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2020-12-22 小書蠹

「修辭是文學的美容師,修辭可以美化文學,文學可以美生命。」 此語道出修辭對於文章的重要性。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01對偶修辭法

凡是在語文中,同一句中的上下兩個短語以及上下兩個、四個、六個或六個以上短句中的奇句與偶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的一種修辭技巧,叫作對偶。對偶依形式可分為四類:單句對、當句對、隔句對、長對。以下將文中使用到對偶修辭法的句子羅列於後,再加以歸類說明列舉如下:

1、悟已往之諫,知者之可追(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2、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3、問徵夫以前,恨晨光之熹微(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4、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平平平平,仄仄仄平)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依對偶的形式分類而言,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協調,屬於單句對,又叫單對。上列第一句至第二十句雖然只有字數相同,並不完全符合詞性相同、平仄協調的條件,但就句式來看,可以說是對偶中較為寬鬆的對句方式,因此皆算是單句對。單句對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中使用最多的一類修辭手法,呈現本文作為一篇變體騷賦的文章特色。而第二十一句「覺今是而昨非」與第二十二句「請息交以絕遊」這兩句扣除第一字與第三字,也就是單看「今是昨非」與「息交絕遊」,依對偶的形式分類而言,在一句當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叫作當句對,又叫句中對。

在「今是昨非」這一句當中,「今」對「昨」詞性相對,而平仄未相對,「是」對「非」詞性、平仄皆工整。在「息交絕遊」中,「息」對「絕」詞性相對,而平仄未相對,「交」與「遊」也是詞性相對,而平仄未相對,這並不能說這句就不是對偶,因為對偶除了以句型來判斷之外,也可依對偶的寬嚴來分類,只要符合平仄相對或者是詞性相同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說是寬對。

對偶修辭是本文使用最多的修辭手法,它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極為顯著,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充實,充滿詩歌語言的美感。這也是六朝辭賦的重要特徵,體現辭賦駢偶化的獨特時代特徵。儘管陶淵明是位追求文字平淡自然的詩人,在此文中亦大量使用了對偶修辭法。

02映襯修辭法

所謂映襯,是指在語文中,將兩種相反的觀念或事物,對立並列,互相比較,以便語氣更增強,意義更明顯的一種修辭技巧,又可稱襯託、對照、對比。映襯可分為反襯、對襯、雙襯三種。 本文使用映襯的句子有四處:

1、悟「已往」之諫,知「者」之可追。2、覺「今是」而「昨非」3、「世」與「我」而相違4、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休」。

以上四句都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從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描述,形成強烈對比的修辭手法,這種映襯稱作對襯。如第一句「已往」與「來者」是強烈對比,第二句「今」與「昨」、「是」與「非」也是強烈對比,陶淵明認為今日歸隱是正確的抉擇,從前做官是錯誤的決定。

文章通過今與昔的對照,使作者棄官歸隱的念頭更加強烈,返璞歸真的行動更加堅定。再看第三句「世」與「我」,第四句「萬物得時」與「吾生行休」,將我、吾生與世、萬物並舉而觀,充分凸顯陶淵明對自我的肯定以及對世俗的摒棄,以上四句皆是屬於兩種事物對舉而觀的對襯。

03設問修辭法

所謂設問,是指在語文中,故意採用詢問語氣,以引起對方注意的一種修辭方法。設問依內容分類,可以分為提問、激問、懸問三種。

1、歸去兮,田園將蕪胡歸?2、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3、曷委心任去?4、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5、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凡是激發本意而問,叫作激問,激問的答案在問題的反面。以上除第二、四句外皆屬於此類。如第一句「田園將蕪胡歸?」田園將要荒廢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意思是應該要趕快回去。再如第三句「曷委心任去?」為什麼不順著心意決定去留呢?

