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不久前,浙大教授鄭強在一次演講中突然對外語教育發表看法,他表示,一定要出國才能得諾獎,一定要把英語學好才能有所建樹嗎?我們的教育把英語的分量看得太重了,其實就是我們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要降低英語在教育的權重。
大學畢業生都知道,英語四六級那就是一道坎兒,過了才能拿到畢業證或學位證,如果沒過,你就沒有這個資格。不少大學生為了過級,花費了很多精力和金錢,然而過了之後,基本不會再摸英語資料了。
現如今,甚至一些幼兒園都開始了英語課學習,小學英語已經成為了一門正式的課程。在中考和高考,英語所佔的分值都很高。然而,我國投入了這麼大的精力,究竟有什麼效果,這樣值不值得呢?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英語也只是為了應試;對於大學生來說,英語是為了應試,也是為了方便找工作;而對於研究生來說,英語才可能是為了科研。
現實情況是我們一直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終點目標就是四六級證書。所以說,英語的地位確實被人為的提得太高,害了不少不喜歡學習英語的人,其中也包括筆者啊!說起英語,記憶中都是煩惱。
個人認為,英語可以作為中小學階段的一門副科來學,地位可與歷史地理思品等一樣。到了大學階段則可以設置英語專業,讓一部分人繼續深造。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英語學習達到簡單日常用語,能看懂常見英語標識,其實就夠用了。
有的人好像會說英語,就高人一等似的!不會英語的人就是沒有文化的人一樣。實際上,英語只是一種語言工具,在那種語言環境生活,即使不系統學習,時間久了也可以與人交流。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沒有特別環境和使用必要的,真心不應該花太多精力去學習複雜的英語。英語還是可以考的,可以從競爭性考試降低到合格性考試。這樣就可以有效減負,至於更深入的學習,可根據需要,在大學階段再進行。
說到底,英語只是一種語言,過分誇大其作用實在不妥。英語地位甚至高過綿延幾千年的語言文化,確實是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導致部分人奴性蔓延的誘因之一。強烈支持降低應試教育中的英語佔比,決不能與國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人家長表示,為了孩子學英語,掏了不少錢惡補英語。但是結果是,學生周末也不能好好休息,孩子的身體垮了,英語也沒有補上去。這種現象不是個例,相信很多家長有同樣的經歷吧!
現在,圍繞英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多少人靠它吃飯啊。有人提出取消高考英語,哪有那麼容易取消呢?涉及到的利益集團會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