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淵明的詩,回家的感覺真好

2020-12-05 讀書工

古人寫回家的詩比較多,我們今天只說陶淵明。因為陶淵明回家比較獨特,他為此決心很大,付出的也很多,而且回家以後還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陶淵明二十九歲就出仕了,擔任江州祭酒,掌管一方的教化。到四十一歲時調到彭澤縣做縣令,但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辭職回了家。

他說不能夠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於是回到老家種他的一畝三分地。為此他還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表達自己的志向,而且一邊種地一邊寫詩。

辭去官職在歷史上多少人都只是說說而已,實際做起來很難。這功名沒有了,為官的俸祿也沒有了,一家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依靠,但是陶淵明就做到了。

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散文等有一百三十來篇,多是寫的隱逸情懷和田園生活。因此他也被後人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和山水田園詩歌的創始人。

在陶淵明的這些作品中,有一組詩歌叫做《歸園田居》,它一共有五首,都是記錄他辭職後的所見所聞所感的,我們下面就來欣賞他的第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是生活在晉朝,那個時候像唐朝那樣的格律詩還沒有形成,所以都是寫的古詩。這首詩一共有二十句,是他辭官後的第二年即公元406年所作。

詩的開頭四句就說自己落入到世俗功名利祿的羅網裡,還做了一個小官吏,一陷進去就是三十年。這三十年應該是包含讀書在內,因為此時陶淵明才四十二歲。

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認為這三十年可能是十三的筆誤,因為陶淵明入仕正好是十三年。他393年任職江州祭酒,405年辭去彭澤縣令歸田。

陶淵明從小就性格開朗,不喜歡那種拘謹而勾心鬥角的世俗生活,樂於在自然世界裡暢遊,所以詩中把自己先前十幾年的仕途說成是誤入羅網,不得自由。

那些關在籠子裡的鳥雀都懷念以前的樹林,養在池塘裡的魚兒也還想回到從前的深潭。言外之意就是,我陶淵明又何嘗不是日夜想念回到自己的故鄉呢。

因為他真誠而又清高的性格與世俗格格不入,所以他還是更願意回到老家的原野裡去開荒種地。詩中的「守拙」是自謙的說法,也是從側面反映官場的圓滑機巧。

接著寫自己老家簡樸的生活。有茅草屋八九間,茅屋周圍還有十幾畝田地可供耕種。雖然比不了官府裡的豪華富麗,但春天有桃樹李樹開花,風景優美。

夏季有榆樹柳樹濃蔭遮蔽,也是一派農家田園風光。抬起頭來往遠處看,還依稀可以看到零星散布的村落,以及它們屋頂上徐徐升起的炊煙。

村莊人家更是樸素,石板巷道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狗叫,雞有時候也撲騰著翅膀調皮地飛到樹杈裡去。庭院裡也是顯得十分熱鬧親切,悠閒舒適,絕對沒有官場的那些機心和煩惱。

所以詩人陶淵明最後感嘆說,我就像一隻鳥,從現在開始終於擺脫了束縛,從籠子裡飛了出來,回到了大自然裡,回到了我的故鄉,重新得到了自由。

回家的感覺真好。家裡不看上司的臉色,沒有同行的競爭,我就是我,不需要偽裝和設防。有的是榆柳成蔭,桃李無言;有的是嫋嫋炊煙,雞鳴狗吠;有的是簡樸親切,一片田園風光。