意思是要順著心意而為。第五句「樂夫天命復奚疑?」說自己應該樂天知命,不再懷疑。而另一類表達作者內心確實存有疑惑,而刻意將此疑惑懸示出來問讀者的一種設問,叫作懸問。如第二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既然當初選擇了心神被形軀奴役的為官生活,為什麼還要悲傷憂愁獨自感嘆呢?第四句「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陶淵明問自己為什麼要終日心神不寧好像有所請求而向外奔球走告呢?他沒有預設答案,而是提出自己的疑問,所以是懸問。

設問的使用,改變了文章平鋪直敘的平淡無奇,形成文氣上的波瀾起伏,可以強調出作家所欲強調的主題,引起讀者的注意,造成行文時跌宕有致的句式變化。尤其是反詰的語氣,更是強調出陶淵明內心對於過去做官的否定,以及對今日歸隱的肯定與迫不及待。

04類迭修辭法

凡是在語文中,接二連三地反覆使用同一字詞、語句的一種修辭技巧,叫作類迭。

類迭的內容有字詞的類迭、語句的類迭,表達方式有接連的類迭、隔句的類迭。種類可分為四類:迭字、類字、迭句、類句。

1、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2、「載」欣「載」奔3、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4、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5、景「翳翳」以將入6、「或」命巾,「或」棹孤舟7、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8、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休9、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

本文所用類迭修辭的句子中,可分為兩小類,一類是「迭字」,是同一字詞的連續使用,例如舟「搖搖」、風「飄飄」、景「翳翳」、木「欣欣」、泉「涓涓」、「遑遑」兮,或動詞、或形容詞,同一字重迭使用,是為迭字。另一類是「類字」,是同一字詞的間隔使用,例如「載」欣「載」奔、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同一個字間隔著出現,屬於類字。類迭的使用可以使文句讀來具有詩歌韻味,充滿一唱三嘆、回還往復之效果。

05引用修辭法

所謂引用,是指在語文中,有意援引別人的言論、材料、文獻、史料典籍、格言、諺語、成語、警句、故事、寓言、歌謠、俚語等,以闡明或左證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一種修辭技巧。 引用就來源而論,分為直接引用、間接引用兩種。就形式而論,分為明引、暗用、活用、借用四大類。

1、田園將蕪「胡歸」

「胡不歸」三字作者並未指明出處,為「引用法」中的「暗用」,而作者寫作並未

更改原文,屬於「直接引用」,原文出自《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2、「三徑」就荒 ,松菊猶存

此處陶淵明用自己的語言轉述了原文的大意,屬於「引用法」中的「間接引用」,

也是不指明出處的「暗用」。三徑指三條小路,根據東漢趙歧《三輔決錄逃名》記載,

西漢末年的袞州刺史蔣詡,因為王莽專權,辭官到杜陵隱居,荊棘塞門,房屋旁有三條

小路,只同逃名的求仲、羊仲兩人來往。作者借用這個典故代指他家中的小路。

3、審容膝之安

本句經陶淵明加以消化轉為自己的文字,因此為「引用法」中的「活用」與「間接引用」。典出《韓詩外傳卷九二三章》:楚莊王以金百斤聘北郭先生,他妻子說:

「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前方丈,所甘不過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之憂,其可乎?」於是遂不應聘。容膝是指僅堪容膝的居室。陶淵明在此表

示雖然身居僅堪容膝的鬥室,也能夠知足心安。

4、復「駕言」兮焉求

駕言為「引用法」中的「暗用」與「直接引用」,出自《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駕言指出遊。

5、曷委心任去

本句不直接引用原文,而是間接引述稽康《琴賦》原意,變動文字,加以靈活運用,屬於「引用法」中的「活用」。且亦為「間接引用」。典出稽康《琴賦》:「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析任去留。」

6、或植杖而耘耔

本句屬於「引用法」中的「活用」與「間接引用」。典出《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芸。」脫胎於論語而又變動了文字,說自己有時候拄著手杖耘田除草和培土。

7、臨清而賦詩

本句屬於「引用法」中的「活用」與「間接引用」。典出稽康《琴賦》:「臨清流,賦新詩。」

8、樂夫天命復奚疑

本句屬於「引用法」中的「活用」與「間接引用」。典出《周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陶淵明在此引用了古代典籍上的文句,將古人抒發感情的文句作為自我情感的代言,企圖取得更多的共鳴以強化文章的說服力與渲染力,也讓文章深化成為典雅的書面語言,成為士人階層獨特共通的文章語彙。

