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恩恩怨怨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說得清,雙方雖有過一段時間的和平,但大部分時間都在交戰。吐蕃確實夠彪悍,與唐交戰,唐佔不了上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把人家打得不敢再犯。
公元7世紀時,歷史上出現了三個大國,一個是中原唐朝,一個是吐蕃王國,另外一個則是阿拉伯帝國。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公元8世紀時,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成為分別盤踞在東西方兩頭的強大帝國,而吐蕃,夾在這兩個帝國之間,同樣進入了國力最強時期。
先說吐蕃與大唐的恩怨。唐建立初期,不堪吐谷渾的騷擾,於是派兵把他們滅了,之後扶持慕容順為可汗,兩方開始友好相處。沒多久吐蕃崛起,與唐爭奪吐谷渾,後來文成公主入藏,兩國修好後,進入短時間的和平。松贊幹布死後,論欽陵掌握大權,對唐用兵,唐軍兵敗大非川,安西四鎮皆被吐蕃佔領。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派王孝傑等將領出兵,打敗吐蕃,扭轉局面,收復失地。
玄宗時期,安史叛亂前,大唐對吐蕃一直是壓制狀態,軍事上佔領絕對優勢。公元747年,高仙芝和封常清數度擊敗吐蕃,許多依附吐蕃的小國基本上都投入唐朝懷抱。這時唐朝的國力發展到頂峰。
安史之亂後,邊境各地駐軍大多調去平亂,吐蕃趁機而入,佔領青海一帶。從此大唐江山江河日下,到了公元763年,吐蕃再次率二十萬大軍逼近長安,名將郭子儀運用策略,設置疑兵,吐蕃不知唐軍實力如何,恐有詐,佔領長安十來天后開始撤退。
撤退之後的吐蕃在回國路上,碰上了阿拉伯帝國東徵的軍隊。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本來想趁著唐朝內亂,趁機進攻中國。然而阿拉伯想要吞併華夏的話,必須要經過西域吐蕃一帶,所以阿拉伯軍隊如果想要滅掉大唐,首先就要滅了吐蕃。於是這兩方在西域的土地上打了三場大規模的戰爭,結果三場都是吐蕃勝出,阿拉伯帝國從此不敢再有東進的想法。
吐蕃雖然贏了,但是大部分精銳士兵在作戰中死去,累計有十七萬多人,從此吐蕃的勢力一蹶不振,這也成為了後來吐蕃衰落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此之前,唐朝也跟阿拉伯有過戰爭。那是發生公元751年,兩方在怛羅斯交戰,當時阿拉伯軍隊有十五萬人,而唐軍才三四萬人,本來一開始唐軍在高仙芝領導下就取得了勝利,可惜最後唐軍中有人叛變,最後導致阿拉伯軍隊勝出。只不過經此一役,阿拉伯人看出大唐軍隊的厲害,暫時也不敢繼續東進。
所以,雖然唐朝與吐蕃都與阿拉伯人交戰過,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在阻止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的路上,在震懾西方軍隊方面,吐蕃的功勞才是第一的。如果吐蕃沒有選擇死戰阿拉伯大軍,當時薄弱的唐朝不知道還能不能阻擋他們的進攻,一旦阻止不了,不知道中國歷史會朝什麼方向改變呢?
吐蕃雖然是遊牧民族,但他卻能在阿拉伯與唐朝之間屹立不倒,在三百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小王國成長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且阻擋阿拉伯東擴的野心,實在是很傳奇了。雖然後期迅速崩潰滅亡,國家不能向漢民族一樣傳承下來,但吐蕃在歷史上的作用,同樣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