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中葉,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問世。「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迅速擴散。圍城就成了婚姻的代名詞。書中用辛辣的文筆,幫助人們窺探人內心深處的灰色地帶,同時也了解了人性之豐富。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從戀愛到白頭偕老好比一串葡萄,總有最好的一顆,最好的只有一顆,留著做希望,多麼好?
先吃好與壞,其實都只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問題。先吃好葡萄的人,自有他的樂趣,先吃壞葡萄的人,也有他的希望。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世上沒有完全正確的選擇,我們只是在世間尋找平衡。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先吃好的叫「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先吃壞的叫「延遲滿足」。你是否要留著好葡萄做希望呢?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我不敢對你好,我害怕你一直期待我對你好。人們總期待忠厚老實的人善良,可他們的善良卻是人善被人欺。沒有人必須善良,你的善良應該留有鋒芒。一味地付出無法取得回報,適時反擊卻能贏得尊重。
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
文憑是一塊遮羞布,大學畢業證似乎也是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就註定了。有學校一讓再讓地降低標準,保證學生畢業;有學生一抄再抄矇混過關。一張畢業文憑成了找工作的保障,成為昂首挺胸的資本。正如方漸鴻,拿著假文憑,腰杆怎麼也挺不起來,面對好職業只好拱手讓人。
讀書是存錢,但是我們取不出來,等錢存滿了就能取了,一輩子也花不完。四年光陰不是寒窗十載的解脫,高考更不是讀書學習的終點。大學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學習的路途遙遠,怎麼能因一張還不夠好的遮羞布而止步。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錢鍾書說,婚姻是圍城,但其實,生活處處是圍城。無論身處何地的人,都會有讓他羨慕的人。單身時羨慕別人有人關心,戀愛時又想要自由。離家近時抱怨家裡管得太多,離家遠時又渴望家裡人噓寒問暖。工作時想要享受假期,放假又覺得工作充實。人總是處在錯位的狀態下,從來想著未得到或者曾經得到的,卻不肯珍惜當下的美好。等到錯過了,又重複著錯位,仿佛是生活讓他們不幸福的。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為何不在羨慕時、抱怨時,將所有的好處與壞處想明白了再去抉擇。哪有完美的人,都是好與壞交替著,我們要學著珍惜現在,坦然接受現實。不要現在成為以後不堪回首的曾經,而未來又是悔不當初的現在!
心境不同,讀到的東西也不同。你讀《圍城》收穫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