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後,肇事者救助傷者後卻逃走,算不算肇事逃逸?

2020-12-24 譽遠法律講堂

李某駕駛駕重型掛車行駛至某路口,與王某駕駛的小轎車相撞,造成王某重傷及小轎車副駕乘坐者張某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李某應該負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

事發後,李某主動將王某、張某送至醫院然後無故離開。然後李某去交警部門接受詢問,一個月後此案被定性成刑事案件。後來公安機關通知李某投案自首,李某拒不到案,後在家被抓獲。

針對李某先救助傷者後又消極逃避刑事處罰的行為,是否屬於「交通肇事逃逸」的加重處罰情節,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認為李某該類情形屬於未報案的情況下將傷者送至醫院後,又拒絕到案配合辦案機關,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情節。第二種觀點認為,李某該情形屬積極救助傷者且曾主動接受辦案機關詢問,其不構成交通肇事逃逸。

判斷「交通肇事逃逸」情形的主要依據應為是否積極履行了救助義務。

對「交通肇事逃逸」設置加重處罰情節,存在「逃避法律追究說」和「逃避救助說」兩種論斷依據。從法益保護角度而言,交通肇事且已出現被害者受傷的危急情況時,交通肇事者就負有積極救助的作為義務。此時,該肇事者是救助被害者的第一責任人。

刑罰中對「逃逸」情形加重處罰的社會價值在於,交通肇事者一旦不履行救助義務便會增加傷者的傷亡風險,並由此加劇或擴大既有的被害者人身法益侵害程度,在量刑上有必要加以區分。進而言之,「交通肇事逃逸」之核心本質應當在於「逃避救助」。

