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略稱,全名是菩提薩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 譯,意譯是覺有情。
有情即是眾生。意思是指那些希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有情。這些有情/眾生希望成 佛,立誓要成佛,是誓要普渡眾生的佛教徒。
我們稱之為 菩薩,即是菩提薩埵四音中只取第一音和第三音,簡略為 菩薩。 有些人誤會以為菩薩是泥雕木製的神像,其實不然。你我 皆可以成為菩薩,只要是佛教徒,兼且發了大菩提心,誓 要成佛,誓要普渡一切眾生,就已經是菩薩。
不過這些菩薩,只是地前菩薩。由初發心至成佛,共分成十個修行階 段,即是十地。初發心之後的菩薩,由於是在十地之前, 是為地前菩薩。這十地都是修行的境界,修行到達第一個 階段,即是登地,才能成為地上菩薩,凡夫修行至成為第 一段聖者,才能達到登地這個階段。
普通凡夫未達登地, 故只是地前菩薩。 譬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為觀自在菩薩。認為《心經》裡第一句所講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 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相信是八地以上的 菩薩,即是之前提及十地修行中的八地,八地的菩薩是自 在的菩薩,是相自在,土自在的大菩薩,與地前菩薩在修 行境界上有很大的分別,但都是菩薩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