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採菊成為千古絕唱,你可知他為何採菊

2021-01-19 白羊座只羊
陶淵明

在中國菊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陶淵明的功績是無人可以代替的。辛棄疾《浣溪紗》詞云:「自有淵明始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種梅菊》)。確切地講,「菊」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符號和審美意象是從陶淵明開始的。陶淵明使菊花有了靈魂,菊花因陶淵明而顯。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一出,「陶菊」、「籬菊」便成為後世文學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陶淵明與菊花已經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一自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宋代曾鞏也說:「直從陶令酷愛尚,始有我見心眼開。」(《菊花》)

現存陶集中詠及菊花的有五處:其一,「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酒能去百慮,菊為制頹齡。如何蓬蒿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九日閒居·並序》)。沈約《宋書·隱逸傳》記載此詩的本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從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這就是江州刺史王弘送酒典故的來源,亦九日坐菊之典的出處。《續晉陽秋》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唐宋時期的幾部重要類書也都在「九月」和「菊部」收錄此典。此詩中菊花的含義非常豐富,首先是菊花可以吃,而且是在重陽日與酒同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飲菊花酒。因為「持醪靡由」,所以才「空服九華」。而食菊花的目的是祛病延年,即「菊為制頹齡」。其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次表現了菊花與隱士的聯繫,即詩人作為「蓬蒿士」如「寒花」(菊花)一樣「徒自榮」。從此,菊花便成了隱士的代稱。另外,「秋菊盈園」說明當時菊花已經人工種植。「九華」即九華菊,據考證是一種白色菊花。宋代史鑄《百集菊譜》中的「越中品類」已經將其列為一個品種:「此品乃淵明所賞之菊也,今越俗多呼為大笑,其瓣兩層者本曰九華,白瓣黃心,花頭極大,有闊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態異常,為白色之冠。香亦清勝,枝葉疏散,九月半方開。昔者淵明嘗言秋菊盈園,其詩集中僅存九華之一名。」

其二,「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二首》其二)。松菊並稱,使菊花以「貞秀姿」成為與「歲寒三友」同列的「霜下傑」,至此,菊花與人格的直接比附正式建立了。正如宋代劉蒙所言「古人取其香以比德,而配之以歲寒之操」,使其具有了堅貞不屈的品格,提升了菊花的文化品位,豐富了菊花的人格象徵內涵。松菊並稱並非始於陶淵明,實乃西晉許詢首倡。許詢有詩句云:「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晉詩》卷十二)同時代的蘇彥也有「貞松隆冬以擢秀,金菊吐翹以凌霜」(《秋夜長》,《晉詩》卷十四)的句子。但淵明此詩一出,餘詞盡廢。

其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這裡,菊花既是恬淡幽靜的田園生活的象徵,又是詩人隨意適性的心境寫照,菊我一體,物我兩忘。在陶淵明涉菊作品中,這一句最為有名,影響也最深遠,它極為充分地表現了作者人與物化、悠然自得的隱士情懷,讓後世文人瓣香久遠,心儀不已。從此,「採菊」獲得了「採薇」隱逸的內涵,成為隱居的代稱,但比「採薇」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其四,「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此處透露了兩個信息:首先,採摘菊花是在早晨,要在露水未乾之時,這與魏晉時期的養生長壽思想相關。在古人的觀念中,露水是大自然的神物,道家的很多丹藥成分中都有露水。這說明陶淵明種菊、採菊的本意是為養生。其次,「泛此忘憂物」一句中的「泛」字,古人一般用來指泡酒或泡茶,說明陶淵明是經常用菊花泡酒或泡茶喝的,也不單單是在重陽日這一天飲菊花酒,就像今天,端午節吃粽子,平常也吃。「遠我遺世情」與「採菊東籬下」一句意味相同,表達詩人隱居田園的閒適心境。

其五,「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三徑」指漢代蔣詡隱居,在宅前竹林中開闢三徑,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往來。菊花與代表隱居的「三徑」相連,其隱士內涵自然生成。這裡菊花便象徵不隨流俗、潔身自愛的情操。

陶淵明詠菊雖然只有五處,但卻整合、豐富了菊花的象徵含義,使其得到質的發展。正如劉中文先生所說:「自陶淵明開始,菊被賦予一種新的審美文化意蘊—隱士標格。」首先,陶淵明以玄學觀照菊花,以菊花來寄託人生理想,抒寫人生感悟。菊花的清貞絕俗之性與道家的超越世俗名利之理相契合。陶淵明賦予菊花隱逸的文化內涵,把菊花的文化內質提高到哲學高度。其次,從社會學層面挖掘菊花的人文內涵,以菊花清香與堅貞的品性象徵清高的人格。其三,以悠然採菊表達自我精神與宇宙的冥合,創造一種寧靜高遠、曠達超絕的藝術境界。這三方面構成了菊花以隱逸為核心的文化與審美內涵,為菊花注入了靈魂。南宋楊萬裡《賞菊四首》其三詩云:「菊生不是遇淵明,自是淵明遇菊生。歲晚霜寒心獨苦,淵明元是菊花精。」道出了菊花與陶淵明的密切聯繫。史正志云:「自淵明妙語一出,世皆師承之,可謂殘膏剩馥,沾溉後人多矣。」從此,菊花便以這種「隱士標格」進入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話語系統。

