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萬裡
俊男俏女們玩潮流玩具——「盲盒」正「助攻」一家公司闖關資本市場。
11月22日晚間,港交所文件顯示,泡泡瑪特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並披露聆訊後資料集。這意味著,泡泡瑪特距離上市更近了一步。
泡泡瑪特曾於2017年登陸新三板,在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虧損超4千萬。從2015年開始,泡泡瑪特轉戰IP運營並引入「盲盒」。此後,泡泡瑪特業績大幅飆升,被外界稱為「盲盒王」。到了2019年4月,泡泡瑪特從新三板完成退市,市值定格在20億元人民幣。
金融市場猶如一個神奇的魔術師,揮一揮魔棒,化腐朽為神奇。
據媒體報導,泡泡瑪特上一輪融資估值為25億美元(約合164億元),相比新三板摘牌市值增幅達720%。隨著估值攀升,持56.33%股權的王寧夫婦身價已突破90億元。
不過,泡泡瑪特從宣布IPO開始,一直被市場爭議。
樂觀方認為,潮流玩具市場有成長空間。但謹慎方擔憂兩個問題,一方面,泡泡瑪特被質疑收割智商稅;另一方面,泡泡瑪特依賴「賣IP」的商業模式能否延續也存在不確定性。泡泡瑪特的IP體系與迪士尼的IP體系相比有差距。另外,若獨家或非獨家IP授權協議到期,將面臨無法繼續獲得授權的風險。
淨利兩年暴增280倍
2019年從新三板摘牌時,泡泡瑪特對外稱,「退市是根據公司的業務發展計劃作出的商業及戰略決策,且泡泡瑪特董事希望通過港交所獲得更多接觸國際及市場的機會」。
如今,泡泡瑪特闖關港股,這背後是亮眼業績在做支撐。
數據顯示,泡泡瑪特的總收入從2017年的1.58億人民幣增長至2019年的16.83億人民幣,增幅超10倍。同期,泡泡瑪特淨利潤156.9萬元飆升至4.51億元,增幅超280倍。
此外,泡泡瑪特的毛利率從2017年的47.6%增至2019年的64.8%,可見盈利能力較強。
泡泡瑪特迅速壯大的原因來自於IP運營+「盲盒」玩法。
一方面,泡泡瑪特強調IP才是自己業務的核心。招股書顯示,公司現運營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及56個非獨家IP。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olly」這一IP。2019年,基於Molly形象自主開發的潮流玩具產品帶來了4.56億元收入,佔總收入比重達27.1%。此前的2017年和2018年,「Molly」分別佔總收入比重為25.9%、41.6%。
另一方面,「盲盒」類似於抽獎,不確定的刺激加強了消費者購買慾望。同時,泡泡瑪特還搭建了盲盒產品的交流平臺,可以進行交換,這就帶來了更多的投機需求。
盲盒的生意還性感嗎?
