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生於嘉義,1913年考進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今臺北師範學校),在校期間獲石川欽-郎指導,對西洋美術有初步認識。畢業後在家鄉擔任教員,並與同儕藝術家林玉山等人友好。
1923年赴日深造,三年級時作品即入選帝展,為臺灣油畫入選第一人,1926年以一幅《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這是臺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它各項展覽。
1931年作品《清流》獲選代表中國參展於芝加哥博覽會,1932年一二八事變,將家人送返回臺,1933年返臺。1934年與友人創辦臺陽美術協會。
1929年,陳澄波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華,抵達上海,於1930年前後,被聘任為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教授。
陳澄波是臺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客居滬上。
他是致力推動美術教育的「文化先鋒」,更留下諸多珍貴文化遺產,但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卻近乎失蹤。雖然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鮮見陳澄波這三個字,他就像諸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於滬上畫壇的現代派先鋒一般,失蹤於美術史的故紙堆中,但是他在上海的足跡,從最早活動的林蔭路伊始,濃縮了近現代美術史的發展,我們循序著陳澄波上海時期的活動軌跡,可以梳理出相關的藝術空間路線。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