陶淵明採菊的目的有二:一是「菊為制頹齡」的延年希求;二是用以寄託「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的隱逸情懷和「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獨立人格。

實際上,陶淵明種菊、採菊的用途主要是用來做藥的,是為了服食長壽的。其《時運》詩云:「花葯分列,林竹翳如。」可見,陶淵明不但種花,而且還種藥。既然是「花葯分列」,可知花與藥用處不同。花是用來觀賞的,藥是用來治病的。言「採菊」而不說觀菊、賞菊,可見,菊花當時是種在藥圃中的,而且地點在籬邊。

陶淵明的詩文中有三處明顯提及菊花是用來吃的。其一,《九日閒居》序中說重陽節這天「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可見菊花是用來泡酒喝的,但是又沒有酒,只好「空服九華」了。那麼服菊的目的是什麼呢,作者在詩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可見服菊是為了長壽。其二,「秋菊有佳色,泡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逯欽立注《陶淵明集》說:「泛,泡。忘憂物,指菊花。」此處亦言以菊花泡酒飲之,而且還指出採菊花的時間是在早晨,要趁菊花上的露水還沒有幹的時候去採。這種做法想來是源於道教以露水為天地之精,服之延年的觀念。王瑤《陶淵明集》注認為:「相傳服菊可以延年,採菊是為了服食。《詩經》上說『如南山之壽』,南山是壽考的象徵。」

其三,「黃花復朱實,服之壽命長」(《讀山海經》)。「朱實」當指茱萸的果實,所謂「茱萸避邪翁,菊花延壽客」。插茱萸、飲茱萸酒也是重陽節的主要內容,所以重陽節也叫茱萸節。陶淵明的詩明白地告訴我們他採菊是用來吃的,目的是為了長壽的。況且,《陶淵明集》中的菊花無一賞字,言「採」而不言賞,可見觀賞不是第一位的目的。

