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陶淵明: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2020-12-12 川上六公子

《擬古九首(其三)》晉·陶潛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今日驚蟄。「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古人認為,春雷響動,將沉眠在土裡的蟲子都震醒了,所以叫這個節氣為驚蟄。

這個節氣最早叫做「啟蟄」,後來到漢朝的時候避諱漢景帝劉啟,改為驚蟄。唐時曾短暫恢復,後來沿用「驚蟄」至今。

陶潛,便是魏晉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公元405年,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歸隱,從此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

公元418年,劉裕殺了晉安帝,立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20年,劉裕篡晉稱宋,廢恭帝,並於次年殺了他。

已歸隱十多年的陶淵明,寫下了《擬古》九首,寄託對晉朝的懷念,以及對篡晉劉裕的憤慨。正如明代黃文煥在《陶詩析義》所言:「此九章專感革運。」

本詩大概寫於驚蟄前後的仲春二月,恰好逢上了一場及時雨。第一聲響亮的春雷從東方而來,震耳欲聾。

眾多冬眠的蟄蟲,皆被春雷暗中驚醒。春雨潤澤草木,枝葉縱橫舒展,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

一雙剛剛到來的燕子,翩翩飛進詩人的屋子。梁上的老巢依然還在,這雙燕子相偕飛入了舊巢。

好一對「翩翩」與「雙雙」的春燕,活潑靈動的形態宛在眼前。

顯然,這雙燕子是老朋友了。春燕回歸舊巢,本是件尋常事,卻深深觸動了詩人。

他不禁問燕子:「自從去年分別以來,我家門庭雖日漸荒蕪,可我的心仍然是堅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如何?

「我心固匪石」之句,典出《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直抒胸臆,又託喻了詩人自己堅貞不屈的氣節。