06象徵修辭法

所謂象徵,是指在語文中,由於理性的關聯與想像、社會的約定俗成,使用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觀念與情感,或使用一種看得見的符號來表現看不見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技巧。象徵的表達方式,是間接敘述而不是直接指明。象徵依形式而言,可分為明徵與暗徵,依內容而言,可分為普遍象徵和特定象徵兩種。

1、「松菊」猶存2、「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3、撫「孤松」而盤桓

本文的「松」、「菊」可以說是作者詩文當中反覆不斷出現的意象,代表著作者堅貞不屈的操守與隱逸恬淡的志趣,是陶淵明作品中所創造出來的傳統,並被後代文人所繼承與發揚。例如陶淵明飲酒詩其四「自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奇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皆以松樹入詩,用傲霜鬥雪、卓然獨立的青松以寄託自己堅貞不屈、不隨俗流的高風亮節。

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就是淵明偏好菊花最好的例證。陶淵明也喜歡以「雲」與「鳥」的意象以象徵自我的恬淡與孤獨,例如陶淵明飲酒詩其四「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此種修辭就形式而言是暗徵,就內容而言是普遍象徵。

07借代修辭法

所謂借代,是指在語文中,借用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一般經常使用的名稱或語句的一種修辭技巧。本文中策「扶」以憩是屬於原因和結果互相介代的例子。借代的使用讓文章更有趣味,以特定的字詞取代常見稱呼,增添閱讀樂趣。

08轉化修辭法

轉化又叫比擬、擬化、假擬。所謂轉化,是指在語文中,敘述一件人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加以形容描寫的一種修辭技巧。轉化可分為三小類:人性化、物性化、形象化。

本文中「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屬於轉化中的人性化,作者把雲當作人來描述,使雲具有人的行為動作、思想情感了。這樣的寫法使客觀的景物點染上作家主觀的情感,成為有情世界中的一種存在。

09轉品修辭法

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叫作轉品。

本文出現了兩處使用轉品的例子:「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悅」本作形容詞,指喜悅,在此作致使動詞,為使……喜悅之意,本句是說親戚的情話讓我喜悅。

「樂」本為名詞,指音樂,在此作動詞,為喜愛,本句是說喜愛琴書讓我消除憂愁。轉品的作用,使文字更為活潑,予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展現陶淵明駕馭文字的功力。

10感嘆修辭法

感嘆定義:「當一個人遇到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之事物,常會以表露情感之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讚嘆、感傷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這種以呼聲表露情感的修辭法,就叫感嘆。」

本文使用感嘆的句子「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是利用助詞「乎」構成感嘆句,而非使用嘆詞的感嘆句。感嘆句的效果讓讀者明顯感受到作家主觀的強烈情感,使文章充滿作家個人風格,而不再只是一篇冰冷僵硬、缺乏溫度的文字組合。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使用最多的修辭手法是對偶,可說全篇行文最大特色,可歸因於本文的特殊文體──辭賦,對照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詩賦與駢文盛行的時代,因此行文上受時代風氣所薰染,講究對偶與用典,這也是本文引用修辭法層出不窮的原因。

次多的修辭手法是類迭,類迭的使用讓文章有了節奏感,增添一唱三嘆的韻致。而設問、映襯、象徵使用也各出現四至五次,設問使文章的寫作多了語氣的變化,不再平板;映襯凸顯了作者與世乖違的人生價值取向;象徵表現了作者詩文與本文的關聯性,形成一有機之整體,體現了作者獨特的人格特質,也形成了獨特的詩文意象。其他還有借代、轉化、轉品、感嘆等等,偶然出現。這些修辭藝術讓本文充滿了美感,成為傳唱千古的不朽佳篇。

