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是傅雷次子傅敏編成,在上世紀80年代初風靡國內。這本書收錄老文藝家對兒子關愛的信,成為當時下至老百姓上到高級領導都知道的書,影響力非同一般。父子間的親情在信中流露,讀者無不思考父親對兒子的教誨。
然而,兒子的回信卻很少見。之後出的一個增補本,才以附錄,非正式的形式有了一篇,也是傅聰僅允許發出的一封自己的回信。
既為家書,應該是有來有往。那為何初版沒有收錄兒子傅聰的回信呢?一部分原因是在動亂中丟失,一部分原因就是傅聰少有情願的回信。
一封封家書,展現了傅雷對傅聰的愛,很多解讀者對此也是賦予崇高內涵。信中內容從禮儀到藝術到人生,可以說涉及內容非常詳細。一位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待一個蒸蒸日上的兒子,如此提點實不為過。
可歷史畫面並不美好。
五味雜陳,是傅聰心中難以言明的子對父情。
傅雷性格硬直,乃至脾氣很大。楊絳回憶,自己和老公去傅雷家做客,傅聰傅敏兄弟在客廳聽大人談話。被傅雷發現後,認為這不禮貌,因而厲罵。一旁的楊絳夫婦不好插嘴,只好裝不聞不知。
如此教育,孩子長大後,面對楊絳有這樣表述。傅聰明顯不願多談,感嘆道:「那時候,我們愛聽錢伯伯說話,」又補充:「爸爸打得真疼啊!」
不願回首的往事,傅聰心中有很多。
傅聰長大後,傅雷意外發現他對音樂很敏感,就想培養他彈琴。一些回憶文章說,小傅聰在樓下彈琴,傅雷在書房工作,當樓下琴聲稍有不對,傅雷立即下樓,輕則呵斥,重則打。傅聰臉上有道疤,就是傅雷某次朝他丟瓷盤造成的。
傅聰講「任何人都很難理解為什麼他當年對我這麼不近情理」,傅聰分析可能是父親自幼缺父愛,不知如何表達造成的了。
1948年時,傅雷對傅聰的音樂生涯失去希望。當年一家人也搬到昆明,後來傅聰被單獨留下,一家人又回到上海。
在昆明的傅聰認識了不少朋友,經歷了他這一生中最珍貴的友情。不過昆明比不上大上海,沒有名師教導,傅聰音樂上進步很慢。1951年夏,傅聰為返回上海,在朋友幫助下舉行募捐音樂會。所得大大超出預期,不少聽眾第一次接觸鋼琴。
3年後傅聰遠赴波蘭,前一年傅聰獲得國際大獎,因而得出國機會。這也是傅雷家書中第一封信背景。
第一封信中,傅雷寫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傅雷開始反思了,如從此出發,或許有彌補。但這很快走向極端,成為了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把控。這種捆綁讓傅聰不滿,也是他少有回信的原因。
等傅聰和美國人結婚後,傅雷延長到對兒媳的關懷。這些細緻的交流關懷,是希望兒子可以在自己塑造中長大。
後來有個主持人問傅聰,有人將傅雷家書當作聖經讀。傅聰聞言,直接表示這非常危險,轉而用一個故事借他人之口說:「這樣的父親怎麼受得了啊!」
1958年12月,傅聰出走英國,和家中斷了聯繫,十多個月後才恢復。當時的國內波濤翻滾,傅雷信中不無擔心。而傅聰出走後許諾三點,有一點就是不入英國籍。
1964年,傅聰加入英國籍。據說當時傅聰四處演出,沒有個英國籍很不方便。這也給傅雷帶來壓力,他仍說:「我們知道一切官方的文件都只是一種形式,任何法律手續約束不了一個人的心!」
至於大家眼中的《傅雷家書》如何,我並不曉得,但我建議還是買一本來讀讀得好。裡面的父愛表達,最好結和歷史背景後閱讀。相關的歷史資料有很多,大家不妨搜索一下。
我們一起探討其中問題,總好過只聽我說。
這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書》是初中生就能閱讀的課外書,若想研究《傅雷家書》買這本也可以。
#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