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傅聰去世,我們也該放下對《傅雷家書》的執念

2021-01-15 冰川思想庫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能說傅雷的教育就沒有問題,傅聰的離家出走以及傅雷與傅聰曾經的決裂,這樣的人倫之痛就是一個旁證。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李躍

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消息迅速被刷屏。#傅雷之子傅聰感染新冠去世#

很多人感慨,《傅雷家書》從此成為絕唱。

我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有關《傅雷家書》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傅雷教兒子傅聰怎樣談戀愛的,「交友期間,儘量少送禮物、少花錢:一方面表明你的戀愛觀念與物質關係極少牽連;另一方面也是考驗對方。」

▲《傅雷家書》(圖/網絡)

我在轉發時將這一段作為摘要,很快有男性朋友表示贊同,認為不能讓物質因素摻雜進來;但女性朋友以反對居多——戀愛時都這麼有心眼地防著,結婚後真的會對自己好麼?

這樣一種觀點撕裂甚至對壘,讓我相信傅聰此前說過的一個觀點——反對為人父母者將《傅雷家書》當教育指南來讀——是對的。

《傅雷家書》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

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12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

該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數十年來一直暢銷不衰,確實有不少家長當成教育聖經。

不過,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能說傅雷的教育就沒有問題,傅聰的離家出走以及傅雷與傅聰曾經的決裂,這樣的人倫之痛就是一個旁證。

和很多家庭一樣,父子倆的衝突很早就開始了。

因為傅雷對美術鑑賞深有造詣,他起初是想將傅聰培養成一個畫家的。奈何小傅聰長了一隻「音樂的耳朵」,無論哪種風格的音樂,都能使之如痴如醉,而到了畫畫的時候,每每是張牙舞爪地塗鴉。傅雷只好作罷。

傅雷在1957年寫的《傅聰的成長》那篇文章裡,曾經這樣吐露心跡:

「傅聰3歲至4歲之間,站在小凳上,頭剛好伸到和我的書桌一樣高的時候,就愛聽古典音樂。只要收音機或唱機上放送西洋樂曲,不論是聲樂是器樂,也不論是哪一樂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靜靜地聽著,時間久了也不會吵鬧或是打瞌睡。

我看了心裡想:『不管他將來學哪一科,能有一個藝術園地耕種,他一輩子都受用不盡。』我是存了這種心,才在他7歲半進小學四年級的秋天,讓他開始學鋼琴的。」

傅雷為傅聰延請了最好的鋼琴教師,但他對孩子管教起來也毫不含糊,傅聰稍有走調便嚴加斥責,甚至會把孩子的頭往牆上去撞,或者將孩子綁在門口以「示眾」。鄰居會經常聽到傅雷大喊大叫和扔東西的聲音,以及孩子被打的哭叫和告饒。

為《傅雷家書》寫「代序」的樓適夷曾經吐槽傅雷有點「殘酷」:

「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

這簡直是一個可怕的父親。

▲1966年,傅聰在英國(圖/視覺中國)

但今天的我們,也實在不必對他過分責難。每個人都有他的歷史局限性。

傅雷生於晚清,成長於民國,也因此身上少不了中國老派文人的做派,人品孤高,對人對己都極為嚴厲,迂腐中透著幾分固執。

那尚是「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的時代,等級森嚴的家族宗法制度窒息了個體的權利與尊嚴,所以才需要呼籲人們,「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事實上,後來的傅雷對此也有所反省,在1954年1月18日晚的家書中,傅雷這樣形容兒子走後自己的心情:

「昨夜月臺上的滋味,多少年來沒有嘗到了,胸口抽搐,胃裡難受,只有從前失戀的時候有過這經驗。今兒一天好像大病之後,一點勁都沒有,媽媽的眼睛也腫得不像樣子,幹得發痛,還是忍不住要哭。」

在1954年1月30日晚的家書中,傅雷進一步反思自己對孩子早期的特別的嚴格,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嗚呼,這樣的懺悔背後,是一個父親何等深沉的愛!

▲傅聰半歲時的照片(圖/網絡)

其實,反過來也不能不說,就是在這樣的嚴厲中,傅雷不僅為傅聰播下了音樂的種子,更潛移默化地教給了他嚴謹、向上的品格以及尊嚴與愛。

傅雷與傅聰後來的和解也說明了這一點——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也有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傷害的時候,但時間這個碩大的容器,會將那種受傷感慢慢稀釋掉,越往後,越能對父母當年的做法選擇原諒與體諒。

回到本文開頭的爭議中來,我主要想說的是,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教育沒有也不需要一個固定的公式與格式。有些虎爸虎媽成功了,但這種做法未必適合你;有些無為而治的放養式教育,也並非可以放之四而皆準。

