」的現象,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突破。這幅圖顯示了一種強大的量子糾纏形式,兩個粒子相互作用,並在瞬間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幽靈行動」的發生與兩個粒子之間的距離無關,這意味著這一原理有時被引證為隱形傳態的一個可能基礎,這種被稱為鐘形糾纏的聯繫支撐著量子力學的整個領域。格拉斯哥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保羅·安託萬·莫羅說,我們成功捕捉到的這幅圖像優雅地展示了自然的基本屬性,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看到它。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可以用來推進量子計算的新興領域,並導致新型成像。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這種組合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被稱為量子糾纏的奇怪現象,這是粒子之間可能存在的一種不可思議的關聯,兩個糾纏的粒子即使相隔很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操作也會對第二個粒子造成影響。IfQ的首席研究員、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維賈伊·巴拉蘇布拉馬尼亞恩說:「最近有人提出了一個極為誘人的方案:時空的結構是由更基本的某種『時空原子』通過量子糾纏編織而成的。如果這是真的,那實在是神奇。」
  • 貨幣實質上是一種讓我們彼此糾纏的量子現象
    那麼來看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新定義:經濟學就是研究貨幣相關的交易的學科。無論你是否相信,從貨幣交易的角度出發來定義經濟學,這其實是一種相當激進的論述。首先,它引出了一個相關聯的問題:什麼是貨幣?貨幣這種令人激動,甚至讓人氣惱的特性,千百年來讓無數的使用者為之著迷,但貨幣卻根本未在這一段歷史中登場。在《量子貨幣:量子理論如何變革傳統經濟學》的作者戴維·歐瑞爾(David Orrell)看來,這些教科書——以及整個正統經濟學——給出的定義未免有失偏頗。
  • 量子糾纏:「愛情」的力量讓一切都變得可能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 量子糾纏現象是如何發現的?科學家們是怎樣證明的?
    在量子力學中,因為有些可觀測量(比如位置與動量)不能同時有確定的值,所以愛因斯坦指出它們不是同時有客觀實在性。所謂某個客體的客觀實在性,愛因斯坦他們認為可以定義為可以在不幹擾該客體的情況下,能夠明確地預言它的值。如果每一個有客觀實在性的物理量在理論上有一個對應,愛因斯坦他們認為,這樣的理論才是完備的。愛因斯坦藉助於一個量子糾纏態(當然,他們還沒有這個名詞)作了一系列論證。
  • 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
    來自英國、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對於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兩者之間的關係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答案。根據相關理論,兩者之間是定量等效或可通過運算等效。此項研究是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副教授Gerardo Adesso領銜,團隊包括來自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量子糾纏記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和奧秘,人類暫時還無法解釋。好在,科學對一切未知的東西,並不輕易否定。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
  • 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糾纏,什麼是量子化,量子產品健康應用
    量子一詞來自拉丁語quantus,意為「有多少」,代表「相當數量的某物質」,它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後來的研究表明,量子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微觀物理世界。描寫微觀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論是量子力學。
  • 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何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它的存在?
    例如,孿生兄弟之間存在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當其中一個人感到痛苦時,另一個人便會即刻產生反應,甚至會誕出同樣程度的痛苦,有些伴侶亦或是父子之間也會如此,面對這些現象,科學應該如何解釋?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與他的專業團隊順利的完成了一項科學實驗,他們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了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神秘關係,所謂量子糾纏是指,在同源情況下的兩個微觀粒子,它們之間將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並且兩者之間,無論相隔多遠,都會一直保持這類糾纏關係,也就是說,當一名人類對一顆粒子進行幹擾時,另一顆粒子也將心領神會,值得一提的是,量子糾纏現象是也是幾十年以來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時空是由微小信息片段組成的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些片段可能是通過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奇怪現象結合在一起的。現在,科學家正在通過一個名為「it from Qubit」的新項目來探索這個問題。這個新項目聯合了量子計算、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方面的物理學家研究者的最終目標是找到一個量子化的引力理論,將目前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莎士比亞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整個世界是一個舞臺。」
  • 量子糾纏是如何揭示詭異的量子世界的
    的論文試圖反駁玻爾等人對量子糾纏現象的解釋。這篇論文中提出的觀點被稱為EPR悖論或者EPR佯謬。他們的觀點基於兩個假設前提。首先,如果一個測量結果可以被準確預言,那麼一定存在某個屬性與之對應,愛因斯坦稱其為「實在要素」。第二,事件之間的影響速度不能超越光速。如果有兩個糾纏電子被放置在宇宙兩端,分別由喵星人湯姆和鼠星人傑瑞測量其自旋。
  • 量子糾纏是什麼?為什麼近些年會這麼火?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史,物理學最初都是宏觀層面,之後物理學才進入微觀層面,量子物理學等學科開始興起。隨著人類更進一步了解了微觀粒子,人類的科學發展又有了一個嶄新的方向。在微觀世界中,「量子糾纏」無疑是人類的一個重大發現。我們知道,量子物理擁有著非常神奇的特性,即一對相互糾纏的量子可以不受時間和距離的影響,但其中一個量子發生改變時,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
  • 量子糾纏怎麼產生的?有理論認為:同一個粒子在不同宇宙的體現
    我想能打開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是科學愛好者了,大家對量子糾纏肯定早就耳詳能熟了,量子糾纏那魔鬼般的超距作用相比大家也所有耳聞。但是許多文章都是一筆帶過,只講量子糾纏的神奇性,而閉口不談量子糾纏產生的機制,這也導致一部分讀者對量子糾纏產生了神秘感和敬畏感!
  • 讓我們通過量子糾纏的現象,來探索靈魂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假設有這樣一個軟體,它的代碼在使用時可以自動發現問題,自動更新,防禦病毒和自我加強,那麼這套語言就非常接近基因語言了,也就意味著,更接近於神的世界。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生物基因做出重組和修改,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物種,這個物種可以有電鰻的放電功能,也可以有蝙蝠的超聲波回聲定位功能,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只是目前的技術達不到。
  • 科學家發現:量子糾纏可用於驗證不可解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篇論文提供了這一方法,就是量子糾纏的方法。他們從理論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策略可以快速驗證解決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一開始哪怕就是認為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項新研究解決了物理、計算機科學和數學方面許多年來長期未解的問題,在許多理論分支將會產生連鎖反應。
  • 量子糾纏不再神秘,其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對於經典物理學來說,量子糾纏是全宇宙最普通而又最神秘的物理現象。量子糾纏簡單來說,就是一隻薛丁格的貓如果被抱到了一個箱子裡,如果給量子貓關上箱門,貓就不會再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如果再次打開箱門,貓就會再次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直到貓不再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為止。
  • 量子糾纏,時空幾何與機器學習
    今年,谷歌宣布成功實現了量子霸權,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什麼是量子力學?1807年,Thomas-Yang [1]通過雙縫幹涉實驗首次發現了光的幹涉效應。他讓光束通過可以打開或關閉的雙縫隙撞擊屏幕。有趣的是,如果僅打開雙縫的一側,則會看到一個斑點,但是如果同時打開兩個縫,則不會看到較大的斑點,而是會看到許多細長的幹涉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