相關焦點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高清治印原石欣賞,值得收藏
    一代文人大隱、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畢竟那可是上中學課本的必背文章啊。其中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為了現代無數人所嚮往的美好生活願景。回歸正題,本次書畫課代表要分享給大家的正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集錦。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樂天知命、順乎自然的心意,他真想歸隱嗎
    歸去來兮辭(並序) [1]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 。幼稚盈室 [3] ,缾無儲粟 [4] ,生生所資 [5] ,未見其術 [6]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 [7] ,脫然有懷 [8] ,求之靡途 [9]。
  •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不同國籍下的同一種生活態度和妥協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創作的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寫於陶淵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這篇文章除了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更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所寫的一本散文合集。
  •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是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是陶淵明辭官之初所作,主要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小賦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情操。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歸去來兮辭(並序)
    歸去來兮辭(序)餘家貧,耕植(耕:耕田。植:植桑。)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我家裡貧困,光靠種田吃不飽飯。孩子們多,米缸裡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心想事成,想辭便辭了,遂了心願,有感而發,寫了這一篇文章,標題就叫《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日暮天寒, 歸去來兮.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加入古詩詞圈子:為方便大家交流詩詞,我創建了一個古詩詞圈子,歡迎大家加入。(點擊連結查看)注釋: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於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該是後來追加的。蔣山:即鐘山。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蘇軾那麼崇拜陶淵明,為何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
    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這是蘇軾贈送給好友趙晦之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趙晦之,名趙昶,字晦之,曾經擔任楚州團練判官,當時的趙晦之被了東武(今天的山東諸城)令,返回漣水去,蘇軾寫了這首詞贈送給好友。在蘇軾的這首詞中,他表達出惡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對被官的趙晦之的慰藉,這裡蘇軾用了楚國令尹子文的典故。
  • 陶淵明歸去來兮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多少人有心嚮往,無力行動
    他的後半生卻是灑脫真實的,41歲歸隱田家,最後的20多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開創了田園詩派,藝術成就影響到後來唐詩的發展。陶淵明一生總體看平淡無奇,人到中年時開啟了他的田園生活。他所有的詩歌也沒有什麼奇情壯志,在當朝並沒有引起多麼大的關注,但是身後卻名聲大增,他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逐漸成為後世士族景仰的偉大詩人。比如蘇軾就非常崇拜陶淵明,晚年在給弟弟《與蘇轍書》中說:「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就是表達自己非常想效仿陶淵明那樣的生活態度。
  • 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死生亦大矣,無可奈何!
    陶淵明被稱為是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他詩酒自處淡泊悠然的人生成了無數人的嚮往。大家對於陶淵明的作品的印象是不是也大多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閒適風格?你是否想感受一下另外一種風格的陶淵明?如果想就請看陶淵明這一首《擬輓歌辭三首·其三》。
  • 陶淵明採菊東籬,可他卻寫出假設自己死後的擬輓歌辭,表達生死觀
    陶淵明處於晉宋易代之際,他的《歸園田居》《飲酒》等組詩,以及《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這些作品給我們形成了對他的一個「刻板印象」 ——他是隱逸之宗,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去來兮,離開塵世樊籠,回歸田園。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70歲的文徵明用行書寫的《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片段。通過一些細節我們可以大致推斷,文徵明的這種用筆是非常爽利的,一氣呵成。下筆之際,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和思考。拋去個人風格不談,如果沒有相當的精熟作為支撐,是很難寫出這種味道的。文徵明是如何做到的?
  • 讀陶淵明的詩,回家的感覺真好
    古人寫回家的詩比較多,我們今天只說陶淵明。因為陶淵明回家比較獨特,他為此決心很大,付出的也很多,而且回家以後還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陶淵明二十九歲就出仕了,擔任江州祭酒,掌管一方的教化。到四十一歲時調到彭澤縣做縣令,但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辭職回了家。
  • 譯論|馮全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
    陶淵明寫菊的詩句還包括《飲酒·其四》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九日閒居》中的「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和郭主簿·其二》中的「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等。
  • 趙孟晚年行書佳作《歸去來兮辭》
    釋文: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胡,同「何」)?既自以心為形役,(讓心神為形體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願出仕,但為了免於饑寒,違背本意做了官。心,意願。形,形體,指身體。役,奴役。)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遊。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麼呢?駕,駕車,這裡指駕車出遊去追求想要的東西。言,助詞。)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陶淵明今天就來說說陶淵明的浪漫人生。一。祖輩名門,家道中落陶淵明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侃。但他出生時,其家道已經沒落,不久他的父母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陶淵明與妹妹成了孤兒。陶淵明人窮志不窮,他從小熱愛讀書,曾經受過儒家教育,懷有遠大理想;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所以很早就喜歡自然;同時他還愛好琴棋書畫,用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在陶淵明的身上具有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修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