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民族,長期和中國激戰,犧牲全部精銳,為中國擊退西方帝國

2021-01-12 騰訊網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恩恩怨怨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說得清,雙方雖有過一段時間的和平,但大部分時間都在交戰。吐蕃確實夠彪悍,與唐交戰,唐佔不了上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把人家打得不敢再犯。

公元7世紀時,歷史上出現了三個大國,一個是中原唐朝,一個是吐蕃王國,另外一個則是阿拉伯帝國。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公元8世紀時,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成為分別盤踞在東西方兩頭的強大帝國,而吐蕃,夾在這兩個帝國之間,同樣進入了國力最強時期。

先說吐蕃與大唐的恩怨。唐建立初期,不堪吐谷渾的騷擾,於是派兵把他們滅了,之後扶持慕容順為可汗,兩方開始友好相處。沒多久吐蕃崛起,與唐爭奪吐谷渾,後來文成公主入藏,兩國修好後,進入短時間的和平。松贊幹布死後,論欽陵掌握大權,對唐用兵,唐軍兵敗大非川,安西四鎮皆被吐蕃佔領。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派王孝傑等將領出兵,打敗吐蕃,扭轉局面,收復失地。

玄宗時期,安史叛亂前,大唐對吐蕃一直是壓制狀態,軍事上佔領絕對優勢。公元747年,高仙芝和封常清數度擊敗吐蕃,許多依附吐蕃的小國基本上都投入唐朝懷抱。這時唐朝的國力發展到頂峰。

安史之亂後,邊境各地駐軍大多調去平亂,吐蕃趁機而入,佔領青海一帶。從此大唐江山江河日下,到了公元763年,吐蕃再次率二十萬大軍逼近長安,名將郭子儀運用策略,設置疑兵,吐蕃不知唐軍實力如何,恐有詐,佔領長安十來天后開始撤退。

撤退之後的吐蕃在回國路上,碰上了阿拉伯帝國東徵的軍隊。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本來想趁著唐朝內亂,趁機進攻中國。然而阿拉伯想要吞併華夏的話,必須要經過西域吐蕃一帶,所以阿拉伯軍隊如果想要滅掉大唐,首先就要滅了吐蕃。於是這兩方在西域的土地上打了三場大規模的戰爭,結果三場都是吐蕃勝出,阿拉伯帝國從此不敢再有東進的想法。

吐蕃雖然贏了,但是大部分精銳士兵在作戰中死去,累計有十七萬多人,從此吐蕃的勢力一蹶不振,這也成為了後來吐蕃衰落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此之前,唐朝也跟阿拉伯有過戰爭。那是發生公元751年,兩方在怛羅斯交戰,當時阿拉伯軍隊有十五萬人,而唐軍才三四萬人,本來一開始唐軍在高仙芝領導下就取得了勝利,可惜最後唐軍中有人叛變,最後導致阿拉伯軍隊勝出。只不過經此一役,阿拉伯人看出大唐軍隊的厲害,暫時也不敢繼續東進。

所以,雖然唐朝與吐蕃都與阿拉伯人交戰過,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在阻止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的路上,在震懾西方軍隊方面,吐蕃的功勞才是第一的。如果吐蕃沒有選擇死戰阿拉伯大軍,當時薄弱的唐朝不知道還能不能阻擋他們的進攻,一旦阻止不了,不知道中國歷史會朝什麼方向改變呢?

吐蕃雖然是遊牧民族,但他卻能在阿拉伯與唐朝之間屹立不倒,在三百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小王國成長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且阻擋阿拉伯東擴的野心,實在是很傳奇了。雖然後期迅速崩潰滅亡,國家不能向漢民族一樣傳承下來,但吐蕃在歷史上的作用,同樣不能忽略。

