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聰:這樣的父愛我受不了!當年傅雷究竟對他做了什麼?

2021-01-09 所謂學館

《傅雷家書》是傅雷次子傅敏編成,在上世紀80年代初風靡國內。這本書收錄老文藝家對兒子關愛的信,成為當時下至老百姓上到高級領導都知道的書,影響力非同一般。父子間的親情在信中流露,讀者無不思考父親對兒子的教誨。

然而,兒子的回信卻很少見。之後出的一個增補本,才以附錄,非正式的形式有了一篇,也是傅聰僅允許發出的一封自己的回信。

既為家書,應該是有來有往。那為何初版沒有收錄兒子傅聰的回信呢?一部分原因是在動亂中丟失,一部分原因就是傅聰少有情願的回信。

一封封家書,展現了傅雷對傅聰的愛,很多解讀者對此也是賦予崇高內涵。信中內容從禮儀到藝術到人生,可以說涉及內容非常詳細。一位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待一個蒸蒸日上的兒子,如此提點實不為過。

可歷史畫面並不美好。

五味雜陳,是傅聰心中難以言明的子對父情。

傅雷性格硬直,乃至脾氣很大。楊絳回憶,自己和老公去傅雷家做客,傅聰傅敏兄弟在客廳聽大人談話。被傅雷發現後,認為這不禮貌,因而厲罵。一旁的楊絳夫婦不好插嘴,只好裝不聞不知。

如此教育,孩子長大後,面對楊絳有這樣表述。傅聰明顯不願多談,感嘆道:「那時候,我們愛聽錢伯伯說話,」又補充:「爸爸打得真疼啊!」

不願回首的往事,傅聰心中有很多。

傅聰長大後,傅雷意外發現他對音樂很敏感,就想培養他彈琴。一些回憶文章說,小傅聰在樓下彈琴,傅雷在書房工作,當樓下琴聲稍有不對,傅雷立即下樓,輕則呵斥,重則打。傅聰臉上有道疤,就是傅雷某次朝他丟瓷盤造成的。

傅聰講「任何人都很難理解為什麼他當年對我這麼不近情理」,傅聰分析可能是父親自幼缺父愛,不知如何表達造成的了。

1948年時,傅雷對傅聰的音樂生涯失去希望。當年一家人也搬到昆明,後來傅聰被單獨留下,一家人又回到上海。

在昆明的傅聰認識了不少朋友,經歷了他這一生中最珍貴的友情。不過昆明比不上大上海,沒有名師教導,傅聰音樂上進步很慢。1951年夏,傅聰為返回上海,在朋友幫助下舉行募捐音樂會。所得大大超出預期,不少聽眾第一次接觸鋼琴。

3年後傅聰遠赴波蘭,前一年傅聰獲得國際大獎,因而得出國機會。這也是傅雷家書中第一封信背景。

第一封信中,傅雷寫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傅雷開始反思了,如從此出發,或許有彌補。但這很快走向極端,成為了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把控。這種捆綁讓傅聰不滿,也是他少有回信的原因。

等傅聰和美國人結婚後,傅雷延長到對兒媳的關懷。這些細緻的交流關懷,是希望兒子可以在自己塑造中長大。

後來有個主持人問傅聰,有人將傅雷家書當作聖經讀。傅聰聞言,直接表示這非常危險,轉而用一個故事借他人之口說:「這樣的父親怎麼受得了啊!」

1958年12月,傅聰出走英國,和家中斷了聯繫,十多個月後才恢復。當時的國內波濤翻滾,傅雷信中不無擔心。而傅聰出走後許諾三點,有一點就是不入英國籍。

1964年,傅聰加入英國籍。據說當時傅聰四處演出,沒有個英國籍很不方便。這也給傅雷帶來壓力,他仍說:「我們知道一切官方的文件都只是一種形式,任何法律手續約束不了一個人的心!」

至於大家眼中的《傅雷家書》如何,我並不曉得,但我建議還是買一本來讀讀得好。裡面的父愛表達,最好結和歷史背景後閱讀。相關的歷史資料有很多,大家不妨搜索一下。

我們一起探討其中問題,總好過只聽我說。

這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書》是初中生就能閱讀的課外書,若想研究《傅雷家書》買這本也可以。

