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死生亦大矣,無可奈何!

2020-12-10 老愚公的文學世界

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魏晉 ·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從詩名可以看出,這是三首組詩中的一首。其餘兩首雖然描寫的內容略有不同,但是中心思想差不多,所以就單單拿來藝術水平最高的第三首來欣賞。據說這三首輓歌辭是陶淵明在臨終前幾個月時寫給自己的,給自己寫輓詩,這樣的騷操作除了陶淵明怕是不多見了。

死生事大,一個人的生命註定是有時限的。從古至今,無數具有生命覺醒意識的人留下了數不盡的慨嘆生命的作品。不管是大文人還是小老百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發聲。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詩句,發人深思。陶淵明這一首則更是直截了當,他竟然開始給自己寫輓詩。

陶淵明這一首詩歌開篇就營造出了一個寒冷悽清蕭瑟凋零的氛圍,後續的描寫想像中的人們給自己送葬時的場景自己自己對於死亡的無可奈何。不管是聖賢君子還是齷齪小人,這個結局都是一樣的,一旦歸去萬事成空。陶淵明也不知是出於無奈還是釋然,以一句不過是軀體與山稜同在來作結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讀一讀另外的兩首,不少人說陶淵明這三首詩展現出了他對於生命對於死亡的達觀與灑脫,但是就我個人的淺陋之見,他並沒有做到那個境界。不光陶淵明,甚至我一直認為,不可能有人能真的看破生命灑脫歸去。所謂的得道高僧也罷,哲學家智者也罷,那些所謂達觀之語,都是在束手無策在劫難逃無可奈何之下拿來自我安慰的鬼話。

