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這樣講: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們常常以為孩子愛哭是聰明的表現,長大後也會有出息。而生活中家長也經常會遇到孩子無緣無故的哭鬧。
那麼,孩子哭鬧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變得堅強起來?孩子哪些哭鬧行為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愛哭鬧的那些事兒。
嬰兒時期的孩子哭鬧,多半是在表達心中的訴求。
孩子在1歲之前,身體的發育基本成熟,手臂也有勁了,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卻跟不上,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小寶寶胡亂扔東西,胡亂打人。
那麼,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我們保證孩子的安全即可,因為孩子的生活習慣就是靠「哭」得到關注、餵養和幫助,所以,3歲左右孩子會習慣性地在被家長拒絕要求的時候用「哭聲」表達要求。
兩歲到三歲的孩子,會通過發脾氣哭鬧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兩歲到三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清晰地用語言表達需求,這個時候孩子會常常因為你不給他吃東西,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哭鬧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這個時候多數家長會採用嚇唬或者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
其實,父母的這種方式表面上鎮壓了孩子,但實際上只會助長孩子養成只要不開心就用哭鬧來發洩情緒的習慣。因此,當家長發現寶寶有這種苗頭的時候,要及時做出制止。
較大兒童的哭鬧,多半是達不到目的的「威脅」
生活中很常見這樣一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新玩具非要買,家長如果不同意孩子就不幹,先是各種哀求,接著就升級為哭鬧發脾氣。很多時候小朋友鬧騰起來根本就不管場合,最後家長不得不妥協。
另外,研究表明:小年齡段的孩子相對於較大兒童,會更經常地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作為達不到目的的「威脅」,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通病。
生活中,孩子經常哭鬧發脾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避免?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觀察自己。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容易受情緒牽絆的人,那麼你怎麼能傾聽孩子呢?這種情況下,你就只會找很多理由說服孩子應該怎麼怎麼樣?比如說孩子你應該堅強,應該勇敢,應該去找方法,這些「應該」只是你頭腦中的執念,不是孩子內在的需求。
其次,父母要把握孩子人格和性格培養關鍵期。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是在於父母如何教育引導!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多數父母忙於工作,缺席了很多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在孩子的培養中,我們應該多注重孩子情緒管理和行為禮儀的培養。
優秀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父母再忙我們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有套繪本故事我最近一直在讀給孩子聽,分享給大家,尤其對3-6歲的孩子很有幫助。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代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孩子的品格影響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著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好品格決定好未來,高情商更勝高智商。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