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令安簡介
崎嶇的探索之路
文/毛岱宗
上世紀末,一些有著中國審美情懷的青年油畫家不再迷戀西方傳統油畫,而把自己的探索方向轉向東方,轉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關注。張令安就是其中的一位,幾十年的勤奮努力,他取得了卓然顯殊收穫,其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倍受觀眾的青睞。
我們知道,東、西方藝術是兩個文化傳統形成的兩個不同的審美體系。西方油畫是插上了科學翅膀飛起來的,在這個藝術系統中藝術家對客觀的自然的態度是以身相許,拿創造出幻似逼真的物象氣氛作為身價,從而建立了寫實的造型語言和色彩語言。像造型中的透視 、解剖、體積、光線等等;色彩中對條件色探索以及對光譜借鑑等等。其探索之路始終囿於科學的規跡。而中國繪畫藝術傳統認為畫為心畫,畫家在客觀自然面前保持若離若即的度,以創造意境為目的,建立了意象的繪畫語言。
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在這二者之間做融合探索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畫家面對的是一大堆矛盾和問題,從表現技法到創作全過程都充滿著對以往的質疑,尤其是系統地學習過西方繪畫的人,已經形成的一些審美觀念以及以這些既有的審美觀念為出發點形成的自己的技能是難以一下割捨的,對畫家來說它像被訓練過的肌肉記憶,貫性是很強的。要過渡到另一種審美領域它們就會成為最大的障礙。
因此,做出這種選擇的人往往是在猶豫中決擇,在矛盾中前行。猶如要放下過去的積累,一切從零開始。一百多年來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人們因此怯而禁步。雖幡然覺醒者有,但探索成功者卻寥若晨星。多數人淺嘗輒止,離目標漸行漸遠。如果沒有一定的審美理想,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懷,沒有對中國藝術從骨子裡面的痴迷,沒有探索的勇氣和韌勁兒是難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
以此,我們可以知道張令安的選擇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憑著不凡的勇氣和執著走在這樣一條崎嶇的探索之路上的。在走上中西繪畫藝術融合探索之前,張令安對西方油畫也是一個痴情的探索者。他有著西方油畫的基礎,對西方油畫的表現技巧他是有過系統的學習和研究的。在東方的審美意向引導下,當他開始轉向新的油畫表現的時候,他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把原來精心建立起的技術體系打碎,要狠心捨棄它;第二個問題是從哪裡開始著手,這是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必須找到一處缺口才能進入新的探索。
我們從張令安走過的探索過程看,他跟一些前賢一樣也是從風景畫入手,借鑑中國傳統山水開始。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蘊含的表現技法是最豐富的。這是由其題材的複雜和內容的豐富決定的。張令安希望從中國的山水畫當中吸取營養,來實現他的油畫表現。
多年持之不懈的艱辛探索顯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我們觀賞令安的作品,會有許多許多的感悟和思索,其中最感人的是畫面宏闊空間的營造。這一特點是他吸收了中國傳統山水構建空間的經驗。在構圖中,我們知道不同於傳統西方油畫焦點透視法,中國山水畫採取的是散點透視法。山水畫家的視點是遊動的,用上下移動的高遠法和平行移動的平遠法觀察自然。依據這些觀察方法,中國畫家可以繪出長江千裡長卷和萬丈高山立軸。