菊花與酒同樣成為陶淵明緩解人生痛苦的寄託之物。

相關焦點

  • 採菊東籬下的菊象徵什麼 採菊東籬下中的菊的意象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詩句,很多人都十分嚮往這樣的日子,便以此詩來表達自己的嚮往之情。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採菊東籬下」的「菊」象徵著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徐悲鴻《採菊東籬圖》
    ■山東棗莊 鄭學富 古代文人雅士愛菊、寫菊、詠菊、畫菊、品菊,以菊表現士子超凡脫俗、高風亮節的人文情懷。歷代文人中最愛者當屬陶淵明。他退居田園,飲酒賞菊,寫下大量的詠菊詩句。本文要介紹的這幅徐悲鴻的《採菊東籬圖》(見圖),就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陶淵明退隱田園的淡泊心境。
  • 在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下,感受陶淵明的開放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解放路在人民境內,沒有車馬喧囂。問你何能爾?遠離心臟。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上的空氣日夜都很美,鳥兒們也會互相回報。這是真的,但如果你想分辨,你已經忘了你的話。--欣賞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感受陶淵明的開放性這首詩主要有兩種意境,這首詩的前四句是一層,描述了詩人擺脫世俗煩惱的願望,後六句描述了作者在田園中的收穫,《好好玩》還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高潔的個性。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陶淵明喜歡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又喜歡寫詩,寫得多了便成了一組詩,這組詩的名字就叫《飲酒》,總共二十首。這二十首已經成為十分有名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哪首呢?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陶淵明採菊東籬,可他卻寫出假設自己死後的擬輓歌辭,表達生死觀
    陶淵明處於晉宋易代之際,他的《歸園田居》《飲酒》等組詩,以及《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這些作品給我們形成了對他的一個「刻板印象」 ——他是隱逸之宗,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去來兮,離開塵世樊籠,回歸田園。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啥不是「西籬」,原來很有講究
    「東籬」語詞顯現於陶淵明的詩歌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在現實社會中,我建起了我的家園,雖然身處人生社會裡,卻沒有嘈雜的喧囂。問我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簡單:追求自然。我在東籬牆邊採菊,感悟到了自然的存在。
  • 菊品即人品:陶淵明與菊,人花合一
    他不是把菊花用入詩歌的第一人,但卻用他的風骨為菊花增添了高風亮節之德。他的詩歌如菊花般衝淡自然,他的人格如菊花般高潔堅貞。在陶淵明的田園與桃花源,流傳著他與菊花的一段歷史佳話。中國的菊文化菊是中國的特產,追溯菊花,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
  • 修心演經典, 悠然繹平仄——任平生《東籬採菊》出版發行
    而,任平生詩詞選《東籬採菊》帶給我們的正是這樣的感覺。《東籬採菊》是任國強苦心孤詣之作,是一本限量級的秘籍,通天徹地、中曉人和;是一張史詩級的畫卷,博古通今、包羅萬象;是一部殿堂級的名著,高屋建瓴、醍醐灌頂。《東籬採菊》作者任國強,筆名任平生。河南葉縣人。初識任國強是在丙申年鳥語蟬鳴、蓮荷滿池之時,他時任一央企處級領導。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也是為官之人。可以說,陶淵明也是官宦之家。在他八歲之時,父親便去世了。失去了頂梁柱,家庭生活貧寒困難。其在詩篇《有會而作》中寫道,「弱年逢家乏」。 二十餘歲,陶淵明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雖然他曾說,出仕只因家貧、只為謀生,但在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下,他也有建功立業、積極入世的渴望和追求。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的南山在這裡,你的南山在何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飲酒》中這句詩傳頌度很高,表明了當時他想歸隱山林的心志,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只想在清淨自然的南山下,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而這也成為現如今很多都市人的追求目標,或者說是理想,所以才有了那麼多人追看李子柒,嚮往那樣親近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生活。南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心目中的桃花源,也是心心念念之地,或者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在我們常州,也有一個叫做南山的地方,因地理位置位於常州溧陽的最南端,被稱之為南山。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重讀《紅樓夢》,探究古代菊花的魅力
    菊花不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中的一位。從古至今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過它的身影。比如屈原的《離騷》中就有出現過菊花的詩句,這時菊花仿佛便與千古文人都結下了不解之緣。要說到古代最愛菊花的文人,那非陶淵明莫屬,他的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自身的曠達悠閒之情。在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中,菊花的戲份也不小。
  • 歷代名人筆下的菊
    菊花象徵著自由和高潔,乃花中隱士,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詩人心中,秋菊乃大自然的至潔菁華,未染絲毫人間塵埃,因此,他以菊為餐,亦成了「不食人間煙火」之鼻祖,西晉左思追慕屈大夫人格之高潔,他在《招隱士》中寫道:「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將秋菊和隱士掛了鉤,後世陶淵明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菊真正成為隱逸文化的精神代表。
  • 採菊「中隱」下 悠然見南山 柏廚家居新品營造中隱生活空間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在傳統的中式生活方式中,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必不可少。莊子的道是他長久地置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他倡導的「,」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處世哲學。
  • 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快意瀟灑,那才是詩和遠方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一份難得的閒情逸緻讓人心生嚮往,偷得空閒,煮上一杯清茶,聽著窗外細雨,讀陶淵明詩文,仿佛也隨他進入了山水田園,快意灑脫,將心中煩憂盡忘於此。如此向東晉朝堂宣告了他陶淵明現在真的不幹了。寄情山月園林,灑脫風流,豈不快哉。有人說他有負所學,終其一生都碌碌無為,不為百姓謀福,不為朝堂做事,不為君王分憂,太過自私,只曉得自己快意瀟灑,有辱斯文。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官迷陶淵明是怎麼混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的?
    陶淵明曾在《命子》詩中追溯了自己家族的榮光。他說,陶這個姓,出自堯帝陶唐(悠悠我祖,爰自陶唐)。後來出現了陶舍(漢高祖時封侯),陶青(漢文帝時宰相),陶丹(孫吳時將軍)等大人物,陶丹的兒子就是長沙公陶侃,也就是陶淵明曾祖。他是晉室的中興之臣,如果沒有他,晉室早就垮臺了(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 他,採菊東籬清琴橫床,識得琴中閒趣,卻不勞弦上有聲,惟愛無弦
    一、陶淵明,古今琴史多次提及的知名琴家,很多史書卻記載他不通音律陶淵明是晉宋之交的人,關於他只會揮奏無弦琴的說法始於南朝宋,作者沈約在《宋書·隱逸傳》中寫道: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 菊之吉祥——有關菊花的瓷器、首飾和古畫
    給予這寥落的秋天金黃的顏色   深秋,天氣涼了 寒風越狂,你盛開的越旺   不畏嚴寒,傲視群芳 怪不得你的精神被廣泛傳唱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魏晉) 《飲酒·其五》 有以「菊」 形容君子氣節的: 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 ——于謙(明代)《過菊江亭》 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辛棄疾(宋代)《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有以「菊」表述秋日「清愁」的: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