相關焦點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一些學者尤其是西方的清史研究者,將西方含義的「帝國」概念用於中國史,中國學者對此也展開了討論。筆者贊同不能將西方的empire譯為中文「帝國」並將其用於分析中國史。如何用中國本土概念來講述中國歷史故事,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話語體系,是一個中國史學界值得重視的問題。
  • 一個為中國捍衛土地的民族,為中國戰至精銳殆盡,最後離開中國
    想起這樣的畫面,肯定會認為是至少在萬年前的遠古時期,當確認這個場景有記載時就已經在12世紀,也就是中國元朝的時期,絕對懷疑是不是自己穿越了。為什麼提及中國?尼夫赫人其實早先都是中國的子民,原本屬於中國女真族的支脈,這不是我們四處去認親,有史實為證。尼夫赫人生活在庫頁島,庫頁島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是納入中國版圖。
  • 西方想不通,中國有56個民族,為何國家卻如此團結呢?
    也就是說,單一民族一般那是比較團結的。而如果一個國家,民族太多,那麼必然會產生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國家民族太多,基本上國內紛爭和動亂也是更多,問題也是更多的。這一點那是必然的,所以即使放在現在也是如此,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多民族國家大多混亂的核心。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國,為此,西方想不通,中國有56個民族,為何國家卻如此團結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 什麼叫帝國?為什麼很多人把中國朝代稱呼為帝國?
    近代日本學者將西方的imperium和kaiserreich翻譯為帝國。所以,要搞清帝國是怎麼回事,就要先從西方歷史來探究。但也沒什麼玄乎的,搞清楚歷史脈絡,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帝國相對於城邦而言。城邦,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臘治下的城市國家,其政治形態就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涵蓋周邊的若干村落。
  • 中國古代民族西遷史:他們徵服了亞歐大陸,但是自己也被同化
    縱觀中國古代史,發現中國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有一個大的遷徙過程,那就是西遷和南遷。遊牧民族強大了,就會南遷,進入黃河流域,最終融入到漢族之中,如「五胡亂華」、鮮卑漢化等;如果衰落了,勢必受到其他新興民族的擠壓,最終遠走西域、中亞,然後分為兩路,一路走向西亞、一路開進歐俄草原,殺入東歐。蒙古高原上出現了如此多的遊牧民族,他們西遷都到達哪裡了呢?本文來簡單綜述一下。
  • 上海易攻難守,陳誠仍犧牲20萬精銳死磕日軍,8年後發現真高明
    ,棄之亦不足惜,就像一塊毒雞肋,為何陳誠、蔣百裡等人,卻堅持在上海壯士割腕,不惜犧牲20萬精銳,與敵軍死戰呢?有人認為,上海是西方列強大使館和駐軍最多的港口城市,到處都是洋人租界,一旦戰役開始,我國軍隊是有可能獲得列強同情,進而得到幹涉的,但也有人認為,南京政府的大部分精銳戰力核心,全部集中在江浙地區,所以如果上海淪陷,那江浙必然有失,所以,這一戰蔣介石不打也得打,當然,這些都是上海淞滬戰役的誘因,但卻並不是最根本原因,1938年5月底,毛主席在陝北延安的抗日戰爭研討會上
  • 中世紀兩大帝國的對決:中國失敗之後再未能西拓
    漢家王朝似乎給我們的一般印象是孱弱和尚文,大規模的武力開拓似乎從來都只屬於北方遊牧帝國。但這是兩宋前後大規模實行科舉後的刻板印象:長期的動蕩和武將的跋扈迫使整個帝國轉向。但漢家王朝就真的武功虛弱?其實,大漢帝國和大唐帝國都堪稱漢家王朝的武功巔峰。
  • 浙贛會戰,杜立特空襲背後的中國巨大犧牲
    日本軍方受到空前壓力,其大本營認為:美、英、中空軍將以中途島、澳洲等方面為基地,或從航空母艦起飛空襲日本本土,然後飛到中國尋找降落地點,或從中國大陸起飛,空襲其本土,「此種情況將會愈益增多,此次在浙江省的機場群對於敵軍將有極大利用價值。
  • 帝國VS王朝:為何古西方「追著羅馬跑」,古中國要「跟著漢朝走」?
    羅馬與漢朝,作為東西方文明不同坐標軸下的兩個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創造出了不同的輝煌。西方不僅有羅馬還有希臘,中國不僅僅有漢帝國還有唐, 但是西方古代為何一直以繼承羅馬為榮,而中國古時候是以繼承漢為榮呢?
  • 三國時,西方三大帝國為何沒有入侵中國?
    在這段歷史期間,中國的西方有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貴霜帝國。為什麼這三大帝國沒有趁中國內亂發動侵略戰爭呢?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當時的羅馬帝國。當時的羅馬帝國如果派兵進攻中國,有兩條路:一條是海路,另一條是陸路,也就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當時走海路的情況如何?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果比拼歷史,那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建立過無數強大帝國,創造過燦爛輝煌文化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定會讓世界各國望洋興嘆,欲追不能!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一目了然的;也同樣不是靠吃老本,拼祖宗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活得有滋有味,贏得別人的認同的。自從中國在近代以來逐漸落後於世界,長期佔據世界一極的中華帝國就逐漸走向崩潰。