泡泡瑪特聯合創始人司德曾表示,潮流玩具沒有內容,沒有價值觀,但可以把你的感情放到玩具裡。
泡泡瑪特描繪的「故事」雖然性感,卻引起了不少爭議。
樂觀方認為,潮流玩具市場有成長空間。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預計2024年全球潮玩市場規模將達到448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一位副總裁在一次演講中也表示,未來兩三年,潮流玩具在線上渠道可能會有7倍的成長。
值得關注的是,港股公司承興國際控股曾於2017年收購「超級英雄之父」斯坦·李創立的POW!娛樂公司,擁有了超過250個原創IP。
依靠「賣IP」,承興國際控股一年曾掙29億港元。反映到二級市場上,該公司在2017至2019年期間,股價一度漲幅超200%。承興國際控股的例子也折射出,資本市場對「賣IP」公司有認可。
但是,外界也存在不同聲音。
一方面,有觀點質疑泡泡瑪特的「盲盒」收割智商稅。
援引媒體報導,泡泡瑪特旗下一款產品--「潘神聖誕隱藏款」售價59元,後來價格漲至2350元,溢價38.8倍。之前,網傳00後瘋狂「炒鞋」至幾千元,投機熱潮過後,有人投資虧損超50%。同理,「盲盒」裡面的玩偶一個是否真值幾千元,價值有待評估。
「盲盒」本質是玩的一種營銷手段,投機氣味濃厚。一味地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或者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花高價購買盲盒,若將其視為保值升值的手段,也可能面臨被收割、套路的風險。
進一步看,泡泡瑪特並非「盲盒」市場中唯一參與者。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按零售價值計算,前五大品牌分別佔中國潮玩零售市場份額的8.5%、7.7%、3.3%、1.7%及1.6%。市場排名第一的是泡泡瑪特,但未形成壟斷優勢。
我們也關注到,像IP小站、奧飛娛樂(A股上市公司)、旺旺、晨光、瑞幸咖啡不同程度地參與「盲盒」市場。例如,奧飛娛樂在最新發布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透露,「公司目前正在與其他的頭部IP洽談,擬與「陰陽師」IP一同作為盲盒的主打產品」。
隨著參與者陸續增多,這將加劇「盲盒」市場競爭。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
另一方面,泡泡瑪特依賴「賣IP」的商業模式能否延續也存在不確定性。
泡泡瑪特的IP體系與迪士尼的IP體系相比有差距。迪士尼具有可持續變現的IP+持續創造新IP的能力,從最開始的公主系列到後來的漫威宇宙系列,迪士尼的競爭實力有目共睹。
然而,泡泡瑪特的IP形象單一問題突出,例如「Molly」對泡泡瑪特的業績影響較大。該公司在招股書中一度披露,公司並無法確保Molly的受歡迎程度能一直保持在其現有水平,如果Molly受損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則將面臨沒有替代品的困境。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泡泡瑪特自主IP開發能力不足,是制約泡泡瑪特發展的核心要素,一旦更受歡迎的獨家或非獨家IP授權協議到期,則將面臨無法繼續獲得授權的風險。
老闆身價或超百億
據媒體報導,泡泡瑪特Pre-IPO輪融資估值為25億美元。若按此計算,持56.33%股權的王寧夫婦身價已突破90億元。
還有消息稱,市場給泡泡瑪特預估的最高估值為60億美元(約合394億元)。若按此計算,王寧夫婦身價或超百億。
回顧王寧創業歷史,可謂一波三折。
熟悉日本文化的王寧第一次創業選擇了「格子店」項目,即搞一間商鋪,然後客人在店裡租一個格子用來寄賣物品。但因為該模式在國內不適應,第一次創業很快失敗。
第二次創業,王寧選擇開一家零售店。2010年那一年,王寧拉來一群朋友,在北京中關村附近一座購物中心開設了第一家Pop Mart商店。起初,泡泡瑪特銷售化妝品、服裝、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即使努力管理庫存、員工和客服,公司依然難達到收支平衡。
就在彷徨之際,王寧發現玩具是最暢銷的品類。從2014年開始,泡泡瑪特逐漸停止了銷售其他產品,轉而專注玩具。
主賣玩具後三年,泡泡瑪特仍處於轉型期。在2014年至2016年,該公司連續三年虧損超4千萬。
直到2016年,王寧將香港藝術家王信明(Kenny Wong)拉了進來,泡泡瑪特的銷售額開始快速增長。王信明的代表作品正是一個名叫Molly的娃娃。
王寧曾在演講時表示,Molly之所以火,一是它是超級IP;二是消費者有滿足感,即每當去買娃娃的時候,就感覺自己無比富有;三是Molly塑造一個價值觀。
消費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包括柴米油鹽、酒、零食等;另一種是精神上的消費。
泡泡瑪特聰明地利用了人的情緒價值,讓消費者產生精神寄託,從而實現公司業績迅速增長。但是,泡泡瑪特的「故事」能否在資本市場長期立足,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