#傅聰#

相關焦點

  • 鋼琴家傅聰去世,我們也該放下對《傅雷家書》的執念
    ▲《傅雷家書》(圖/網絡)我在轉發時將這一段作為摘要,很快有男性朋友表示贊同,認為不能讓物質因素摻雜進來;但女性朋友以反對居多——戀愛時都這麼有心眼地防著,結婚後真的會對自己好麼?這樣一種觀點撕裂甚至對壘,讓我相信傅聰此前說過的一個觀點——反對為人父母者將《傅雷家書》當教育指南來讀——是對的。《傅雷家書》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
  • 偶談傅雷傅聰——曾經有過的「中國式教育」
    然而,今天還是不小心看到傅聰先生的新聞,忍不住想要寫點什麼放在這裡——當然,我知道沒那麼多人看,也沒有奢望有很多人看。他記得父親的臨別贈言:「做人,才做藝術家,才做音樂家,才做鋼琴家。」傅聰說:「其實對我來說,怎樣做人是一個很天然的事情。我從小已經有了一個很明確的信念——人活下來是為了什麼?我追求的又是什麼?父親說先要做人然後才能做藝術家。藝術家的意思是要「通」,哲學、宗教、繪畫、文學……一切都要通,而且這「做人」裡面也包括了做人的基本的精神價值。
  • 傅雷在遺書中稱兒子傅聰是「叛徒」,自己死有餘辜,發生了啥?
    傅聰生於1934年,他很小的時候便喜歡音樂,於是他的父親在他七歲時就讓他學習鋼琴,並且後來還將傅聰從學校接回,讓他在家中學習。傅雷親自給他上語文課,他從各種名著中選材,為了讓傅聰理解得更加透徹,在上課還採用不同的講述形式,因此傅聰的國語教育是極好的。至於英語、鋼琴、數學則是另請老師。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是他對兒子要注意分寸的警示……在家書裡,他教兒子要有勇氣,要愛國,要嚴謹,要感恩,要自律,要學會拒絕,要學會獨立……這些濃濃的父愛都融在輕描淡寫的筆墨中,在一封封家書上蕩漾開來。我們的父母未嘗不是像傅雷先生這樣呢?儘管我們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開明,但他們也總以他們的方式教育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傅雷只是我們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 往事|葉永烈與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2016年是傅雷夫婦逝世50周年。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從一塊浦東土布做的被單上撕下兩長條,打結,懸在鐵窗橫框上。他們還在地上鋪了棉胎,以免把方凳踢倒時發出聲響。就這樣,傅雷夫婦雙雙離開人世。這一幕,在上海作家葉永烈的報告文學《傅雷之死》中第一次得以還原。
  • 不講武德的年輕人,能否理解傅雷父子和那個「人到中年」的時代
    我以前看過傅雷的一些作品。我1990年代末讀大學時候,傅雷的書很火,比如《世界美術名作20講》《傅雷家書》。傅聰的演奏我不清楚,不太善於分辨技藝,所以也不敢隨便喊人大師。傅雷生於1908,是五四一代人,積極參加過學生愛國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離開上海,去巴黎留學。1931年回到上海,此後大部分時間在象牙塔內做美術教學研究工作,後來精力轉向了翻譯。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奇怪的聲音,即傅雷的兒子傅聰也不是什麼好鳥,完全是一個把個人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還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國家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把他小子送到歐洲學習音樂,他為了提高個人生活水平居然出賣國家叛逃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去了。我只想說一句,網絡上大義凜然地說傅聰坑爹的小粉X恐怕不知道,早在傅聰「叛逃」之前父子倆就都已經被打成了右派。
  • 傅聰榮獲唯一的「瑪祖卡」最佳獎,名震樂壇,傅雷:身教大於言傳
    著名翻譯家,藝術家傅雷先生,在兒女小的時候,很少和他們嬉戲,也不喜歡他們淘氣的行為。說話,吃飯,做事,都要得體大方,不能有所逾越:同桌進餐,必須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邊,不許妨礙別人,咀嚼飯菜,絕不許發出有失禮貌的聲響。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有些傳統古板的父親,在發現兒子對音樂的興趣後,給予了全力支持。
  • 冰心一片在玉壺,江小燕與傅雷軼事
    姑且不說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許多人更喜歡讀他的人物傳記,如《傅雷與傅聰》,這本書也是對《傳雷家書》的解讀和延展。文學、美術、音樂是冥冥相通的,也是充滿靈性相惜的。一個學貫中西,精通音樂、美術、文藝理論批評的父親如何造就了飲譽世界的「鋼琴詩人」。
  • 傅雷:孤寂良心
