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地前菩薩」、「十地菩薩」?

2020-12-16 重樓逾陀

菩薩是略稱,全名是菩提薩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 譯,意譯是覺有情。

有情即是眾生。意思是指那些希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有情。這些有情/眾生希望成 佛,立誓要成佛,是誓要普渡眾生的佛教徒。

我們稱之為 菩薩,即是菩提薩埵四音中只取第一音和第三音,簡略為 菩薩。 有些人誤會以為菩薩是泥雕木製的神像,其實不然。你我 皆可以成為菩薩,只要是佛教徒,兼且發了大菩提心,誓 要成佛,誓要普渡一切眾生,就已經是菩薩。

不過這些菩薩,只是地前菩薩。由初發心至成佛,共分成十個修行階 段,即是十地。初發心之後的菩薩,由於是在十地之前, 是為地前菩薩。這十地都是修行的境界,修行到達第一個 階段,即是登地,才能成為地上菩薩,凡夫修行至成為第 一段聖者,才能達到登地這個階段。

普通凡夫未達登地, 故只是地前菩薩。 譬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為觀自在菩薩。認為《心經》裡第一句所講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 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相信是八地以上的 菩薩,即是之前提及十地修行中的八地,八地的菩薩是自 在的菩薩,是相自在,土自在的大菩薩,與地前菩薩在修 行境界上有很大的分別,但都是菩薩的一種。

