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外趣話】
重讀《望嶽》,不由得想起我們那些調皮的同學。
因為,在寫下這首《望嶽》前,杜甫其實也是挺頑皮的一孩子。「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這是杜甫晚年時的回憶,這回憶裡對自己的年輕,真的是充滿了羨慕。在這份羨慕裡,我們卻能感覺到杜甫少年時,其實也挺調皮的。
所以,如果你因為調皮被老師批評了,被家長批評了,這都沒啥大不了的。只要,你跟杜甫一樣,能心有壯志,一點頑皮,一點憊懶,你都可以一笑置之。
可是,你得有跟少年杜甫一樣的雄心壯志。
年少的杜甫,早早就有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韌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願。有了這些少年豪情,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頑劣,比如裘馬輕狂,都算不得了什麼。
或許有的同學會說,老師,你別蒙人,我才不想像杜甫一樣過上潦倒不堪的生活。這也算是有了一個不算小的壯志。挺好的,可是,這個說法了,對於少年壯志,卻有一些誤解。
杜甫年幼時,家境不錯,自己的有才華,有遠大的志向。可是,他壯年流離,晚年潦倒,錯的並不是他的抱負志向。永遠不要說一個年輕人有遠大的志向是錯的。杜甫的不幸,有著時代的原因。一是唐朝時的進士科考試並不公平,導致了有才華的年輕人落榜,杜甫只是這種不公平的犧牲品。一是大唐的統治者本身有些問題,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些情況,讓杜甫一落榜青年,如何扭轉?況且,少年杜甫的凌雲鬥志,雖然沒能幫杜甫實現治國安邦的宏願,卻終歸幫杜甫成了一個萬代敬仰的詩聖。
年輕而有遠大志向,是很美好的。少年壯志當凌雲。今天,咱們一起讀《望嶽》,進一步感受年輕的銳氣,感受凌雲壯志的銳氣。
【難點解析】
望嶽:嶽,高大的山。中國古有「五嶽」之說,指的就是五座高大的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還有一個就是這首詩所指的東嶽泰山。
望嶽,表面上意思是眺望泰山,但這麼理解,其實與詩的內容是不相吻合的。從全詩的內容來看,望嶽,應該是「望於嶽」,就是在東嶽泰山上眺望,才是準確的。
造化鍾神秀:這是對泰山風光的間接描寫。詩人不對眼前的景物作具體的描繪,只是從自己的一個印象說起。在泰山上眺望,詩人有這麼一種強烈的印象:大自然真是太鍾愛這兒了把許多的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兒。至於說具體怎麼個神奇秀麗,詩人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有人說,讀到這兒總會想起一個詞:鍾靈毓秀。
陰陽割錯曉:陰陽,這兒不是道家哲學裡的陰陽這組相對的概念,指的是山北為陰,山南為陽的自然現象。是這樣的一種自然現象,讓山南明亮,山北昏暗。那麼,寫這種差異很大的現象,其實就是要寫泰山的高聳。只有山高,才可能有這樣的現象。所以,這兒其實用的是誇張的手法,極寫山的巍峨。
【整體賞析】
泰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詩人站在泰山上,向北望向齊地,青山綿延,一眼望不到邊;向南望向魯地,一樣的青山綿延,無窮無盡。
此處青山多秀麗,欲語還休不是因為說不上來,而是因為總覺得說也說不完,道不盡。於是,詩人就有了錯覺,總覺得大自然特別鍾愛這兒,把神奇秀麗的風光都匯聚在泰山之上啊!
最妙的或許就在於:那巍峨的大山,像是割開了光線,山南明亮,山北昏暗。
最妙的或許就在於:心曠神怡之際,雲層就在你的胸口繚繞。
看,那飛鳥在山間盤旋,在雲間翻飛。就在你不知不覺的凝視裡,眼角卻因為長時間的凝視而傳來似乎裂開的感覺。
在這兒,看到的泰都如此神奇秀麗,那麼,頂峰,一定更美吧?
一定要登上那最高的山峰,想來,那時一看,眾山定然都顯得渺小吧。
到這兒,才算是把開頭的當頭一問回答完了。可是回答清楚了嗎?並沒有,詩人的自問自答裡,有正面的描繪,但更多的是用側面的描寫。這些側面描寫,把自己望嶽時的情形作了非常詳細的描述,扣題很緊。但是對開頭的那一個問題,卻是迂迴作答。
雖說沒有詳盡地回答開頭的第一問,可是在這些側面的描繪裡,添加進我們可貴的想像,卻不難覺察到泰山的雄奇秀麗的風光已經就在紙上。這卻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了。
《望嶽》裡,最可貴的當屬尾聯所表現出來的少年銳氣。不滿足於眼前,有更遠大的志向。有志向外,還更有勇氣,能不畏攀登的艱辛,能有雄視天下的豪情!這都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年輕,真好!
壯志,真好!
人生的詭譎風雲,在年輕的銳氣面前根本就來不及張開它的獠牙,何必畏縮?
前途的豐滿理想,就算不能完全實現,但奮鬥的路上一定會有其它不菲的回饋,何必計較太多?
年輕,只管鬥志凌雲,只管攀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