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魏晉 ·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從詩名可以看出,這是三首組詩中的一首。其餘兩首雖然描寫的內容略有不同,但是中心思想差不多,所以就單單拿來藝術水平最高的第三首來欣賞。據說這三首輓歌辭是陶淵明在臨終前幾個月時寫給自己的,給自己寫輓詩,這樣的騷操作除了陶淵明怕是不多見了。
死生事大,一個人的生命註定是有時限的。從古至今,無數具有生命覺醒意識的人留下了數不盡的慨嘆生命的作品。不管是大文人還是小老百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發聲。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詩句,發人深思。陶淵明這一首則更是直截了當,他竟然開始給自己寫輓詩。
陶淵明這一首詩歌開篇就營造出了一個寒冷悽清蕭瑟凋零的氛圍,後續的描寫想像中的人們給自己送葬時的場景自己自己對於死亡的無可奈何。不管是聖賢君子還是齷齪小人,這個結局都是一樣的,一旦歸去萬事成空。陶淵明也不知是出於無奈還是釋然,以一句不過是軀體與山稜同在來作結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讀一讀另外的兩首,不少人說陶淵明這三首詩展現出了他對於生命對於死亡的達觀與灑脫,但是就我個人的淺陋之見,他並沒有做到那個境界。不光陶淵明,甚至我一直認為,不可能有人能真的看破生命灑脫歸去。所謂的得道高僧也罷,哲學家智者也罷,那些所謂達觀之語,都是在束手無策在劫難逃無可奈何之下拿來自我安慰的鬼話。
習慣了那個淡泊隱逸陶淵明形象的朋友,讀到這首詩,是不是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本次文章就寫至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