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高清治印原石欣賞,值得收藏

2020-12-16 書畫課代表

一代文人大隱、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畢竟那可是上中學課本的必背文章啊。其中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為了現代無數人所嚮往的美好生活願景。人世間總有那麼多紛紛擾擾,無論古人還是當下,能夠不為「心之所形役」的時光總是顯得彌足珍貴。所以,許巍歌聲中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成了一句經典。

回歸正題,本次書畫課代表要分享給大家的正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集錦。各種篆刻風格,應有盡有,從元朱、滿白,到古璽、漢印、鳥蟲篆,數為當代著名篆刻大師、新星,全風格的篆刻治印作品,讓你一飽眼福、身心自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治印欣賞

高帥篆刻丨悟已往之不諫丨▼

悟已往之不諫

徐文康篆刻丨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丨▼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楊少鋒篆刻丨 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丨▼

魯大東篆刻丨有酒盈樽丨▼

有酒盈樽

楊逸篆刻丨引壺觴以自酌丨▼

引壺觴以自酌

王義驊篆刻丨倚南窗以寄傲丨▼

倚南窗以寄傲

魯大東篆刻丨審容膝之易安丨▼

審容膝之易安

楊少鋒篆刻丨鳥倦飛而知還丨▼

鳥倦飛而知還

徐文康篆刻丨息交以絕遊丨▼

息交以絕遊

黃文斌篆刻丨泉涓涓而始流丨▼

泉涓涓而始流

黃文斌篆刻丨悅親戚之情話丨▼

悅親戚之情話

蔡泓傑篆刻丨樂琴書以消憂丨▼

樂琴書以消憂

費胤斌篆刻丨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丨▼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費胤斌篆刻邊款

另外,我們前期也詳細介紹了一些篆刻新星的作品,可點此下方連結欣賞當代90後篆刻新星徐文康:元朱文精工細巧、滿白文爽健雅逸!好印

歸去來兮辭,歷來被文人們評價為田園詩的典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理學大家朱熹說「其詞意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如此千古絕唱,又配上如此清雅通靈的丹東晶,篆刻家們自然特別用心。希望對各位篆刻治印愛好者有所幫助!

文丨書畫課代表 ,更多高清金石書畫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各位熱愛書法繪畫、篆刻治印的朋友關注我們!您的每一次「點讚、評論、收藏、轉發分享」都是對我們的支持,更是我們繼續創作的重要動力!我們將繼續創作、分享更多優質內容,不負「集金石書畫之精粹」的初心。

申明:本文由「書畫課代表」原創首發,圖文消息謝絕未經授權的複製、抄襲或抓取行為。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樂天知命、順乎自然的心意,他真想歸隱嗎
    歸去來兮辭(並序) [1]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 。幼稚盈室 [3] ,缾無儲粟 [4] ,生生所資 [5] ,未見其術 [6]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 [7] ,脫然有懷 [8] ,求之靡途 [9]。
  •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不同國籍下的同一種生活態度和妥協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創作的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寫於陶淵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這篇文章除了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更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所寫的一本散文合集。
  •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是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是陶淵明辭官之初所作,主要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小賦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情操。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歸去來兮辭(並序)
    歸去來兮辭(序)餘家貧,耕植(耕:耕田。植:植桑。)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我家裡貧困,光靠種田吃不飽飯。孩子們多,米缸裡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心想事成,想辭便辭了,遂了心願,有感而發,寫了這一篇文章,標題就叫《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日暮天寒, 歸去來兮.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加入古詩詞圈子:為方便大家交流詩詞,我創建了一個古詩詞圈子,歡迎大家加入。(點擊連結查看)注釋: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於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該是後來追加的。蔣山:即鐘山。
  • 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死生亦大矣,無可奈何!
    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蘇軾那麼崇拜陶淵明,為何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
    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這是蘇軾贈送給好友趙晦之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趙晦之,名趙昶,字晦之,曾經擔任楚州團練判官,當時的趙晦之被了東武(今天的山東諸城)令,返回漣水去,蘇軾寫了這首詞贈送給好友。在蘇軾的這首詞中,他表達出惡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對被官的趙晦之的慰藉,這裡蘇軾用了楚國令尹子文的典故。
  • 吳讓之丨16幅高清篆書真跡欣賞:靈動典雅,疏朗飄逸,不輸鄧石如
    這其中不少人,書畫印無一不精,對為後世的篆隸書法、篆刻治印,影響深遠吳讓之篆書《崔子玉座右銘》欣賞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有介紹過鄧石如的篆書作品,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就是吳讓之的篆書《崔子玉座右銘》,一起來欣賞:吳讓之,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原名廷颺,字熙載,號讓翁、晚學居士,江蘇儀徵人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寬慄而柔立 ——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寬慄而柔立 ——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2020-08-31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70歲的文徵明用行書寫的《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片段。通過一些細節我們可以大致推斷,文徵明的這種用筆是非常爽利的,一氣呵成。下筆之際,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和思考。拋去個人風格不談,如果沒有相當的精熟作為支撐,是很難寫出這種味道的。文徵明是如何做到的?
  • 讀陶淵明的詩,回家的感覺真好
    古人寫回家的詩比較多,我們今天只說陶淵明。因為陶淵明回家比較獨特,他為此決心很大,付出的也很多,而且回家以後還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陶淵明二十九歲就出仕了,擔任江州祭酒,掌管一方的教化。到四十一歲時調到彭澤縣做縣令,但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辭職回了家。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 陶淵明採菊東籬,可他卻寫出假設自己死後的擬輓歌辭,表達生死觀
    陶淵明處於晉宋易代之際,他的《歸園田居》《飲酒》等組詩,以及《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這些作品給我們形成了對他的一個「刻板印象」 ——他是隱逸之宗,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去來兮,離開塵世樊籠,回歸田園。
  • 陶淵明歸去來兮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多少人有心嚮往,無力行動
    比如蘇軾就非常崇拜陶淵明,晚年在給弟弟《與蘇轍書》中說:「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就是表達自己非常想效仿陶淵明那樣的生活態度。清代文人龔自珍評價他「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把他比做諸葛亮那樣的人物,應當萬古景仰。
  •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高清大圖欣賞(附全卷加釋文)
    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其為作者在蜀素上書其所作各體詩八首而成,作品內容即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天真自然為旨歸,通體筆法跳蕩精緻、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