本案中,李某將被害者送至醫院搶救,已經降低了其人身損害擴大的風險,實際上已履行了救助義務。其未報案而送醫院後離開及後續的行為不應抵消這一積極救助的表現。

相關焦點

  • 如何把握和認定「交通肇事逃逸」
    一是「逃逸」需對發生交通事故有明知。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是對於肇事後的逃逸行為,肇事者在主觀上應該持有故意,即其是在明知發生了交通事故後逃跑,否則「為逃避法律追究」也就無從談起。需要研究的是,實踐中,由於交通肇事者的供述常會出現反覆,究竟應該如何把握肇事者對交通事故的發生是否確實明知。
  • 發生交通事故後,肇事司機在現場也可能被認定肇事逃逸?
    【網友提問】發生交通事故後,肇事司機在現場也可能被認定肇事逃逸?【律師解答】司法實踐中確有這樣的案例。實際上理論界對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理解一直有分歧。最基本的觀點分歧在於,一種觀點認為逃逸是指「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而與之對立的觀點認為逃逸是指「不救助受害人的行為」,後來又引申、發展出了逃避法律責任或救助義務說、逃避法律責任和救助義務說等。
  • 交通事故後司機未離開現場,卻為何被認定為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後司機未離開現場,卻為何被認定為肇事逃逸?理由如下:首先,關於刑法逃逸的本質,學界存在逃避法律責任說和逃避救助義務說兩種基本的對立觀點。在這兩種觀點的基礎上,學界還發展出了逃避法律責任或救助義務說、逃避法律責任和救助義務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刑法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可見,司法解釋採用了逃避法律責任說。
  • 「違法·曝光」出警路上,「偶遇」交通肇事逃逸嫌疑人!|一老一小
    2020年9月18日下午,桐柏縣境內S233省道(原S239省道)與雙下公路交叉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肇事車輛逃逸。桐柏交警迅速趕赴現場勘察,傷者已送往醫院治療,未收集到任何現場散落物,也未查找到現場目擊證人。傷者楊某,女,桐柏縣埠江鎮某村人,經診斷,肋骨骨折,頭部挫裂傷,意識模糊,後鑑定構成輕傷。
  • 【以案釋法】交通事故後司機未離開現場,卻為何被認定為肇事逃逸?
    【以案釋法】交通事故後司機未離開現場,卻為何被認定為肇事逃逸?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的行為屬於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應認定為逃逸行為。合議庭經過評議,採納了第二種意見,即本案被告人行為屬於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理由如下:首先,關於刑法逃逸的本質,學界存在逃避法律責任說和逃避救助義務說兩種基本觀點的對立。在這兩種觀點的基礎上,學界還發展出了逃避法律責任或救助義務說、逃避法律責任和救助義務說。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麼處罰
    發生交通事故後,肇事者害怕被追究刑事責任而逃逸的,影響比較惡劣,而且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處罰情形,那麼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麼處罰?下面由法律快車的小編在本文詳細介紹。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麼處罰?
  • 怎樣認定交通事故逃逸責任,交通事故逃逸責任如何認定?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交通事故逃逸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那麼交通事故發生時,往往都會有責任主次的劃分。那麼怎樣認定交通事故逃逸責任,交通事故逃逸責任如何認定?網友諮詢:怎樣認定交通事故逃逸責任,交通事故逃逸責任如何認定?
  • 以案說法:交通事故發生後,肇事逃逸行為和脫逃行為的區分和認定
    但,被告人吳某傑在發生交通肇事後,在被害人已經得到救治情況下,其主動接受交警部門的傳喚問話,對事故發生的基本情況已作供述,已經履行其作為事故肇事者在事故發生後的相關法定義務。而後因經濟賠償問題,不再接受交警部門處理,是脫離事故處理機關監管的脫逃行為,該行為不屬於交通肇事後的逃逸行為。故對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吳某傑發生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行為性質不予認定。
  • 交通事故致人重傷!蒙自這名男子「逃逸」後...
    交通事故致人重傷!蒙自這名男子「逃逸」後......正確的做法當然是及時撥打110、120搶救傷者、保護現場、配合調查可現實中仍有個別肇事者心存僥倖妄圖「一逃了之」逃避法律責任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蒙自這裡就有場交通「逃逸」事故
  • 撞狗後司機駛離現場算不算肇事逃逸?律師這樣說
    撞狗後司機駛離現場算不算肇事逃逸?「我一到那兒就被告知涉嫌肇事逃逸,我的計程車、行駛證、駕駛證都被扣押了。」劉智明說,他覺得自己很委屈,自己的車輛上既沒有凹痕也沒有血跡,單憑一段看不清楚的監控視頻就認定事故方是他,是不是「太草率了」。劉智明還覺得,自己「涉嫌肇事逃逸」也有待商榷,「我要是明知自己出了交通事故怎麼會駕車離開現場呢?再說了,撞到狗也算肇事逃逸?」
  • 雁峰交警破獲交通肇事逃逸案 傷者家屬送錦旗致以表感謝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唐家華報導 12月15日,衡陽市交警支隊雁峰交警大隊來了一名手持「公正執法 熱心為民 雷霆出擊 破案神速」錦旗的群眾,並送到雁峰交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民警手中,對辦案民警破獲交通肇事逃逸案表示感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還得從10月份的一起交通事故說起。
  • 「11.23」那個肇事逃逸的司機,逮到了!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機可能無責任或只有部分責任,但如果逃逸,導致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司機就要負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損害賠償重:按《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肇事車輛投保了第三者責任險,發生交通事故後,賠償時,保險公司有先予支付的義務。
  • 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八種情形,這六種情況不算!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70號令)》規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後,交通事故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駕駛車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交通事故現場的行為。- 肇事逃逸的構成條件主要有: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 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權威觀點+法規+典型案例
    實踐中,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的8種情形1、明知發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當事人駕車或棄車逃離事故現場的;2、交通事故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事故責任,駕車駛離事故現場的;3、交通事故當事人有酒後和無證駕車等嫌疑,報案後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後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未報案且無故離開醫院的;5、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給傷者或家屬留下假姓名
  • 車撞到人,司機沒發現開走了,算不算肇事逃逸?答案是?
    司機的行為最終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被判刑。9日,記者從警方和法院了解到這一案例。2018年10月12日晚6點多,張海(化名)駕駛大貨車行駛到高郵境內時,為避讓其它車輛緊急剎車。剎車剎到一半的時候,聽到車身右側有異響。張海以為是貨物顛簸,停車後,到右側去查看,發現右側大燈被撞壞了。他看了看車旁,沒有什麼情況,便上車繼續行駛。
  • 發生交通事故,傻站在旁邊,屬於逃逸
    程某超速駕駛,將三人撞成重傷,因膽子小直接傻站在旁邊,未實施任何救助行為,所幸周邊群眾報案,三人才得以獲救,程某站在旁邊無動於衷的行為屬於「逃逸」嗎?首先,「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對於是否屬於加重處罰的情形,關鍵在於對「逃逸」情節的認定。
  • 兒子交通肇事逃逸,父親冒名頂替,謊稱是肇事司機,雙雙被刑拘!
    事故發生後,張某明沒有報警,而是跑回了家。然後讓自己的父親張某軍來到事故現場冒名頂替,向交警謊稱張某軍是肇事司機。但張某明和張某軍的這點伎倆難逃民警的火眼金睛,目前張某明和張某軍父子已被刑拘。【律師點評】張某明和張某軍父子的這種行為,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
  • 男子駕車肇事逃逸後投案自首
    11月15日清晨5時許,大慶市民李女士騎自行車去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李女士當場死亡,而司機卻選擇了肇事逃逸。民警在事故現場發現,受害人已經死亡,距離受害人屍體約50米處,有一輛被撞壞的自行車,自行車旁地面上散落著一些銀灰色的車輛碎片,民警初步斷定,這是一起交通肇事亡人逃逸案。在勘察現場過程中,紅崗交警大隊事故中隊中隊長馮中昱有些疑惑,為什麼受害人屍體與自行車相隔了50米遠?難道是肇事車輛速度過快,將人撞到50米以外?
  • 大連一輛轎車撞大巴車,致2人死亡,肇事司機逃逸
    大連一輛轎車撞大巴車,致2人死亡,肇事司機逃逸開車上路最重要的是個人安全,遵守交通規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為了他人的安全。有時別覺得這是小事,安全無小事,短短的幾秒鐘就能讓你的生命得到保障。最近,大連發生了一起嚴重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
  •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之逃逸的認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後,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駕駛車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行為。從這個定義來看,事故當事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重要因素。如果事故當事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那麼駕車駛離現場的行為也就不構成逃逸;如果事故當事人明知或者應該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卻依然駕車駛離現場,那麼就構成了交通肇事逃逸。案情介紹原告駕駛的電動自行車與被告駕駛的小型普通客車在機動車道發生碰撞,導致原告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