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起源於華夏民族,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指的是華夏部族時期的兩位首領——炎帝和黃帝,在古史傳說中,炎黃二帝是有熊氏部族首領少典之子,那麼,少典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有熊氏
相傳少典出生於原始社會時期的有蟜氏,也就是女媧氏所統領的部族,後來因生下黃帝,而得尊號為有熊氏,其部族有熊國在今天的河南鄭州附近。在有熊氏時期,華夏民族已然大體完成了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
在上古時代,華夏文明剛剛成型,並沒有形成以省,市,縣,鄉的區域劃分概念,因此,我們只能從史籍記載中,去找尋資料,以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做依照,從而劃分出有熊氏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
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曾寫下這樣一句話:
大隗即具茨山也。
我們可以從《禹州市志》和《禹州市地名志》中找尋到具茨山的具體方位,根據記載,具茨山在禹州北部,萇莊鄉北部的薈萃山其,蜿蜒東南而行,在淺井鄉北部的大鴻寨鄉分為兩支,其一,經無梁鎮延續出境,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其二,則由無梁鎮南部,經朱閣鄉,郭連鄉進入許昌縣境內。
依照記載我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譚其驤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做出了這樣的標註:
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穎水,北有大隗山。
由此可見,有熊氏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穎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大約7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
炎黃二帝的出身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莊周曾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母系氏族社會時代先民的生活狀態: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
正因如此,我國上古時期許多傳說人物的出生,都存在許多種說法,關於炎黃二帝的出生,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有熊氏國君少典迎娶有蟜氏(也就是女媧氏)的兩個女兒為妃,長妃名為女登是炎帝母親,次妃名附寶,是黃帝的母親。
相傳,女登在華亭遊玩之時,遇神龍相伴,而懷孕,生下炎帝,起名為榆岡。炎帝出生之後,三天學會說話,五天便會走路,七天的時間便長出了滿口牙齒,五歲就學會了許多種莊家知識,但或許真的是人無完人吧!
炎帝雖然很聰明,但長相卻是牛首人身,除此之外,炎帝的脾氣也是十分暴躁,因而,得不到少典的喜愛,只能與母親女登生活在姜水河畔。這也是神農氏姜姓的緣故。
少典次妃附寶在郊外遊玩之時,偶遇暴雨,被電光纏身。許久之後,電光才繞北鬥而去,這件事後不久,附寶便懷了身孕,25個月之後,便生下來黃帝,取名為雲,黃帝的長得」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甚得少典的歡心。少典便帶著他們母子居於陰水河邊,因附寶美豔動人,人們稱其為美姬,這條河也因此被稱為姬水,這便是黃帝姬姓的由來。
少典墓
少典是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華夏族有熊氏的部落首領,少典之墓位於河南新鄭華信學院新校區北門正對面,根據史籍記載,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墟,隨著新鄭黃帝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民間傳說得到了佐證,取得了當代專家的權威論證。
在新鄭和莊鎮熊莊村的熊冢被確定為少典之墓,少典墓的考證認定,少典墓碑的落成,無疑是標誌著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步入了新的階段,新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帝故裡研究會會長高林華認為:
少典墓碑的立碑保護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是進一步弘揚黃帝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各相關部門加大對少典墓遺址的保護力度,愛護好和保護好我市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大對少典文化的研究力度,進一步挖掘、整理少典文化,使之成為新鄭黃帝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新鄭黃帝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加大對少典墓的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推介少典文化;加大少典墓的開發力度,高標準制定少典墓景區的規劃,使之建成後能夠吸引更多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
揭秘:歷史上的神農氏與炎帝是否為同一人
揭秘:女媧神話背後的真實寫照
揭秘:史書中的第一位創世神——伏羲氏
揭秘:華夏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史前文明中「火時代」的開創者——燧人氏
史前文明中「巢居時代」的開創者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