相關焦點

  • 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境界分別是怎樣的?
    在佛教中,稱得上為菩薩,至少要住入初地。然後往上是二地、三地…… ……十地,那麼這十地菩薩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呢?《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中,佛以月亮為比喻,講述了十地菩薩不同境界。《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初地菩薩。
  • 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
    人們對於佛教諸位菩薩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神通廣大,隨意普度眾生,但所有的菩薩從其起源開始,也是要經過無數的考驗與磨練,方能入諸佛位。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 《楞嚴經》金剛後心六至十地菩薩
    六、金剛後心六地菩薩:住現前地佛說:菩薩修習無為真如,於一切法,無作無為,無取無舍,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其不生之性,光明映徹,顯露真常,得染淨無分別智現前。此即第六菩薩位:名「現前地」。怎樣才能進入現前地呢?
  • 菩薩修行證得的十地果位都是啥樣的境界?
    華嚴經《十地品》佛是在他化自在天王宮的摩尼寶藏殿內所說,具體由金剛藏菩薩向眾人闡述菩薩修行的十層果位。第一歡喜地果位。這是起始的一地,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地。這一地要求人們發起自利利他的佛法大願。佛教極為強調發願的重要性,把清淨大願視為成佛的根本原因,在不少佛經的描述中,菩薩發願時即證得了果位。這裡菩薩發願時即證入歡喜地。
  • 十地菩薩有哪幾位呢?境界有何差異?
    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菩薩,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於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一、金剛前心初地菩薩:住歡喜地初地菩薩是金剛前心五菩薩位中的第一位,金剛前心五菩薩位與金剛後心五菩薩位,只有級別的不同,而其所證之金剛心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都證得了不生不滅,永遠堅固的無上道心,這個無上道心就是金剛心。所以,不論金剛前心五位或金剛後心五位,都統稱名金剛心菩薩。
  • 佛法問答:為何會有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境界?
    問:老師,你說真理是無路之國,為何還有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境界?答:真理是無路之國,因為祂就是當下,是無法以分別智去理解,無法以情緒體驗去感知。一地到七地,是有路可以走的,路就是心靈煩惱,路標就是法義法理,階段就是心靈對自我維護的放棄。當心靈不再被自我禁錮,自我欲望覺受熄滅於心,心靈深處的覺性光明,從不被自我掩蓋的心靈存在感展現,就是想陰破,光明表達存在感,就是行陰流,當光明燒盡最細膩的心靈習氣覺受,光中無色,則存在感失去依靠,一念空幻,身心脫落,入法界,證八地菩薩。
  • 文殊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成就不思議事?
    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那麼地藏菩薩在因地做了什麼,發了什麼願,讓佛陀如此稱讚呢?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證窮心地,隨願所成。地藏菩薩久證心地是如來藏,出生三世的如來,滿其度生成佛的願望。三世如來,已經了脫生死,成就佛果;當成佛果者,是來聽佛陀講法的無量諸菩薩;未來成佛,了脫生死的是諸天龍鬼神。
  • 《楞嚴經素解》卷八:十地菩薩,如何一地地修行?
    《楞嚴經》對於十地菩薩每一地雖然惜字如金,但是極其生動形象。【原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
  • 541.十地菩薩就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力,那麼佛的又是什麼境界呢...
    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什麼境界呢?
  • 猛咒的強大力量:十地菩薩的壽命都會產生動搖
    就經教乘門而言,十地菩薩位居法雲地,已經得到菩薩離垢三昧,臻達修道圓滿,寂然不動,任何情況下都無能傷害者。即便是初地菩薩,魔軍百千萬億,也無法動搖他身上任何一根毫毛,因此弟子就是修再多的法,念再多的長壽住世祈請文都沒用,再如何祈請都無法把上師留下來。
  • 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的境界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句經文問題主要在: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看看其他的翻譯:玄奘: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
  • 什麼是真正地會念南無地藏王菩薩?
    很多修道人都能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可並不是真正地會念。建議大家在念誦《地藏經》的時候,好好念念《觀眾生業緣品第三》,這一品經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地會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你知道什麼人墮無間地獄?首先是不孝父母者這個世間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父母啊!
  • 金剛經——「菩薩」和「菩薩摩訶薩」的區別,十類眾生又是哪些
    所謂正宗比較好理解,因為這時候佛陀還在世,也沒有什麼分科判教,也沒有什麼佛門十宗,就是釋迦佛這一脈,就是正宗。這個菩薩的範圍很大,從狹義來講指的是「三賢位」的菩薩——也就是位於十信和十地之間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而廣義上來說就是指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就是之前須菩提提到的「善男子,善女子」,也叫「權教菩薩」,他們有些還是凡夫,只是發了最大乘的菩提心,開啟了「成佛之旅」而已。
  • 什麼是「菩薩」?你可能誤解了「菩薩」的真實含義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為「覺悟的有情眾生」、「大道眾生」。換而言之,菩薩也是「眾生」。那麼何謂「眾生」?眾生就是你的念頭所造之業。眾生皆菩薩我們有不少人企圖在世間尋找一個菩薩,有些甚至不惜出家去寺廟裡面去找一個「真菩薩」,希望能得到菩薩的指點。事實上,這是他沒有弄明白「出家」的真實含義到底是什麼。
  • 地藏菩薩《十輪經》白話大意十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88篇南無四方佛恭迎伽藍菩薩聖誕南無地藏王菩薩《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白話大意十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卷第一 序品第一善男子,如果有人,對以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為上首的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在一百劫之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一切心願能滿足,不如有人在一頓飯的時間,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所求的一切心願,都能快速的得到滿足。為什麼呢?
  • 菩薩怎麼講?什麼是菩薩的境界?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友情,道心眾生。菩薩。這也是梵文的譯音。並且是簡易。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天佑菩薩正修六度,證達地上。唯識系統參考《菩薩瓔珞本業經》,總結修道過程為五位、五十二階次(四十一位加上十信、等覺)。五位:資糧、加行、通達、修道、究竟。五十二階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 向地藏菩薩許願求妻,精進修行得菩薩加持滿願
    感恩地藏菩薩加持2008年大學畢業前,在學校去宿舍串門,有一個學長在那盤腿打坐。我出於好奇,隨手拿起他身邊的一本經書讀了幾句。自此開啟了學佛之路, 請了一尊地藏菩薩像,掛屋子裡。跪在地藏菩薩像前讀《地藏經》,1-2個小時讀完,差不多1-2天一部。我念地藏菩薩聖號很精進,夢裡自己能自動念誦。後來我跟菩薩許個願,求妻。
  • 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指的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其中關於金剛手菩薩,經噶瑪噶舉創古仁波切開示,其為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像。據《五臺山志》記載,文殊菩薩降生於五臺山的羅睺羅寺。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約公元前60年,文殊菩薩在印度一個婆羅門家降生,父親叫德梵,菩薩由母親之右脅出生,因為降生時有十種瑞相,所以名為妙吉祥。文殊菩薩的化身在藏地、漢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漢地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藏地的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以及國王赤松德贊都是文殊菩薩的化現。2、普賢菩薩:是行、願弘深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