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現在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祖國越來越強的同時,我們也忍不住為她而感到驕傲,:"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華夏民族締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近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引領全球。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曾是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的標誌。在中國古代,以自然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讓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一直屬於前列。據數據統計,北宋時期,中國的GDP達到了全球的60%。馬哲裡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研究中國古代的經濟對理解中國古代的全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中國古代經濟一路走來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簡單研究一番。
一、 歷代經濟情況
古代中國是東亞大陸的核心區,經濟文化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周邊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具有輻射性影響。了解中國古代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兩個階段,以地理大發現為界限。
1.先秦時期
上古三代的資料已經很少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爭霸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管仲變法"(以商止戰)讓齊國成為春秋首位霸主,"商鞅變法"(以農為本)則使秦一統天下。管仲和商鞅各自的模式成了後世兩千多年的範本。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向長江流域擴展,與周邊地區連成一片,繼續向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擴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區,也是東亞大陸的核心區,經濟文化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周邊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具有 輻射性影響。
周邊地區的遊牧經濟、原始農業經濟乃至採集漁獵經濟與核心地區的農耕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有互補作用。
先秦時期的經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一般對西方和南方貿易都是輸出絲綢,輸入珍寶,即所謂的奢侈品。
2.漢唐時期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文景兩帝崇尚道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後漢武帝利用桑弘羊改革,則又亂成了一鍋粥。唐朝的時候國家專營的鹽、鐵、都由民間自主經營。
當時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也提供了較高的方便。唐代中葉以後,絲綢、瓷器、茶葉的長途販運,促進了對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代西方經濟學倡導"小政府、大社會",唐朝似乎是一個古代版本。
3.宋元時期
宋代的工商業非常發達,出現了商業高度繁榮的標誌性之一的紙幣——交子。宋朝的經濟政策又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比如允許官員經商,不抑制兼併等等。官員經商給商業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後世稱貨幣為"鈔票"也跟宋朝的經濟政策的先進有關係。
元朝時期堪稱世界性帝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文明程度高,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幅度大,大城市人口可達上百萬,成為東亞地區最具影響力、最具有典範意義的國家,並由此形成東亞文化圈。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既有深厚的積澱,又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和相互輝映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
4.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到清代前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事實上,鄭和七次下西洋展示的造船技術、航海規模,展現了當時中國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實力,世界經濟的中心仍然在亞洲,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經濟體制中繼續佔據支配地位。
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後 (19 世紀中葉),中國仍然憑藉絲綢和瓷器的出口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對外出口始終保持順差。 明清兩代耕地面積、糧食總產量、人口數量都在不斷增長,私營手工業發展顯著,商品種類增加,商品總量明顯增長,工商業城鎮繁榮,國內市場發育更加成熟,對外貿易和經濟交往也更為擴大和頻繁,因此也有學者認為社會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超過此前歷朝,清代前期出現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高峰。
二、 為什麼會如此?
中國古代經濟一直處於世界前列,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中國人口很多,一直佔世界的20-30%,這麼多的人口,創造的財富也是很大的。
二是中國人一直比較勤勞,耕地面積相對廣闊,在自然經濟中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宋朝時鼓勵貿易,航運發達,一度佔世界經濟總量的50%以上。但是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我國逐漸落後了。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始終保持文明傳承的國家。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雖然晚於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東地區的古代國家,但那些古代國家並沒有延續下來,民族和文明也都因種種原因中斷了。
而後來形成的橫跨洲際的大帝國,如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由於核心區都比較小,也沒有廣闊的經濟核心區的支持,這些曾顯赫一時的大帝國都沒有逃脫分崩離析的命運。
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始終保持文明傳承的大國只有中國。作為東亞核心地區的中國,經濟文化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與其他大國和文明地區都有著交往和文化貿易往來。
中國精耕細作式的小農經濟是同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古代歷朝的經濟制度也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制度。
中國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中,融匯吸收。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有曲折,也有波瀾,但在不斷局部調整生產關係、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始終具有不斷向前的活力。
三、 自然經濟的黃昏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後,明廷下令"閉關鎖國",沿海人民禁止與外國通商,否則會被嚴懲。而與此同時,哥倫布帶著100多人,三條船直奔美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男耕女織的傳統模式出現了家庭紡織業的繁榮,造就了農戶周邊越來越多的交易集市。中國的城市化開始逆轉,經濟和人口重心都轉移到了農村。
中國的城市化率在漢、唐、宋分別有17.5%、20.8%、22%,但到了明清已經下降到了7%。而明清兩代的工商業則由政府掌控,明清三大商幫——晉商、徽商、廣東十三行商人全部因此而得利,商人已經沒有自己的獨立性了。
鴉片戰爭前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敵不過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這個領先世界近兩千年的帝國迎來了它的黃昏。
結語
正如文首所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經濟基礎好,生產力高的情況下,國家可以睥睨世界;一旦經濟衰落了,各方面的優勢便蕩然無存。
先秦時期,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與中國不相上下;隋唐宋元時期,西方進入黑暗時期,中國政經文科領先全球;至13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後又開展了兩次工業革命,而明清則固守男耕女織閉關鎖國,那個東西強弱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鴉片戰爭後徹底偏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