張令安在風景創作中把這個自由構建空間特點吸收過來,在構圖當中突破了舊來的疆域,打破了原來焦點透視中如像照像機一樣的局限。他在構圖中獲得了空間的自由。他的不少橫式構圖都體現出對空間的自由延申。從審美心理學上來看,人們對風景畫的欣賞跟人們對空間的熱愛是分不開的,欣賞的愉悅是由宏闊而自由的空間帶來的。因此營造空間是風景畫家的第一要務。張令安營造空間的的成功除了借鑑中國傳統透視法以外,還運用虛實、藏露的互生對比之法在畫面上以有限創造出無限,如那些圓團式的風景構圖中給人以更多的想像,讓人體驗到一種空靈之感,令安風景畫的第二個特點是通過純化色調渲染意境。油畫創作中色調是最有力的一個表現手段,這個傳統經驗來自西方,而不是來自東方。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學習中的取捨態度。
前面我們講了他借鑑中國畫的營造空間的經驗讓畫面宏闊空靈,這裡他又把學習西方色彩的技能經驗應用到了創作當中以色調渲染意境,使畫面主題鮮明單純。保持什麼,捨棄什麼,他是比較清醒的。然而這些經驗的取得並非容易,需要大量的寫生,對自然進行觀察積累。我們知道西方油畫色彩的色調是建立在光線為基調的基礎上,它跟時間相聯繫,我們通過色調可以讀懂畫面表達的是春、夏、秋、冬,或是朝、夕、午、夜,也或是陰、晴、雨、雪。它是建立在真實的感覺基礎上的具有可信度的色彩,而不同於中國繪畫傳統的隨類敷彩,淡化色彩的真實性。
我們來看一下取得西方繪畫色彩苛刻條件就會知道畫家掌握它多麼不易!西方繪畫注重的是條件色,所謂的條件是指在特定的光線下和特定的環境中對特定物象用固定的視點進行描繪的方法。用這種方法進行大量的寫生磨練積累,才可以把握大自然的瞬息萬變的色彩,捕捉到色調。從令安油畫畫面對色調運用的自如程度可以判斷出他曾做出何等的努力啊!對於寫生,他幾十年如 一日,樂此不疲,腳步踏遍齊魯大地和大江南北,這才換來今天對色彩駕輕就熟,信手發揮。尤其近期作品對色調的純化和概括,每一幅畫看上去如熟透的葡萄,顆顆香粒粒甜。鮮明的主題和單純的意境隨色調的彰顯而令欣賞者會味無窮。
令安風景畫的第三個特點是茂密的皴擦帶來豐富的筆調。用筆是最能體現風格特點的。令安作品的畫面筆觸刻印著他的不厭其煩的耐心和細膩蘊藉的抒情情懷。在用筆上,他顯然是借鑑了中國山水畫當中的皴法,將其轉換成一種用油畫的筆觸去營造畫面的技巧,將以往描摹物像和塑造體積的筆觸變成演繹節奏、韻律等形式的手段。他那種綿密細緻表現特徵,既像清代山水畫家髡殘的厚積撲茂,又像元代山水畫家王蒙的密麗豐盈。
畫面上是筆觸也是物像,是物像也是形式;是皴法也是色彩,是色彩也是情調。作者樂此不疲細緻的經營,既有自然物像的豐富顯現,也有造化的氣韻流動。眾多的美感都是通過他的這種油畫的筆觸實現的。欣賞者感覺到耐看,有一種豐富的滿足和細膩的撫慰。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令安畫中有對意境的自覺追求,這是一個畫家成熟的表現。畫家不再僅僅關注表面形式上的探索,也不再追模大師或對其有影響的畫家,而是轉向內心,開始欣賞自家的風光。這是一種真實自我的實現,與其相隨的是在藝術上自然而然地流露。這時候畫家唯一關注的是意境,這是藝術的初地,好多藝術家終生探索又回到這塊初地,所不同的是這時候醒識到它,不再懵懂。這時候的畫即便是生拙也感人,即便是不完整也不缺什麼。處處有畫意,筆筆傳真情,似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奇蹟。
雖然這樣的情況對一個畫家來說為數不多,但它一旦被確認,應該像修行者開悟時被印證一樣,出現棄凡入聖,脫俗成仙的契機。在令安的創作中,尤其是近期的創作中此類作品相繼顯露,儘管數量不多,但這畢竟預示著一個高度。這裡面承載著的是他的真正審美理想。
打造中國氣派的油畫是百年來幾代中國油畫家的夢想,儘管通往它的道路上荊棘載途,崎嶇不平,但秉持中國文化情懷的畫家,懷揣著這個夢,始終不渝。張令安的探索精神昭然其中,他正處在藝術豐收的年華,期待他在這個方向的探索上有新的佳音。
毛岱宗2020秋於布達佩斯
張令安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