    1956 年 9 月,傅雷(左)與傅聰在西湖上坐船遊玩。這一年,22 歲的傅聰開始了首次鋼琴歐洲巡演。兩年後,傅雷被戴上了「右派分子」帽子。正在波蘭留學的傅聰決定出走英國,飛往倫敦的班機還在空中,外國通訊社已發出了傅聰出走的電訊。傅聰後來回憶這段往事時說:「如果我回國,勢必是『父親揭發兒子、兒子揭發父親』,可是我和父親都不會這樣做。
  • 傅聰:故園無此聲|百家故事
    傅雷做翻譯時縝密細膩,力求把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氣氛、情調一一吃透;而傅聰研究音樂,像一個搞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家,他非常小心地讀所有樂譜的原始版,檢查作曲家手稿裡的每一個注釋,有時候作曲家把一段注釋寫好又劃掉,他還會來回推敲其中的心理變化。
  • 再讀《傅雷家書》:它比隨波逐流好
    人格,是什麼,誰看得見摸得著,看不見摸不著的,就是不可靠,是海市蜃樓,任你講得天花亂墜也白搭。在一個無比崇尚實利的時代中,成績、文憑、年薪,這些才是說話的底氣……  傅雷把魂魄都寄托在傅聰身上了  讀《傅雷家書》,我多少有些不滿意一些人從中只識其大,不讀其小。人們是不是太看重它的「談藝錄」的功能了呢?包括傅聰本人。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其父系著名翻譯家傅雷
    14:42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當地時間12月28日,據奧地利音樂頻道消息,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於當日在英國逝世
  • 1966年傅雷夫婦在家自殺,為何火化後有人冒充養女,將骨灰領走?
    如果上學時知道傅雷夫婦在1966年於家中自殺,而且火化後骨灰被別人冒領,估計不知道心中是何種滋味。那麼傅雷夫婦因何自殺,骨灰又為何會被冒領,會後究竟何去何從呢?傅雷的自殺,可以說是一場羅生門事件,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服毒,有人說是上吊,還有人說在地板上鋪了棉被。
  • 好書分享——《傅雷家書》
    本書是傅雷夫婦在長子傅聰留學波蘭期間書寫的家信,雖不是為發表而作,但都是發自內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地展示了傅雷夫婦與傅聰的精神交流,再現了傅聰成長的家教背景,展現了傅雷家風。這些家信大多是傅雷夫婦在傅聰當學生時所寫,既有對文化藝術的探討,又有思想上的交流,還有生活瑣事的「嘮叨」,厚重不失輕鬆,深刻不離日常,自1981年問世以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川報記者還原10年前採訪傅聰細節:10年他還給成都一臺完美演出
    傅雷卓絕的精神追求,通過浸透關愛的每字每句,給了傅聰潛移默化的影響。傅聰說,他現在已經不看家書了,「因為不敢看,每看一次都太激動,就沒辦法工作了!」但是,傅聰又是像傅雷的。偶爾對著鏡子,他會感嘆:「我發現越來越像父親,有時就感覺鏡裡鏡外就像是兩個人在對話!」傅聰和傅雷最相似的地方,當屬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物慾橫流的世界的不妥協。傅聰的某些堅守,連他的孩子也不理解。
  • 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去世,李雲迪悼詞最後的英文什麼意思?
    侃哥的第1393次原創分 新冠在2020年末又奪取一位大師的生命,傅聰。 很多人對傅聰的記憶,最早來自《傅雷家書》,然後才是鋼琴家,我也不例外。
  • 逝者已矣,何必給傅聰安個「叛國」的帽子?
    他在美國的一所大學教書,是科學家,也早就是美國人了。 如今,村裡人偶爾談到他時,首先還是非常服氣人家的腦子,絕對高智商有本事。另外,也會有人說他被國家培養出來卻給美國做貢獻去了,對中國有啥好處?不說報效國家,連自己爹媽都對不起。 不過,好像沒人激烈批評他叛國。 那麼,傅聰算得上叛國嗎?
  • 54年前傅雷夫婦家中自殺,遺書細節感人,墓碑上12個字概括了一生
    朱梅馥為什麼要隱忍,很多人不解,朱梅馥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這樣解釋:「我對你爸爸性情脾氣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因為我太了解他,他一貫的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傅雷知道傅聰喜歡希臘藝術,但又一知半解,就親自抄錄了《藝術哲學》的第四篇《希臘雕塑》,譯稿六萬餘字,前後抄寫了一個月。後來朱梅馥寫信講述了這段時間的辛苦:「爸爸雖是腰酸背痛、眼花流淚,但是為了你,他什麼都不顧了。
  • 《傅雷家書》作者的另一面,家暴妻兒,三番五次出軌卻能獲得原諒
    文/歷史漲知識提起《傅雷家書》的作者傅雷,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民國大才子、大翻譯家,不僅在繪畫、音樂、翻譯等多方面頗有造詣,還是一位堅毅有擔當絕不輕易向惡勢力低頭的人。但卻很少有人了解傅雷的另一面,其實他不僅性格暴躁,在結婚後還一度出軌,甚至家暴自己的親生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