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母親。在憨山很小的時候,他母親對他的讀書督促的很嚴格,有一天憨山便問母親為什麼要讀書,母親說:「考功名做官呀!」
憨山問:「做什麼官?怎麼做?」
母親說:「從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
又問:「做了宰相,然後如何呢?」
母親答說:「最後就是罷官(退休免職的意思)。」
憨山說:「那有什麼意思?一生辛苦,到後頭罷了,做他何用?有沒有可以不罷的?」
母親覺得這個孩子思想特殊,就告訴他說:「那你當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話,還可以成佛作祖。」
他一聽,覺得這個好,這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十二歲的時候,憨山的母親就把他送進了廟裡。
這是發生在明代的一對偉大的母子之間的故事,最終憨山把人生的意義定義在了出世間法上,去需求靈魂的歸宿與終極的解脫。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段發生在北宋時期的母子之間的故事,即嶽飛與嶽母之間的故事。
相傳嶽飛十五六歲時,北宋王朝處在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可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於是嶽母就在嶽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以鼓舞兒子報效國家。
與憨山不同的是,嶽飛把人生的意義定義到了世間的建功立業上,報效國家,名垂青史。
很顯而易見,這兩種人生都有意義,他們都遵循著各自的選擇,最終也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我們也不能斷然說哪種人生更有價值,哪種選擇更加高尚。
實際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人生的意義就是體驗,不管你選擇過怎樣的人生,這個體驗過程本身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同時,不管我們選擇體驗怎樣的人生,最終都逃不過一句話,那就是:我選擇,我負責。再簡單點,就是兩個字:因果。
有人說,我沒有那麼高尚的人生追求,我就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過一種平淡幸福的生活,這很好啊,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理想的人生狀態了。
只是既然你做了這種選擇,那麼很多更高級的生存狀態以及價值滿足,你就不要奢望了,因為你所作出的選擇,就意味著你人生的上限就註定不會很高,所以你也不要抱怨。
還有人說,我就是為了肉體活著,我就要去追求各種欲望的無限度的滿足,當然這也沒問題啊,也不能說這樣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他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因為欲望的滿足本身也是一種體驗啊。
但是,這樣的選擇首先你要有足夠的能力,有那個揮霍金錢和滿足欲望的本事,再有你還要承擔這個因果,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在佛家的理論裡,因果不空,而且靈魂是不滅的,很多因果即便今生作用不到你的身上,還會有後世,你必將會為你的所作所為負責,而且這是任何人,包括神佛都逃脫不掉的。
在佛教理論中,有一種很慘烈的果報叫做「萬劫不復」。關於萬劫不復,佛祖說過三句話:
第一句是「七佛以來,猶為蟻子」。佛經記載,須達尊者發心為釋迦牟尼佛建造只園精舍,在挖土、蓋地基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看到地上的螞蟻,當下機會教育地跟須達長者說,這些螞蟻從七佛以來,就一直都是螞蟻;
第二句是「八萬劫後,未脫鴿身」。就是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看到一隻鴿子,當下對弟子說,這隻鴿子的罪業,即使八萬劫後,仍然是鴿子。
第三句是「一失人生,萬劫不復」。自從七佛以來還是螞蟻,過了八萬大劫還當鴿子,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獲得人身?得到人身後,又是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佛法?
所以,你要是想無限度的滿足自身的欲望,從大道的角度上講,這是被允許的,這也是有意義的人生,這種選擇的代價也太過於慘烈,但凡你這樣選擇了,無論你願不願意,你最終都要承受,這是規律。
總而言之,人生價值,全靠選擇,人生意義,重在體驗。然而,就看你如何選擇,與如何體驗。是選擇升華,還是墮落?是選擇偉大,還是渺小?這全在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