尤其是,時間是流動的,生命是流動的,唯山川星辰不變,如果生硬地刻舟求劍,求來的很可能是水面下一堆觀念的亂石,不留神就會刺傷了自己。

相關焦點

  • 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去世,李雲迪悼詞最後的英文什麼意思?
    侃哥的第1393次原創分 新冠在2020年末又奪取一位大師的生命,傅聰。 很多人對傅聰的記憶,最早來自《傅雷家書》,然後才是鋼琴家,我也不例外。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其父系著名翻譯家傅雷
    05:14:42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當地時間12月28日,據奧地利音樂頻道消息,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於當日在英國逝世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再讀《傅雷家書》:它比隨波逐流好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終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傅聰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長子,他的成長几乎是與幾百封父親寫予他的《傅雷家書》「同步」。本文《它比隨波逐流好》收錄於作者隨筆集《老派:閒話文人舊事》,略有刪減,以饗讀者。
  • 傅聰:這樣的父愛我受不了!當年傅雷究竟對他做了什麼?
    《傅雷家書》是傅雷次子傅敏編成,在上世紀80年代初風靡國內。這本書收錄老文藝家對兒子關愛的信,成為當時下至老百姓上到高級領導都知道的書,影響力非同一般。父子間的親情在信中流露,讀者無不思考父親對兒子的教誨。然而,兒子的回信卻很少見。之後出的一個增補本,才以附錄,非正式的形式有了一篇,也是傅聰僅允許發出的一封自己的回信。既為家書,應該是有來有往。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作者:楊偉(鹽城市射陽縣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初讀《傅雷家書》,很是為傅雷與傅聰那種亦父子亦師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動。是他對兒子要注意分寸的警示……在家書裡,他教兒子要有勇氣,要愛國,要嚴謹,要感恩,要自律,要學會拒絕,要學會獨立……這些濃濃的父愛都融在輕描淡寫的筆墨中,在一封封家書上蕩漾開來。我們的父母未嘗不是像傅雷先生這樣呢?儘管我們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開明,但他們也總以他們的方式教育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傅雷只是我們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 好書分享——《傅雷家書》
    一、《傅雷家書》內容概括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其長子傅聰是世界著名鋼琴演奏家。本書是傅雷夫婦在長子傅聰留學波蘭期間書寫的家信,雖不是為發表而作,但都是發自內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地展示了傅雷夫婦與傅聰的精神交流,再現了傅聰成長的家教背景,展現了傅雷家風。這些家信大多是傅雷夫婦在傅聰當學生時所寫,既有對文化藝術的探討,又有思想上的交流,還有生活瑣事的「嘮叨」,厚重不失輕鬆,深刻不離日常,自1981年問世以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傅雷在遺書中稱兒子傅聰是「叛徒」,自己死有餘辜,發生了啥?
    傅聰生於1934年,他很小的時候便喜歡音樂,於是他的父親在他七歲時就讓他學習鋼琴,並且後來還將傅聰從學校接回,讓他在家中學習。傅雷親自給他上語文課,他從各種名著中選材,為了讓傅聰理解得更加透徹,在上課還採用不同的講述形式,因此傅聰的國語教育是極好的。至於英語、鋼琴、數學則是另請老師。
  • 偶談傅雷傅聰——曾經有過的「中國式教育」
    今天,不小心從手機新聞中看到這則消息: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在英國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由此 聯想到《傅雷家書》,聯想到傅雷先生以自己堅守的一生給予孩子的言傳身教,於是,有了下面的文字——有時候,不大敢,也不大想打開電腦、手機看教育相關的新聞。為什麼?
  • 傅聰榮獲唯一的「瑪祖卡」最佳獎,名震樂壇,傅雷:身教大於言傳
    著名翻譯家,藝術家傅雷先生,在兒女小的時候,很少和他們嬉戲,也不喜歡他們淘氣的行為。說話,吃飯,做事,都要得體大方,不能有所逾越:同桌進餐,必須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邊,不許妨礙別人,咀嚼飯菜,絕不許發出有失禮貌的聲響。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有些傳統古板的父親,在發現兒子對音樂的興趣後,給予了全力支持。
  • 家書出版39年後,傅家真實情況曝光:不合格的父母,三代人的噩夢