詩人辭官後如釋重負,熱情洋溢地寫了這首詩。表達了對過去官場世俗生活的厭惡,對鄉土田園和自由生活的嚮往。從此他一心與農民為伴,自食其力,直到終老,再也沒有返回官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
  • 飲酒詩:從陶淵明、蘇軾到元好問
    事實上,元好問不僅關注陶淵明的飲酒詩,而且注意到蘇軾對陶詩包括其飲酒詩的次韻,並指出蘇軾的和詩與陶淵明原作之間的差異。這樣,在飲酒詩的寫作上,元好問勢必要面對如何學習和擺脫陶與蘇的問題。飲酒詩有別於特定場合下寫作的應景詩,一般用於日常生活中哲學感悟的表達,相對而言,是比較私人化的話語。當然,飲酒詩在完成以後也是可以與朋友分享的。
  • 陶淵明的幽默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在詩文中多次展現了其作為父親的形象與感受。其中有一首寫於中年以後(有學者認為是晚年)的《責子》詩讀之頗讓人感覺詼諧幽默,詩曰:「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但是陶淵明深入到生活中去,仔細觀察四個季節不同的變化,從中感悟生命,所以這首詩也是充滿了哲理,每一句都另有深意,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我們一讀,只要讀懂了自然會有所收穫。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 寶寶起名 出自陶淵明詩中那些驚豔眾生的名字 淡泊寧靜 怡然自樂
    有多少人嚮往這種淡泊寧靜,怡然自樂的生活,既然過不了這種生活,那就取個淡泊寧靜的名字吧,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推薦,淡泊寧靜、怡然自樂、希望大家喜歡。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 淡泊寧靜寶寶起名 出自陶淵明詩中的寶寶名字 淡泊寧靜【怡然】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誰更優秀——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你可以把詩寫成音樂,寫成圖畫,寫成精美的珠璣,但你不可能把詩裡的樹木,詩裡的飛鳥,詩裡的桑麻,都寫成「有溫度」的自己。陶淵明的「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歸園田居》其二),都是今天仍然活著的具有人性的象徵。
  • 陶淵明流傳很廣的一首詩,《山海經》讀後感,前20字你肯定讀過
    可惜,真正認真讀《山海經》,還是上大學在圖書館裡找到的一本,豎排,有配圖,但是自己讀了幾章就讀不下去了,和自己想像中的神話故事基本不一樣。但是後來又知道了,《山海經》中還真的收藏有許多神話故事的殘片,是非常寶貴的研究資料,所以最近又想讀《山海經》,不知道大家對此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方法?
  • 讀詩|陶淵明: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潛,便是魏晉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公元405年,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歸隱,從此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公元418年,劉裕殺了晉安帝,立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20年,劉裕篡晉稱宋,廢恭帝,並於次年殺了他。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陶淵明喜歡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又喜歡寫詩,寫得多了便成了一組詩,這組詩的名字就叫《飲酒》,總共二十首。這二十首已經成為十分有名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哪首呢?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
  • 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死生亦大矣,無可奈何!
    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銜觴賦詩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應該還有印象吧,那種恬靜悠閒、逍遙自得的田園生活,與那種香甜醇厚、孤芳自賞的美酒人生,相互勾連,和諧融洽,讓你欲罷不能。直至現在,還在影響我們,真乃千古傳頌的大神級文豪,可是此人也是當仁不讓、名副其實的好酒之徒。究竟是好酒更著名,還是詩的影響大,我也分不清楚。
  • 為你讀詩:《望嶽》,年輕真好:語出驚人,志凌青雲
    今天,咱們一起讀《望嶽》,進一步感受年輕的銳氣,感受凌雲壯志的銳氣。【難點解析】望嶽:嶽,高大的山。中國古有「五嶽」之說,指的就是五座高大的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還有一個就是這首詩所指的東嶽泰山。
  • 陶淵明的這首詩,教人及時行樂,卻被當作勵志的好詩
    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如果沒有唐朝那個詩歌巔峰時代,沒有那些層出不窮的唐代詩人,他的歷史地位將無比重要。即便如此,陶淵明還是贏得了後世的尊重,尤其是他的淡泊和風骨,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神也推崇膜拜。
  • 「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寫這首詩的初唐詩人原是陶淵明忠粉
    性簡傲,嗜酒,能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詩風疏野淡樸、清新自然,在初唐宮體詩泛濫的整體氛圍中脫穎而出,成為初唐的清流詩人。一、思想:自由與歡樂王績對陶淵明的追隨,首先表現在思想認知上。陶淵明的田園詩,正是"一語天然",卻又"豪華落盡見真淳"。所謂"真淳",必是脫去繁縟之後的真境界,在天然淡樸的語言背後蘊藏著至理。
  • 陶淵明和辛棄疾各寫一首戒酒詩,一首令人捧腹,一首詼諧奇趣
    男人都好酒,古代的詩人們一樣不能免俗,酒與詩好像一對孿生兄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酒的妙處多多呀。要論酒癮最大的,東晉的陶淵明必定首屈一指。在陶淵明的眼中,酒是比吃飯更要緊的事情,當時釀酒的原料是秫谷,他就把自己的田地都種上秫谷,絲毫不考慮老婆孩子的吃飯問題,後來在老婆的強烈抗議下,才不得不種上四分之一的田地的糧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原來人家寫詩,是酒後的小甜品,鬧著玩的。」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每天一壺小酒,醉醺醺,飄悠悠,塵世的煩惱就都離他而去了。
  • 「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一詩一會
    在世人眼中,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隱者之一。人們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更欽佩他淡泊名利、欲隱則隱的曠達。他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成為了如今人們描繪人間仙境的原型,也寄託著現代人對平靜無憂的生活的嚮往。陶淵明之所以選擇歸隱田園,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本性。
  • 陶淵明的一首詩,體悟細緻,蘇軾盛讚其用語精妙
    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詩,體悟細緻,蘇軾盛讚其用語精妙。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晉代:陶淵明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當時詩人覺得國事無望,從而也堅定了躬耕自資的決心,並付諸實際行動,這首詩便是陶淵明親自參加春耕之後的作品。陶淵明不怕貧窮,反而安貧樂道,他喜歡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從此苦中作樂,過著恬淡閒適的生活。這首詩的大意是:先師孔子留下遺訓,君子憂道而不憂貧。仰慕高士卻難企及,於是轉而立志、準備長期耕耘。越是農忙,心裡越是歡喜,還笑逐顏開地勸勉別人參加農耕。
  • 詩詞|陶淵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雜詩 》 陶淵明這首詩是陶淵明辭官回鄉後,在農村寫下的一首詩,當時他已五十歲,在經歷了人生的重重困難與挫折後,仍然對生活抱有希望,在農村過著淳樸的生活。讀來平平淡淡,樸實無華,很舒服的感覺。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中的「先師」指誰?「道」是什麼意思?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答 1.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它駐足停留、寫下詩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與廬山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其亙古永恆的美。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詩後兩句用雄奇的想像與極致的誇張,將瀑布的氣勢、廬山的高拔寫得令人如同親臨一般,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三千尺」「落九天」,詩語浪漫,想像飛揚,也只有詩仙的筆墨,才有流淌出如此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