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劉淵起兵反晉,卻為何要追尊劉禪?他究竟有什麼目的?

2020-12-19 小閔學歷史

公元304年,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已經持續了十三個年頭,而也就是在這一年的洛陽郊外,一個中年人自出了洛陽城之後便神色匆匆的向一個名叫「左國城」的地方跑去,此人名叫劉淵,是成都王司馬穎帳下的屯騎校尉。在「八王之亂」的局勢愈發紊亂之際,奉成都王司馬穎之命前去收攏「匈奴五部」的精銳部隊前來助戰。

然而就連司馬穎自己都沒有想到,劉淵的離去就如同「魚入大海,龍出升天」,這個野心勃勃的匈奴首領在他離去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再無回去的可能,這個人的離去也是「永嘉之亂」的開始,而這又是成都王司馬穎所想不到的。

公元304年,劉淵在劉宣等人的擁護之下繼匈奴「大單于」之位,並以離石要塞為根基起兵反晉,而西晉末年的局勢也變得愈發的紊亂和撲朔迷離,這一切都預示著天下大亂的開始。

當時的匈奴貴族擁護劉淵繼位本意是想讓劉淵如同當年的「呼韓邪單于」一樣恢復匈奴的基業。不過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劉淵在繼位的同年並未追尊「呼韓邪單于」等匈奴單于,反而已漢、匈之間曾經提出的兄弟盟誓為由,提出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的政治口號,明確了其起兵的目的,並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劉淵和劉禪根本就沒有多大的關係,那麼既然如此劉淵何以要立國號為「漢」,劉淵又為什麼要追尊劉禪呢?今天我們就關於這個問題來做一個討論:

「宗漢立國」:劉淵借「漢室」起兵的高超政治眼光

劉淵是匈奴人,和劉禪根本是毫無關係,那麼他起兵之後為什麼不追尊匈奴人的祖先冒頓單于、呼韓邪單于等人,卻要追尊一個毫無關係的人呢?

①.首先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劉淵起兵和當年呼韓邪單于已然有了實質性的不同,此時的劉淵不再是寄希望於恢復呼韓邪單于時匈奴的基業稱霸草原了,他想要做的是像劉邦、曹操一樣「篡晉而代之」

在這種情況之下除了要吸納匈奴人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要得到漢族士人和百姓的支持,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必須藉助「漢室」的名聲。

漢朝雖然在當時已經滅亡百年,可是漢朝四百多年的影響力並沒有因為漢朝的滅亡而消失,劉備以川蜀一州之地和曹魏抗衡四十多年就是最有力的鐵證,而且由於司馬氏在西晉末年的暴虐引起了廣大百姓的群起而攻之,這種局面之下許多的百姓更是嚮往「漢室」「德政」,故而對於劉淵來說以「漢室」之名借殼而生可以迅速的幫助他壯大實力並吸附士人。

②.其次從思想上來說劉淵雖然是一個匈奴人,可是從史書上看的話他的身上真的毫無匈奴人的特質,拋開血統的話,他真的完完全全是一個漢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很深厚的文化素養。

《晉書》之中就可以看到,劉淵本身就愛好學習,對《史記》、《漢書》、《孫子兵法》等漢家的珍貴典籍都有涉獵,在思想上也有其獨到的見解。故而在當時的許多名士都和劉淵有著很深厚的交情,比如太原王氏的王渾、王濟等人,這充分說明劉淵對於漢文化還是有很大的認同感的。

而且從劉淵的兒子劉和「好學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可知在當時的匈奴貴族之中已經有不少人的漢化程度相當高了,拋開血統的話,他們其實和漢人無異,故而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是劉淵以「宗漢立國」在當時並未得到多少人的反對,說明了很多人還是認同漢文化的。

③.從政治角度上來說劉淵起兵需要一個合理化的理由,當年漢、匈之間的「兄弟之盟」則無疑是一個契機,漢朝已然滅亡,故而劉淵借著漢匈之盟的約定以哥哥滅亡弟弟來繼承為其起兵進行合理化。

同時也正如第一點所說,借用漢朝名號可以迅速幫助他吸納漢民並藉此招攬人才,而已匈奴人的名號起兵或許會得到匈奴人的擁護,可在當時胡漢矛盾日益尖銳的時代卻得不到漢人的擁護。