我想,倘若燕子有靈,定作如是回答:縱然君家門庭荒蕪,可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不然,今日又怎會飛回君家舊巢呢?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冷門美句: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後人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裡,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陶淵明在歷代人們的眼中都是清新淡雅的,唯美而讓人覺得舒服。今天小編總結了陶淵明冷門但是很唯美的詩句,帶大家走進古詩,走進美麗的古典文學世界。1. 有酒有酒,閒飲東窗。這句詩用詞淺顯易懂,語調淡雅自然,給人一種熟絡和溫馨之感。2.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 我心匪石,不可轉
    聽見有人說:"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初聞覺得虛偽,再聽又覺可笑,像《晝顏》裡所有人的臉,不忍見,不願聽。我想,我有很多想要做的事。譬如旅行,譬如看自己最想看的書,讀最可愛的詩,聽最悅耳的歌,見最美的風景。
  • 詩說|驚蟄日,一夕輕雷落萬絲
    10 Hz Alpha Thunderstorm60:00來自文化宜昌窗外的雨聲有著一種鋪天蓋地的響亮,這樣的響亮讓我心生安靜我把身子探出窗外,長時間感受著初春最深的夜涼,並且十分願意暗夜之雨將我打溼。無數個午夜時分,或者是紛繁雜亂荒蕪的夢境中,我都能聽到隱隱的雷聲滾動,這樣的聲音裡充滿著無數的未知。你說吧,像不像人生?人生中有多少場大雨滂沱,也就會有無數次的人世慌張 。
  •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一直以為是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其實不是!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第一眼,注意力便被這句話吸引了。我的心並非石頭,不能隨便移動;我的心並非草蓆,不能隨便翻卷。第一感覺就像一位女子的內心獨白,向愛人訴說著她的忠貞。結合詩歌的題目,一副綿長的畫卷在眼前漸漸展開,一對青年男女乘著柏木船順流而下,執子之手,山盟海誓,以內心的堅定給愛情一個永久的保質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 我心匪石不可轉我心匪席不可卷是什麼歌 《春庭雪》試聽入口
    最近大家可能又被抖音裡面的一首歌「我心匪石不可轉我心匪席不可卷」洗腦了,很多視頻的背景音樂都使用了這首歌,那麼這句歌詞出自哪首歌呢?很多小夥伴都對此充滿了好奇,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這首歌曲分享,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我心匪石不可轉,我心匪席不可卷
    近來一首很火的網絡歌曲其中有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轉,我心匪席不可卷」,聽上去雲裡霧裡不知其意。原來是出自先秦《國風·邶風·柏舟》,原文是:「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大意便是我的心並非卵石可以隨意滾轉,我的心並非草蓆可以隨意滾卷。
  • 讀陶淵明的詩,回家的感覺真好
    古人寫回家的詩比較多,我們今天只說陶淵明。因為陶淵明回家比較獨特,他為此決心很大,付出的也很多,而且回家以後還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陶淵明二十九歲就出仕了,擔任江州祭酒,掌管一方的教化。到四十一歲時調到彭澤縣做縣令,但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辭職回了家。
  • 詩經《柏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不過,邶、鄘,衛之地的詩我們還是可以參照來讀,共三十九篇,《邶風》十九篇、《鄘風》十篇,《衛風》十篇。今天我們來學習國風的第二十六篇,《邶風》的第一篇《柏舟》。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鑑,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dài)棣,不可選(jiǎn)也。憂心悄悄,慍(yùn)於群小。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詩的全文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詩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的詩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但是光有哲理卻不一定就能成為好詩,因為詩畢竟是詩,光講道理就會顯得很呆板,失去了韻味。好的詩不僅能讓你感悟到深刻的道理,還能讓你享受到詩意的美感。陶淵明的這首詩便是如此,他用自己最切身的體驗來觸動你,而不是枯燥地說教。
  • 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看完才知是個愁
    前幾天聽到一首歌《春庭雪》,其中有句歌詞: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當時覺得這句歌詞很優美,卻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幾天在看詩經,突然就發現了這兩句歌詞原來是出自於詩經邶風中的柏舟。那麼這首柏舟寫的是什麼內容呢?作者通過這兩句比喻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陶淵明的幽默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在詩文中多次展現了其作為父親的形象與感受。其中有一首寫於中年以後(有學者認為是晚年)的《責子》詩讀之頗讓人感覺詼諧幽默,詩曰:「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飲酒詩:從陶淵明、蘇軾到元好問
    本文摘自該書《飲酒詩》一節,由澎湃新聞經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發布。元好問的集陶詩《雜著五首》表明,元好問不僅與大多數宋以後的詩人一樣熟悉陶詩,而且對陶詩中的飲酒詩特別感興趣。因此,當元好問自己寫作飲酒詩時,不可能不心存陶淵明的飲酒詩,從而受到某種形式和程度的影響。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誰更優秀——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迎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孔子想和他說話,他都趨而避之。而「五柳」則是另一個人,就是我們說的陶淵明。陶淵明寫了《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遂成為陶淵明的代稱。這首詩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淵明比自己;明白無誤地說自己像陶淵明一樣,是一個隱居者;並且,在思想、行為和在詩歌的意境上,都有學習和向陶淵明靠近的意思。
  • 石介的詩有哪些?石介的詩詞全集12首
    聞子規 - 宋代·石介 月上半峰峰樹碧, 子規啼苦月無色。 壯士耳邊都不聞, 兒女眼中淚自滴。 古人出處非關身, 處兮事親出事君。 服勤至死不敢倦, 避勞擇逸豈所聞。 我看蜀道誠為難, 嗟爾子規何云云。 王尊九折竟叱馭, 班超萬裡圖立勳。 乘危蹈險書臣節, 二人至今揚清芬。
  • 陶淵明流傳很廣的一首詩,《山海經》讀後感,前20字你肯定讀過
    我最早知道山海經,應該是課本中魯迅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當時以為山海經是什麼故事書,專門寫些奇珍異獸,妖魔鬼怪,山神地鬼的故事,所以立刻對山海經燃起了很大的熱情和期待,每次去書店的時候也要特意地看一眼,有沒有魯迅讀的那種插畫版的山海經。
  • 銜觴賦詩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應該還有印象吧,那種恬靜悠閒、逍遙自得的田園生活,與那種香甜醇厚、孤芳自賞的美酒人生,相互勾連,和諧融洽,讓你欲罷不能。直至現在,還在影響我們,真乃千古傳頌的大神級文豪,可是此人也是當仁不讓、名副其實的好酒之徒。究竟是好酒更著名,還是詩的影響大,我也分不清楚。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
  •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這句話背後還有這樣的一層故事,作者內心很強
    他長嘆了一聲說:「夫人呀,我不是沒酒喝,也不是沒地方去遊玩。可是心裡憋得難受,喝酒遊玩全沒興趣了。」正在這時,僕人端來一盆水讓他洗臉。他低頭從水中照出自己的面容,幾天沒有刮鬍子,顯得蒼老不少,與一年前那英俊瀟灑的形象比起來簡直判若兩人。他指著盆中的水對妻子說:「你看鏡子這東西,美的、醜的全能容納,再現出來。
  • 陶淵明【自祭文】
    匪:同「非」。前譽:生前的美譽。 孰:誰。後歌:死後的歌頌。 如之何:如何,怎樣。之:語助詞,無意義。曠達中含幾多悲涼,飄逸中帶幾多沉重,這就是詩人陶淵明辭世前夕,所編織的最後夢境的真實色彩。 [6] 名家點評 元陳秀明《東坡文談錄》:東坡曰:讀淵明《自祭文》,出妙語於纊息之餘,豈涉死生之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