  • 帝國時代2徵服者民族特性 帝國時代民族基本戰術
    2徵服者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特性、民族基本戰術研究起來有很大學問,這篇就給大家整理出帝國時代2徵服者民族特性及各民族基本戰術,大家遊戲愉快,徵戰帝國時代! 帝國 民族 帝國時代2徵服者民族特性及基本戰術之一:阿茲臺克   帝國時代2阿茲臺克(步兵和僧侶民族)   a.村民攜帶+5   b.軍隊生產快15%
  • 經典老遊戲,帝國時代2中最強民族,中國有多強?
    經典老遊戲,帝國時代2中最強民族,中國有多強? 中國應該算是大陸帝國時代2玩家群體中人氣最高的民族了。首先還是先給一個總體的評價。中國絕對是一個T1的民族,但是中國的上限極其高、下限又極其低,非常看使用中國的玩家水平。在高手手中的中國可以硬剛幾乎所有民族。
  •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不相同的人種,文明之間,也誕生了差異非常大的文明,在歷史上東西方都曾經建立過龐大的國家和政權,但是細心的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國會常常以王朝稱呼
  • 歐洲列強崛起後,伊斯蘭世界的三大帝國和中國一樣,全部敗下陣來
    中國在近代的苦難和艱難的工業化我們了解的已經很多,本文要談的是基督教世界的老對手——伊斯蘭世界在歐洲列強的衝擊下是如何面對和反擊的。蒙古帝國的崛起在我國宋朝的末年,其版圖除包括中國外,還包括東歐和西伯利亞、中亞、西亞,並在西亞止步於敘利亞,最終由於爭奪汗位而分崩離析。當歐洲人步入大航海時代之時,伊斯蘭世界經歷突厥人和蒙古人的衝擊,分裂為三大帝國——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號波斯第三帝國的薩非波斯、印度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莫臥兒帝國。
  •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誰犧牲人最多?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侵略和民族解放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淞滬會戰是中日正面戰場主力的第一次大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中方參戰的是75萬精銳部隊,傷亡30萬餘人;日軍參戰大約30萬軍隊,傷亡5萬餘人。
  • 同一個時間段下的中國與西方正在發生著什麼?
    引言西方在中國的影響,經常是以有利於歐美各國自尊心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西方人促使中國走出了數千年的與世隔離狀態,使它初次感受到了科學和工業文明,迫使它向世界的其他部分開放。與中國人的循規蹈矩的思想、官吏們的腐化、皇帝們的專制、自認為處於世界中心的幼稚想法以及一個令人蔑視的民族之迷信行為相對立的,則是創業的思想、進步的概念、科學和技術、自由、西方的宇宙論和基督教。
  • 這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曾經讓精銳的日本甲種師團望而卻步
    抗日戰爭開始後以200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的部隊,曾編入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要說第五軍的成名之戰是那場戰鬥,那麼非1939年的崑崙關大捷莫屬了。第五師團21旅團長戰死前寫到赫:「帝國皇軍第5師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有『鋼軍』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
  • 此軍長苦戰日軍一晝夜,陣地一夜易手13次,最後一次衝鋒,師長旅長...
    在82年前的小學國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中國第一個軍長」,這個軍長名叫郝夢齡,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個中國軍長,他曾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將領,中原大戰後跟了國軍,此軍長很重視民族大義,蔣介石發起第五次圍剿時,郝夢齡便提出解甲歸田!
  • 中國古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在祖國越來越強的同時,我們也忍不住為她而感到驕傲,:"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華夏民族締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近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引領全球。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曾是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的標誌。在中國古代,以自然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讓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一直屬於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