所以基於《晉書》之中的一些史料,以上論斷就是筆者認為劉淵以「漢」為國號並追尊劉禪的理由。

拋開各種因素不談,劉淵確實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劉淵的「宗漢立國」也確實為他招攬了人才,同時也由於劉淵對於漢文化的深刻理解故而對百姓多有善待之舉,而這也是劉淵能夠成功得到當時胡漢百姓擁護的一大原因。

當然也由於劉淵的反叛開啟了「五胡十六國」大亂的開始,所以劉淵飽受非議。不過在我看來劉淵的反叛是西晉自己種種「作死」行為而引起的,就算沒有劉淵,難不成也會有王淵、張淵等人,可以說劉淵起兵是歷史的必然事件。

相關焦點

  • 王與馬共天下,在西晉末年就開始了,而這個最初的「王」並非王導
    匈奴劉淵、羯人石勒等起兵支持成都王司馬穎,鮮卑拓跋部、段部、烏桓等起兵支持東海王司馬越。由於司馬穎和司馬越的勢不兩立,匈奴和鮮卑一樣勢不兩立。我們知道,八王之亂最終引起了永嘉之亂,而造成永嘉之亂的「五胡」原本就是西晉統治者內部的「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也就是說,永嘉之亂其實仍是八王之亂的繼續,只不過主角變成了匈奴和鮮卑。
  • 司馬氏的西晉王朝有多窩囊?看看洛陽城被匈奴人攻破的過程與慘狀
    當一個腐朽透頂的王朝,面臨新興勢力的窮追猛打時,場面會有多麼恐怖?看看西晉末年洛陽城被匈奴漢國攻破時的過程,我們就能深刻體會到那種慘烈、絕望與無助。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西漢時嚴禁邊民內遷的規定被打破;從那時開始,一直到魏晉時期,陸續有大量歸附的遊牧民族遷入內地。按照部族區分,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等大的群體。
  • 五胡亂華真相,王朝滅亡前的反壓迫鬥爭
    什麼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發生於西晉末年,一般認為,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國力嚴重被削弱,北方民族趁機入侵,佔據黃河流域亦即中原,建國稱帝,打破了漢人王朝先例,從劉淵李特開始,出現了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即是一場劫難,也是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五胡亂華的結果眾多少數民族消失,匈奴羌氐鮮卑番號再不見於史書,哪裡去了呢?變成了漢人。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三分歸晉:中國古代三國末期,司馬氏家族篡魏滅蜀以後,兵伐東吳,滅了孫皓,自此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主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史稱西晉。西晉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朝(前202年—220年 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 劉備的廟號稱為烈祖,其中有什麼玄機和含義?
    簡單來說,說他有大功。廟號這東西跟諡號是不一樣的,廟號起源於商朝,用於太廟祭祀,諡號起源於周朝,純為蓋棺定論,二者並非一成不變,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商朝君主顯然不止七個,這就要提到廟號的另一個原則——不是誰都有資格有廟號的,要貢獻很大的君主才有,當然,從廟號誕生之日起,這個原則就在不斷地被破壞,到了隋唐以後,廟號已成君主標配。如果只說漢朝的話,西漢廟號就有點崩了,足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洵、高宗劉奭、統宗劉驁和元宗劉衎七位,後來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把高宗、統宗和元宗廢除,就只剩下四個。
  • 漢光武帝劉秀為何要奉漢元帝為父,而不追尊生父為帝?
    是他在西漢滅亡之後一手建立起了東漢王朝,延續了大漢江山。除此之外,劉秀在一些施政方針上也有許多特殊之處。比如在追尊帝王上。 在中國歷史上,作為開國皇帝一般都會追尊自己的三代甚至更早的先祖為帝,比如曹丕建立曹魏政權後,就追尊了三代先祖,分別是曹騰,曹嵩和曹操。
  • 他是司馬懿的孫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讓三國盡歸於晉
    他是司馬懿的孫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讓三國盡歸於晉晉立國後,司馬炎每日花天酒地,荒淫無度,分封司馬氏同姓王30幾個,並且聽從皇后賈南風的建議,立其子司馬衷(弱智兒子)為太子,這些舉動的後果直接導致了日後西晉的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又直接導致了西晉國力空虛,導致了日後的國破家亡。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到了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了大隋,八年後隋軍南下攻滅了陳朝,天下再度一統,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 再看《徙戎論》:若被西晉朝廷採納,也許後來就沒有「五胡亂華」