習慣了那個淡泊隱逸陶淵明形象的朋友,讀到這首詩,是不是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本次文章就寫至此處。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採菊東籬,可他卻寫出假設自己死後的擬輓歌辭,表達生死觀
    陶淵明處於晉宋易代之際,他的《歸園田居》《飲酒》等組詩,以及《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這些作品給我們形成了對他的一個「刻板印象」 ——他是隱逸之宗,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去來兮,離開塵世樊籠,回歸田園。
  • 《擬輓歌辭》,讓死如秋葉之靜美
    有一些洞透世事的人,他們自己為自己寫下輓歌或者是墓志銘,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淵明的三首《擬輓歌辭》,就是巧妙地用死者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第一首,寫剛死的時候,什麼兒女、得失都不再重要,唯一後悔的是,美酒還沒有喝夠,「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詩歌中的田園詩派。其傳世作品共有詩120餘首,文10餘篇,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後世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無不對陶淵明推崇備至。
  •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從輓歌詩看古人關於生死的深刻思考
    送葬得有歌者,蓋挽引之人為歌聲以助哀,今之輓歌是也。舊說輓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此輓歌之有久矣。」又據《史記》卷五十七記載,周勃少時「常為人吹簫給喪事」,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曰:「《左傳》『歌虞殯』,猶今輓歌也,歌者或有簫管。」據此,輓歌的風氣在漢代大抵正式形成。
  • 陶淵明的一首挽悼詞,滿含悲痛,亦藏著對生命的大悟
    以前讀過陶淵明的《擬輓歌辭》組詩,都是當作任務的去研讀和背誦,如今這個時節之下,心頭竟不自覺地時時反射出第一首中的一句——「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催」,繼而引著我又細細回憶了全詩文,試圖從中找到一絲心靈的安慰。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 回顧《陶淵明寫〈輓歌〉》和《廣陵散》陳翔鶴的兩首生命絕唱
    一九六一年末,《人民文學》發表了陳翔鶴的《陶淵明寫〈輓歌〉》,使沉寂蕭條的歷史小說創作熱鬧起來,僅一年多時間便有近四十篇歷史小說冒出文壇。因此陳翔鶴寫的《陶淵明寫〈輓歌〉》被視為當時歷史小說的「先驅」。歷史小說歷來被稱為「象徵性」的敘述,是「借古人的酒杯,澆作家自己胸中的塊壘」。
  • 《劍來733》姜尚真之輓歌
    「餘家貧」是《歸去來兮辭》序的開篇三字,作者陶淵明家中一直很窮,是真窮的那種,小孩子一大堆,家中卻沒過夜糧,沒辦法,只能出來做官,起碼能養家餬口。陶淵明實在不適應官場文化,於是又辭官歸鄉,繼續他「草盛豆苗稀」的生活。荀淵喜歡「餘家貧」,並不是嚮往「窮」日子,而是他羨慕陶淵明,最終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 陶淵明寫個輓歌,卻流露出他一家子的喜樂
    這三條對於高超的文人陶淵明來說,自己的兒子正好走向自己的反面。陶淵明寫詩,是要歸於自然,而自己小兒子,難道不正是這樣質樸自然的一個人嗎?所以能不喜歡嗎?阿通的媳婦是龐迭之的女兒,龐迭之是做官的,有田有地有錢,陶淵明怕這樣人家的女兒,自己的小兒子駕馭不了。但是這個女兒是陶淵明的好友龐通之的侄女,龐通之極力作保,其中有一個理由,這個女兒能背誦下陶淵明的很多詩,非常喜愛他的詩歌。粉絲嫁到。阿通媳婦有一天將陶淵明的詩稿原件給了她親爹龐迭之。
  • 兩首極富諧趣之作,李商隱與陶淵明的對照,令人感受頗深
    下面介紹兩首極富諧趣之作,李商隱與陶淵明的對照,令人感受頗深。龍池唐代:李商隱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譏嘲壽王的楊妃被他父親明皇奪去,壽王在御宴中心情鬱悶,根本沒有興致喝酒,宴後他的兄弟薛王早已醉醺醺的,他卻一個人仍是醒著,最後滿腹心事地走回去。李商隱的詩風一向比較沉鬱,這一次卻調皮了一把,不僅委婉俏皮,而且極盡滑稽之能事。
  • 陶淵明【自祭文】
    南宋真德秀在《跋黃瀛擬陶詩》中論及陶淵明時說:「雖其遺榮辱、一得喪,真有曠達之風,細玩其詞,時亦悲涼感慨,非無意世事者。」曠達中含幾多悲涼,飄逸中帶幾多沉重,這就是詩人陶淵明辭世前夕,所編織的最後夢境的真實色彩。 [6] 名家點評 元陳秀明《東坡文談錄》:東坡曰:讀淵明《自祭文》,出妙語於纊息之餘,豈涉死生之流哉!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樂天知命、順乎自然的心意,他真想歸隱嗎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59]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60]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61] 。第二段詳細敘寫歸田後悠然自得的樂趣。已矣乎 [62] !寓形宇內復幾時 [63] ,曷不委心任去留 [64]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65]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66] 。
  • 銜觴賦詩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應該還有印象吧,那種恬靜悠閒、逍遙自得的田園生活,與那種香甜醇厚、孤芳自賞的美酒人生,相互勾連,和諧融洽,讓你欲罷不能。直至現在,還在影響我們,真乃千古傳頌的大神級文豪,可是此人也是當仁不讓、名副其實的好酒之徒。究竟是好酒更著名,還是詩的影響大,我也分不清楚。
  • 陶淵明採菊成為千古絕唱,你可知他為何採菊
    這說明陶淵明種菊、採菊的本意是為養生。其次,「泛此忘憂物」一句中的「泛」字,古人一般用來指泡酒或泡茶,說明陶淵明是經常用菊花泡酒或泡茶喝的,也不單單是在重陽日這一天飲菊花酒,就像今天,端午節吃粽子,平常也吃。「遠我遺世情」與「採菊東籬下」一句意味相同,表達詩人隱居田園的閒適心境。其五,「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高清治印原石欣賞,值得收藏
    一代文人大隱、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畢竟那可是上中學課本的必背文章啊。其中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為了現代無數人所嚮往的美好生活願景。回歸正題,本次書畫課代表要分享給大家的正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集錦。
  • 陶淵明的幽默
    後人對此詩的意旨多有解釋,宋人黃庭堅則從詩中看到了陶淵明「豈弟慈祥,戲謔可觀」(《書陶淵明責子詩後》)的個性。  陶潛作於大限將至的《輓歌》詩也被胡適稱為「詼諧的詩」(《白話文學史》),另有被朱自清稱為俳諧體的《止酒》詩,因詩中每一句都有止字被後人稱為文字遊戲之作,認為乃「陶公戲筆」「昌黎《落齒詩》似效此」(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