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境界分別是怎樣的?

2020-12-05 般若無央

在佛教中,稱得上為菩薩,至少要住入初地。然後往上是二地、三地…… ……十地,那麼這十地菩薩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呢?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中,佛以月亮為比喻,講述了十地菩薩不同境界。《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初地菩薩。猶如初月光明未顯。然其明相皆悉具足。二地菩薩如五日月。三地菩薩如八日月。四地菩薩如九日月。五地菩薩如十日月。六地菩薩如十一日月。七地菩薩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薩如十三日月。九地菩薩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薩如十五日月。圓滿可觀明相具足。其心淡泊安住不動。不沒不退住首楞嚴三昧。」

相關焦點

  • 何謂「地前菩薩」、「十地菩薩」?
    菩薩是略稱,全名是菩提薩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 譯,意譯是覺有情。有情即是眾生。意思是指那些希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有情。這些有情/眾生希望成 佛,立誓要成佛,是誓要普渡眾生的佛教徒。
  • 《楞嚴經》金剛後心六至十地菩薩
    六、金剛後心六地菩薩:住現前地佛說:菩薩修習無為真如,於一切法,無作無為,無取無舍,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其不生之性,光明映徹,顯露真常,得染淨無分別智現前。此即第六菩薩位:名「現前地」。怎樣才能進入現前地呢?
  • 十地菩薩有哪幾位呢?境界有何差異?
    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菩薩,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於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
  • 菩薩修行證得的十地果位都是啥樣的境界?
    住於發光地的菩薩遠離了一切不善法,修成四禪到達非想非無想的境界。心靈依隨慈悲,得無量神通力,能以手撫摸日月,能分身變化,可虛空飛行。總之具備了包括六神通在內的許多神通第四焰慧地。發光地菩薩修行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等十法明門,就進入了焰慧地。焰慧地,意指菩薩的智慧更為廣大明亮,能夠觀察身內身外的一切現象。
  • 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
    人們對於佛教諸位菩薩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神通廣大,隨意普度眾生,但所有的菩薩從其起源開始,也是要經過無數的考驗與磨練,方能入諸佛位。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 佛法問答:為何會有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境界?
    問:老師,你說真理是無路之國,為何還有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境界?答:真理是無路之國,因為祂就是當下,是無法以分別智去理解,無法以情緒體驗去感知。一地到七地,是有路可以走的,路就是心靈煩惱,路標就是法義法理,階段就是心靈對自我維護的放棄。當心靈不再被自我禁錮,自我欲望覺受熄滅於心,心靈深處的覺性光明,從不被自我掩蓋的心靈存在感展現,就是想陰破,光明表達存在感,就是行陰流,當光明燒盡最細膩的心靈習氣覺受,光中無色,則存在感失去依靠,一念空幻,身心脫落,入法界,證八地菩薩。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第一百八十一段)#初地至五地名金剛前心菩薩#【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 541.十地菩薩就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力,那麼佛的又是什麼境界呢...
    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什麼境界呢?
  • 菩薩怎麼講?什麼是菩薩的境界?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友情,道心眾生。菩薩。這也是梵文的譯音。並且是簡易。
  • 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的境界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句經文問題主要在: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看看其他的翻譯:玄奘: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
  • 《楞嚴經素解》卷八:十地菩薩,如何一地地修行?
    《楞嚴經》對於十地菩薩每一地雖然惜字如金,但是極其生動形象。【原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
  • 猛咒的強大力量:十地菩薩的壽命都會產生動搖
    就經教乘門而言,十地菩薩位居法雲地,已經得到菩薩離垢三昧,臻達修道圓滿,寂然不動,任何情況下都無能傷害者。即便是初地菩薩,魔軍百千萬億,也無法動搖他身上任何一根毫毛,因此弟子就是修再多的法,念再多的長壽住世祈請文都沒用,再如何祈請都無法把上師留下來。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十住」:信心既立,能住佛地;有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十行」,又稱「十行心」:為菩薩所修十種利他行;即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 文殊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成就不思議事?
    這句問話出自於《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原文是這樣的:「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 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
    殊勝功德 由於地藏菩薩悲願特重,所以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於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
  • 地藏菩薩《十輪經》白話大意十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88篇南無四方佛恭迎伽藍菩薩聖誕南無地藏王菩薩《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白話大意十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卷第一 序品第一善男子,如果有人,對以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為上首的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在一百劫之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一切心願能滿足,不如有人在一頓飯的時間,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所求的一切心願,都能快速的得到滿足。為什麼呢?
  • 什麼是真正地會念南無地藏王菩薩?
    很多修道人都能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可並不是真正地會念。建議大家在念誦《地藏經》的時候,好好念念《觀眾生業緣品第三》,這一品經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地會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你知道什麼人墮無間地獄?首先是不孝父母者這個世間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父母啊!
  •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德如大地,其「幽冥教主」的特質初具雛形。大方廣十輪經地藏菩薩受佛囑咐救度眾生,佛以願力成就十佛輪與三乘十依止輪,破末世十輪,轉十惡業輪等。地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岭,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比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薩而存在和引生。藏是含藏、伏藏義。地藏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也有稱為地藏王。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 菩薩的境界是解悟人生,幫助化解,讓你開悟
    高境界菩薩是明地,明地就是光明,放光。菩薩的境界很高,他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論你們說什麼,他的心裡很明亮,都很清楚。聲聞緣覺菩薩講的是這個道,聞是基本上明白道理了,才叫聞。思維法義,就是菩薩的思維心想著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人界,我們在人道裡,這個法是菩薩特指的這個人間,叫法界,而我們叫世界。什麼叫法意? 意字實際上就是境界。你所有想的東西,所有思維的東西,稱為法意。就是說超出這個法界思維的東西,來指導你法界思維的東西。解悟真理,悟出了自己認為是真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