    公元270年,由於河隴地區連年大旱,政府鎮撫不力,河西鮮卑族在禿髮樹機能的率領下起兵反抗,叛軍勢頭愈演愈烈,不久後攻陷涼州;公元271年初,依附於中原的匈奴右賢王劉猛叛逃並攻打并州,北方的大批胡人同時起兵,甚至與禿髮樹技能聯合抗衡朝廷軍隊,直到第二年,晉王朝才將這股力量鎮壓;公元272
  • 劉裕為漢朝後裔,建立的國家為何稱「宋」
    西晉因八王之亂而陷入動蕩不安,地方王公為了獲取勝利,和少數民族勢力,促成了五胡亂華。此後,匈奴首領劉淵在反晉的浪潮聲中,率軍攻破西晉都城洛陽,建立政權,國號稱「漢」。而東晉後期,政治腐敗,作為漢朝正宗後裔的劉裕建立的政權,為何國號稱「宋」呢?
  • 為什麼群雄不救回晉懷帝卻要另立愍帝?理想的骨感不如現實的豐滿
    由於八王之亂,使得在西晉為官的一名匈奴族人劉淵看到了興起的機會,他自稱漢高祖劉邦的繼承者,自立為「漢」王,並積極滅晉。可令劉淵沒有想到的是,他和西晉的兩次全面交戰,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這出乎他對西晉的判斷之外,於是在心力憔悴之中病死。
  • 早年聞雞起舞,奮鬥十年後死於結拜兄弟之手,西晉劉琨的悲情人生
    雖不是皇室勳貴,但在「公門有公、卿門有卿」,階級固化已成為制度的西晉王朝,劉琨的這種身世,足以保證他接觸到最頂級的教育、人脈資源。西晉是古代文化的一個巔峰期。那時,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孜孜追求,在官僚、文人階層蔚然成風,劉琨20多歲時,加入了當時的一個頂級文人圈子,組織者是集富豪、政客、文人等標籤於一身的石崇。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吳三桂起兵之初即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宣揚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為此,吳三桂在討清檄文中虛構了「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的故事,並聲明自己投清是忍辱負重「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迎居窮壤,養晦待時
  • 隋末戰事:十八路反王都未成功,為何李淵晉陽起兵成大事
    關於隋朝覆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後朝史官描寫前朝的語言,總會有那麼一丁點主觀色彩。所以今天的側重點並非隋亡的原因,而是隋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正所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其中,最讓人羨慕的就是七歲便承襲唐國公,雖然對他來說並非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其父李過世他才能襲爵。
  • 三國殺:界劉禪很可能會走上孫笨的道路,在覺醒路上一往無前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當小胖不是主公的時候強度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之前的放權是先棄置牌再放權而現在是先放權再棄置手牌,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改動吧,再也不會出現像之前那種沒牌也要棄置的情況。劉禪(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孝懷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又稱後主,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 晉宋的立朝淵源相似,為何晉朝只有150餘年,而宋朝卻是晉的兩倍
    只是晉朝與宋朝之間也是有區別的,這兩個王朝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晉朝建國到東晉滅亡,國祚僅有150餘年的時間;而兩宋建國到滅亡,卻跨越了300餘年的漫長歲月。同樣都是奪權而來的皇位,同樣都是定都中原,為何篡政奪權、取代曹魏政權的兩晉如此短命,一直被後人詬病「積貧積弱」的宋朝,為何又能立國300餘年呢?
  • 司馬昭準備殺劉禪,看到門上刻著「中山寨」,為何頓時殺意全無?
    蜀漢滅亡後,投降的後主劉禪曾在洛陽留下名言「此間樂,不思蜀」。他究竟是無恥至極還是明哲保身,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而與之相似的,另一個「中山寨」事件也頗值得玩味。所謂中山寨,也叫阿鬥寨。與「樂不思蜀」明確見於史書不同,中山寨事件只是一些民間傳說,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後人編造,容小編慢慢說來。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西晉王朝也是歷史上比較短命的朝代,於公元266年開始到公元316年結束,西晉的政權是從曹魏手中篡位得來,這點也是人人熟知。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