    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鍊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傅雷家書這些句子都來自於傅雷寫給他兒子傅聰的信。《傅雷家書》,我的家長沒有讀過,但我是讀過一點的,因為這本書被收錄在國家教育部推薦讀物——父母沒有告訴我們的道理,也許領導們想讓我們從書中領會一二。以上那些飽含哲思的話只是家書中的一小部分,寫信嘛,拉拉家長才是人之常情,出版的《傅雷家書》只是寫給兒子傅聰的家書的一小部分,也就是精編版。
  • 往事|葉永烈與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2016年澎湃新聞記者曾走進葉永烈家中,他為澎湃新聞記者打開了專門存放傅雷親友採訪資料的藍色箱子,裡面還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傅雷家書》,都是傅雷兒子傅敏所贈。在那個下午,他翻著這些檔案資料,再一次講述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 冰心一片在玉壺,江小燕與傅雷軼事
    對於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們,這個世界的精彩和洶湧正如浪潮 一樣退去。無論如何,時光終會拋下我們。只有那些經典的文字猶如夜空的星星熠熠生輝,照亮來路和去路。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因病離世。姑且不說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許多人更喜歡讀他的人物傳記,如《傅雷與傅聰》,這本書也是對《傳雷家書》的解讀和延展。
  • 今日推薦書目《傅雷家書》一本更適合家長閱讀的青少年必讀書本
    家書抵萬金,在沒有手機、電腦、網絡的時代,和遠方遊子的溝通就憑著一封封的家書來實現!傅聰少年遠遊,傅雷夫婦就憑著一封封家書讓愛傳遞,讓教育傳遞,讓傅家的家風傳遞!父親是對學業的諄諄教誨和溝通交流……母親是對生活瑣事的反覆叮嚀,還有對孩子愛的反覆表達……裡面的父親和母親像極了我們的父母,也像極了我們自己作為父母的心情!不同的,傅雷夫婦對於孩子更為坦誠以及對於孩子的教育更為系統和有方式!
  • 不講武德的年輕人,能否理解傅雷父子和那個「人到中年」的時代
    2020年末,聽到傅聰先生在英國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消息,有些吃驚。那種感覺就是:好久沒有聽說起他了,這一下子就被新冠潮水衝出地表,帶走了。傅雷、傅聰父子,20年前很有影響,現在也還在中學推薦書目裡,但這些年被輿論提起的不多。不了解的朋友會感到困惑,因為傅聰走後網上出現各種針鋒相對的文章,有緬懷的,有狂贊的,有抨擊的。
  • 「懷念大師」鋼琴家傅聰的精彩錄音作品回顧
    鋼琴家傅聰先生於2020年12月28日仙逝,他憑藉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高超詮釋,不僅留下了眾多珍貴的錄音,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鋼琴界。隨著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沉澱,那些流傳到今天的作品更顯得熠熠生輝,為了表達對大師的敬意和懷念,我們今天就通過本文來梳理一下傅聰先生一些珍貴的、值得反覆聆聽的優秀錄音作品。
  • 傅雷:孤寂良心
    1956 年 9 月,傅雷(左)與傅聰在西湖上坐船遊玩。這一年,22 歲的傅聰開始了首次鋼琴歐洲巡演。兩年後,傅雷被戴上了「右派分子」帽子。正在波蘭留學的傅聰決定出走英國,飛往倫敦的班機還在空中,外國通訊社已發出了傅聰出走的電訊。傅聰後來回憶這段往事時說:「如果我回國,勢必是『父親揭發兒子、兒子揭發父親』,可是我和父親都不會這樣做。
  • 逝者已矣,何必給傅聰安個「叛國」的帽子?
    那麼,傅聰算得上叛國嗎? 看看時間線:1954年,傅聰公派波蘭留學;1955年,在波蘭獲得蕭邦鋼琴賽季軍,成為首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音樂家;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1958年傅聰的父親傅雷被劃為右派,傅聰畢業後未回國移居英國;1966年,文革爆發,在遭受連續幾天的抄家、凌辱後,傅雷夫婦自殺;1976年,文革結束;1979年,傅雷被徹底平反,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1981年
  • 《傅雷家書》作者的另一面,家暴妻兒,三番五次出軌卻能獲得原諒
    文/歷史漲知識提起《傅雷家書》的作者傅雷,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民國大才子、大翻譯家,不僅在繪畫、音樂、翻譯等多方面頗有造詣,還是一位堅毅有擔當絕不輕易向惡勢力低頭的人。但卻很少有人了解傅雷的另一面,其實他不僅性格暴躁,在結婚後還一度出軌,甚至家暴自己的親生兒子。
  • 傅聰:故園無此聲|百家故事
    2020年12月28日,傅聰先生因感染新冠在英國逝世。這並不是一篇紀念鋼琴家的訃文,而是一種提醒:理解他人需要漫長而忘我的付出,可是誤解一個人,往往只要一瞬間的念頭。活著是最複雜的事,我們每個人的苦楚千頭萬緒,複雜難言。別忘了,他人也一樣。文|李斐然鋼琴前的奴隸鋼琴家傅聰在音樂會之前,有一個後臺工作人員都知道的習慣——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