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呈遠簡介
姚呈遠,江蘇無錫人,1950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國家一級舞美設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特聘教授。曾擔任江蘇省演藝集團舞美中心主任、江蘇省戲校藝術指導、江蘇省文化廳藝術中心副處長、江蘇省藝術類高級職稱評委、江蘇省舞臺美術學會會長。
師承我國著名油畫家俞雲階先生。近50年來,姚呈遠潛心繪畫的光色研究,寫生並創作了大量的光色美術作品;舉辦了「變色+ 變色」大型個人油畫展;發表了光色繪畫、光色品畫等方面的多篇論文,並出版了多部美術作品集。
姚呈遠繪畫的光色研究成果令人關注,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先生曾為其油畫展題辭:「變色,讓油畫更精彩。」
1982 年在南京、無錫成功舉辦「姚呈遠太湖風景畫展」;
1989 年為金陵飯店宴會廳成功繪製巨幅光色畫《江南水鄉》;
1994 年獲國家文化部「第三屆文華獎」;
1995 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江蘇省文學藝術獎」;
1997 年獲國家文化部「第六屆文華獎」;
1999 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優秀中青年藝術工作者」稱號;
2000 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
2012 年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姚呈遠美術作品集》;
2014 年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變色+ 變色,姚呈遠油畫展」;
2014 年在無錫市博物館舉辦「變色+ 變色,姚呈遠油畫展」;
2016 年隨中國舞美代表團赴俄羅斯學術交流並訪問列賓美術學院;
2017 年赴西班牙、葡萄牙寫生,並在馬德裡舉辦「走進西班牙」寫生作品展。
「景」與「境」
一一談油畫風景的寫生與創作
姚呈遠
1. 寫生就是一種創作
只有走進大自然,我們才能獲取藝術的原創動力和創作靈感。但在走進自然、獲取清新氣息的同時,自然物象繁雜細節的直觀感知,也會強烈地影響和制約寫生畫的提煉和創作。生活真實與理想真實的矛盾,直觀限制與靈感超越的碰撞,這是寫生必須要直面的一個課題。
對此,我認為:在大自然中寫生,一定要保持強烈的「自我」,掌控創作的「主動性」,在自然物象的直感衝動中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從這個概念上說,我們不僅要有走進自然的精神和動力,也要有走出自然的魂魄和氣概,而決不被自然界的「真實」所束縛。油畫寫生不是拍照片、不是攝像,油畫寫生是一種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激情的再現。因此,一些風景畫家認為:完全脫離自然的寫生作品不會是好作品,完全跟著自然的也不會是好作品。當然,一些超寫實的寫生理念,其具象極端化的寫生作品也不失為一種藝術風格。反之,一些意象寫生作品則推崇「相由心生,物境心造」的觀念,其寫生看似脫離了客觀的自然物象,甚至於憑空臆造,實則也是一個藝術風格的追求。寫生作品的具象、意象,或是抽象,其實並不重要,這僅是寫生作畫的一種風格、一個手段,關鍵是作品一定要透過自然現象抓住本質,依據自然物象的不同特性,滿懷激情地抒發、表現。寫生,說到底就是一種創作。
2. 油畫寫生的幻覺性和非幻覺性
油畫藝術儘管有著許多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但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寫實性風格與寫意性風格。寫實性風格追求的是客觀、真實,然而這種客觀、真實是具有幻覺特性的,是畫家憑主觀之幻覺創作以還原客觀之真實。但即使你畫得完全真實 ( 包括一些超寫實畫家的作品),也無法與客觀的自然物象畫等號。所謂寫實特性的定義,其實不如幻覺特性的定義更為確切。寫意性風格,側重作品的意象敘述,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從而忽視描寫對象的外在形態的客觀再現,有時甚至表現為抽象符號形式,完全屬於一種非幻覺性狀態。
然而在現實中,寫實性畫家不可能完全的幻覺性,他必然在幻覺中尋求作品意境的渲染;而寫意性畫家也不可能完全的非幻覺性,他也必然有自然物象的依託,從而直抒胸臆,寫情寫意。油畫藝術的最佳境界,也許正是在這寫實與寫意之間、幻覺與非幻覺之間徘徊。
3. 寫「景」為「境」、「情景交融」當是創作出更多美妙作品的必由之路。
在風景畫的寫生過程中,「景」與「境」是緊密相連不可分的,但它們的含義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景」是大自然瞬息萬變中的客觀存在,物景、風景等均屬於視覺感知;「境」則為心境、意境、情景,是藝術家面對物景、風景寫生時的「思索感情」。這種思索的感情因人而異,決不雷同,具有真切的主觀性、獨特性、唯一性。由於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藝術素養不同,在面對大自然的物景時必然會感受不同、感悟不同,各人藝術作品的表現也會各不相同。這種感悟的主觀性、獨特性、唯一性,決定了其作品的表現風格和藝術品位的高低深淺各不相同。「應物象形,趣境心生」。優秀風景畫家的感悟不會停留在大自然的表面物象,而是心靈深處的觸景生情,由「景」轉化為「境」,從「借景」寫 「情」再提升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無數中外的藝術大師們,其優秀的寫生作品無不反映出對大自然的這份真切的感悟。
現在有些畫家注重風景畫作品的色彩色調,或者構圖、透視等一些油畫的技巧及效果,而忽略了觸景生情的感悟以及情景、意境的表現。這也許正是這些作品缺乏藝術品位和藝術感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曾指出:「借景寫情,這給風景畫提出一個重要的標準:無論是靜物或風景,如只是表現了物和景,即使形象如何真實,色彩又多麼漂亮,只能娛人眼目,畢竟缺乏生命力,不能撼人心魂。意境,是作者作畫時思索感情的意象。一般說,每幅作品總是有一定意境的,不過意境的高低深淺,那就千差萬別,這也就決定著作品的藝術質量。」俄羅斯著名畫家列維坦說得更形象、更生動:「一個風景畫家要能聽見草的生長。」相有相道,世有世道。風景畫作品,無論是具象油畫、意象油畫或者抽象油畫,要提升作品的藝術境界,就應試著直面大自然物景的內心感悟,捕捉瞬間閃動的光色靈感,將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有機結合,寫「景」為「境」、「情景交融」當是創作出更多美妙風景畫作品的必由之道。
( 此文選自本人《油畫寫生·光色教學》一文之第十章節,並略做修改。)
2020 年7 月
姚呈遠作品欣賞
應物象形,趣境心生。
俄羅斯著名畫家列維坦說:「一個風景畫家要能聽見草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