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蘇楓
2020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錢鍾書先生被稱為「三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天才」「營造巴別塔的智者」。
今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受疫情的影響,紀念活動較少。這樣的平靜,倒是符合錢鍾書先生本人願望的。先生一向反對借他之名組織的各種活動,甚至不贊成研究其創作。1998年在88歲米壽之年更是留下遺囑,喪事一切從簡,不留骨灰。
錢鍾書與夫人楊絳「世間最好的愛情」,令人感喟,兩人同甘共苦,攜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紀念 值此錢鍾書誕辰110周年之際,紀念先生的最好方式也許是摒棄紛擾,潛心讀一讀他的著作。
愛情的味道
楊絳初晤錢鍾書於清華園,那是1932年春天。是年因為上海「一·二八」之役,蘇州東吳大學停課,一部分學生到北平各大學借讀,楊絳借讀於清華大學,因而結識這位「數學零分,外語則無師自通」的清華才子。
楊絳在隔了半個世紀後回憶說:「我初識鍾書的時候,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一點也不『翩翩』。」當年的清華師生都樸素,陳寅恪、俞平伯也都是經年一襲青衫。
1933年秋,楊絳考取清華外文研究所,錢鍾書已自清華畢業,在上海光華大學教書,兩人訂婚。
1935年夏,錢鍾書與楊絳結婚,雙雙從上海啟程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
1937年5月,獨生女錢瑗出生於牛津。她出生時渾身青紫,經護士搶救才活了過來,這是在牛津出生的第二個中國嬰兒。護士們因為她啼聲響亮,便給她起了個有趣的代號:Miss Sing High(高歌小姐)。
一直想要個女兒的錢鍾書十分欣喜,一天來了醫院四趟,真是有點手足無措了。他仔仔細細地看了女兒,很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此時的錢鍾書,其實正在緊張地準備論文答辯,他仍舊每天到院探望,直到妻子出院。
面對妻子的堅強,錢鍾書也「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妻子楊絳出院那天,她回到家裡,公寓雖然一團亂,卻充滿一股熟悉的香味。灶上燉著一鍋泛著金黃色油光的雞湯,湯中有點翠綠,那是錢鍾書特意剝的嫩蠶豆瓣——那是他和妻子的家鄉無錫,在五月會吃的應季風物。他盛好雞湯,端著催她喝下。那一刻,她記了一輩子,很多年過去,他已駕鶴西去,女兒也撒手人寰。她還是記得那個中午,她喝著雞湯,他看著她。
人生的知己,有時候可能不在學問,而是體現在一粥一飯,點點滴滴。
當境厭境,離境羨境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大概是錢鍾書先生最常被後人稱道的一句話。
小說《圍城》的長年暢銷,使得錢鍾書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擁有極高的知名度。
在小說中,圍城這一意象點出在第三章。最初是借小人物之口帶出哲學家羅素稱引的英國古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小說隨即又借蘇小姐之口引述法國俗語點出了這一中心意象:
「婚姻如同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就是作者借小說人物在客廳議論中點出的「圍城」意象,所述尚以婚姻為主。而在第五章,又借主人公方鴻漸之口對這一意象作了呼應:
「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圍城》序裡開宗明義地說:
「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是『動物』之說源於希臘柏拉圖。人最基本的毛病是人的獸性,人性的自私,用《圍城》的一個比喻來講,是人的猴子尾巴。這個尾巴不但掛在中國人的身上,也掛在西方人的身上。」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錢鍾書夫婦倆在巴黎時認識了一個年輕人A,那時A尚未結婚,有一次他說,喜歡「天仙美」的女子,不喜「妖精美」。但A的朋友B剛好相反,卻喜歡「妖精美」的女子。有一次B對一個牽狗過街的風塵女子很有興趣,本想找她來聊聊天的,結果沒有,不知何故。後來楊絳回憶說,有一晚,他們一群人同坐咖啡館,看見那個牽狗的女郎進另一家咖啡館去了。「天仙美」的愛慕者對「妖精美」的愛慕者自告奮勇地說:「我給你去把她找來。」他去了好久不見回來,錢鍾書說:「別給蜘蛛精網在盤絲洞裡了,我去救他吧。」 錢鍾書跑到那家咖啡館,只見「天仙美」的愛慕者獨坐一桌,正在喝一杯很燙的牛奶。四周都是風塵女郎,在竊竊笑他。楊絳說,鍾書「救」了他回來。從此大家都在笑他,說在這種場面,至少也該喝杯啤酒,不該喝奶的。
在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季進看來,錢鍾書高超的反諷藝術和豐沛的知識素養背後,有一條往往被普通讀者忽略的線索,那就是對人的「生存境地」的徹悟。無論是《寫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點評,還是《人·獸·鬼》對人性弱點與心理的探索,抑或是《圍城》對一種人生境遇的揭示,莫不如此。
在《圍城》中,錢鍾書把對人性的揭示,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婚姻到人生,都是「被圍困的城堡」,用《談藝錄》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當境厭境,離境羨境」,這不正是一種人類生存的普遍性困境嗎?
錢鍾書對世界的洞察,與西方存在主義的理念相契合,顯示了他作為一個世界主義者的視野。或許由於這樣的原因,並沒有什麼主動的推介,《圍城》在西方世界獲得了很大反響,躋身《企鵝經典叢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傑出代表。
正如《圍城》的主旨——人生萬事如圍城,城內人想出去,城外人想進來。「圍城」心態根源於人的欲望,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欲饜願償,樂即隨減」。
「閉門家裡坐,病從外國來」
錢鍾書後來在《管錐編》中闡發人生的「無出路之境界」或「人之生世若遭拋擲」,也都可以拿來與《圍城》的人生境遇相對照。
先生晚年的巨著《管錐編》,通過評論《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等十部古籍,立足於中國文化,匯通融合了不同語言、不同學科的文化話語。既有中國的經史子集、小說戲曲,也有西方的歷史哲學,還旁涉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四面交響,就是為了尋求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世界主義的立場與視野,顯示出他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風範與氣度。《管錐編》代表了當代中國參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聲音。
德國學者莫芝宜佳認為:「先生最大的功勞可能是這一點:他把長期禁錮了的中國文化重又展示給世界,並使之生動起來。錢鍾書正像一位神氣的媒人一樣,通過千百個角度的洞察,溝通了中西文化,展示了精神與人性的交流。在他之前,無論中國或西方,都未有人敢去一試。他的著作在未來將進一步證實這一點。」
對於世界上眾聲喧譁的 「錢鍾書研究」,如果先生恰巧在俯視眾生,可以想像,他會有些什麼表情。
據楊絳說:「一次我聽他在電話裡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來看望他的人多了,成為一種負擔,使他不堪其苦,有時自我解嘲一番。有一次錢鍾書致書友人說:「十日前有美學者夫婦惠過,攜其兒來,兒感冒未痊,傳染內人,即波及我,咳嗽引起哮喘。閉門家裡坐,病從外國來。」
來客帶來諸多麻煩,他輕鬆地說:「虛名之帶來災害,如是如是!」這些絡繹不絕的訪客,直到先生臥病住院才中止。
值此錢鍾書誕辰110周年之際,紀念先生的最好方式也許是摒棄紛擾,潛心讀一讀他的著作。靜下心來,真正進入錢鍾書的世界,可以感受到特別的人文力量,我們也許會產生或深或淺的認識,在內心燃起希望。
參考資料:《民國太太的廚房》(作者李舒);《錢鍾書傳:營造巴比塔的智者》(作者張文江);《錢鍾書(逝世二十周年修訂版)》(作者湯晏)。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