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謊言」神奇的安慰劑效應,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外科醫生只是把你膝蓋上的皮膚割下來做檢查,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做實質性手術,但是你的膝蓋疼痛正在減輕。你吞下的藥片是假的,只是一些澱粉,但是你的偏頭痛消失了,就像服用偏頭痛藥一樣。通過注射鹽水來減緩哮喘,效果和支氣管吸入劑一樣有效。

這些例子來自醫學觀察,它們都反映了安慰劑效應——吃「假藥」的人和真藥一樣有效。過去,學術界認為安慰劑效應與真正藥物的療效有本質區別。因此,在研究藥物療效時,應設立安慰劑組,排除安慰劑效應,從而確定藥物的真實療效。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上也是一樣的,心理學家應該把安慰劑效應排除在心理治療的真正療效之外。

現在,科學家們對安慰劑有了一個新的態度:我們應該承認安慰劑也有療效,應該充分利用它們的作用。例如,過去有人批評說,幾乎所有的心理療法都只是安慰劑效應。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我們應該善於使用安慰劑效應。畢竟,療效就是療效,不用擔心它從何而來。更重要的是,人們逐漸意識到安慰劑效應不是魔法或巫術。它對人體的作用就像一種真正的治療方法,但對人腦卻有特殊的作用。很難描述安慰劑的作用機制。它可能只存在於精神世界,但它的作用是無所不在的。

什麼是安慰劑?安慰劑,英文名來自拉丁語placebo,原意是「我會快樂的」。這難道不是一個安慰的詞嗎?安慰劑不是真正的藥劑。就在你的腦海裡。它可能是你的思維方式,你的期望或你的希望。例如,每次服藥時,讓自己相信藥物有效。也許這個想法比藥物的實際效果更有幫助。

在我們的生活中,安慰劑無處不在,而且安慰劑不僅僅是特定的藥物。

運動安慰劑

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可以帶來心理健康。運動可以使我們感到快樂,減少焦慮,避免抑鬱,抵抗壓力,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和自尊心。簡言之,鍛鍊有很多好處。然而,還不清楚這些好處從何而來,因為鍛鍊與許多益處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人們很容易將鍛鍊的心理益處歸因於身體的改善,比如心率、柔韌性和神經遞質水平。事實上,部分好處來自鍛鍊給我們的暗示,或者說是安慰劑效應。

美國聖克拉拉大學的研究發現,你感覺到的健康水平比實際的生理指標更能預測鍛鍊的心理益處。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通過運動可以讓自己更健康,那麼即使運動前後一些生理指標沒有明顯變化,也可以從運動中得到更多。

所以,如果你認為運動是好的,那麼它就是好的,比它「真的好」更重要。當然,這種安慰劑效應同樣適用於我們的身體。只是,我們別忘了,這是人們對「好」的期待。這說明我們在鍛鍊前要真正地希望它的效果是很重要的。

再舉一個「搞笑」的例子。這個例子也說明運動是一種良藥。但這不再是從你自己的角度去發現安慰劑效應,而是從別人的角度。

一個朋友曾經騙媽媽,說他每天晚上都出去鍛鍊身體,其實是去朋友家玩,但媽媽卻信了。幾天後,他的母親開始評論說,他看起來越來越好,因為鍛鍊。這是安慰劑,不是真的。因為他的母親有「運動→健康」的信念,相信他確實鍛鍊過,所以她覺得他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反而好多了。

健康食品安慰劑

有一次一個電視節目耍了這樣一個把戲:主持人讓來賓品嘗兩種香蕉,一種是貼著普通香蕉的標籤,另一種是貼著所謂有機香蕉的標籤。然後,主人讓客人評價他們吃的香蕉的味道。你可以想像,他們很欣賞有機香蕉的味道,說它們很香很好吃。最後,主持人透露,這兩種香蕉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把同一根香蕉切成兩半,然後貼上不同的標籤。

有時候你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為你吃了什麼。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支持。艾莉亞·克魯姆是哥倫比亞商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她最近做了一個實驗,所有參與者都喝300卡路裡的法國奶昔。然而,實驗人員故意讓一組人認為他們有620卡路裡的奶昔,而另一組人則認為他們喝的是140卡路裡的無糖無脂飲料。毫不奇怪,620卡路裡組的人在飲酒後感覺更飽。但令人驚訝的是,140卡路裡組的ghrelin更穩定,這意味著喝奶昔前後沒有明顯變化(ghrelin是一種使人感到飢餓的激素)。然而,在620卡路裡組,ghrelin急劇下降,是140卡路裡組的三倍。也就是說,你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會反映在生理指標上。

遊戲安慰劑

當我8歲的時候,總喜歡玩魂鬥羅的FC電子遊戲。有一次一個父親的親戚來家裡玩。臨走時,他透露了自己的通關「秘籍」,就是在比賽開始前快速按AB鍵。事實上,實際上他並沒有玩過魂鬥羅,但是筆者當時太小了,信以為真。等他離開後,我立即開始玩,並且很期待這次能夠通關。結果,這次真的實現了。後來,我才知道所謂的秘籍根本不存在。回想起來,這只是因為安慰劑起作用。

一個簡單的儀式似乎能幫助人們獲得不可思議的能量。比如,一些足球運動員會在胸前做一些手勢,親吻草地或祈禱,甚至故意穿上某種顏色的鞋子。所有這些都只是一種安慰劑。

睡眠安慰劑

安慰劑效應也會影響我們的睡眠。研究表明,更重要的是你感覺自己睡得和實際一樣好。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對志願者進行了不同的睡眠質量評估。研究人員假裝測量志願者的生理指標,評估他們的睡眠質量,然後告訴一組志願者他們的睡眠質量高於普通人的平均水平,而另一組則被告知他們的睡眠質量低於正常水平。後來,他們都參加了測試來衡量認知能力,或者說心理表現。結果,那些被告知睡眠良好的人在這些測試中表現更好。這表明,那些認為自己睡的更好的人在這一天更「精力充沛」。

因此,午睡的心理效應大於實際的生理效應,這也是安慰劑的作用。

顏色安慰劑

藥劑師發現,一些藥物的顏色比其他同類藥物更有效,儘管顏色與藥物本身的性質無關。例如,當抗抑鬱藥為綠色時,它們對焦慮更有效;當抗抑鬱藥為黃色時,它們對抑鬱症的治療效果更好。興奮劑在紅色、金色或黃色時更有效,而鎮靜劑在藍色、紫色或綠色時更有效。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都是安慰劑效應,因為人們相信不同顏色背後的心理含義。

名牌安慰劑

如果人們相信「一分錢換一件事」,他們很可能在購買商品時被安慰劑效應「迷惑」。有研究表明,如果把實驗室實驗中成分相同、效果相同的兩種止痛藥放在一起,讓消費者評價哪種止痛藥更有效,那麼名氣大、知名度高、宣傳力強的止痛藥會被消費者認為更有效。其中一個原因是品牌藥更貴,人們往往認為東西貴是有原因的——通常質量更好。

安慰劑是如此有效和無處不在,以至於一些醫生得出結論:我們不僅知道安慰劑是有效的,而且不同的安慰劑有不同的效果:外科安慰劑優於注射安慰劑;注射安慰劑優於藥物安慰劑;針灸安慰劑優於藥物安慰劑;膠囊比藥片好,藥片越大效果越好。藥物的顏色也很重要,不同的顏色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效果。另外,醫生應該告訴病人「這會減輕你的痛苦」而不是「它可以減輕你的痛苦」,這樣對減輕病人的痛苦更有效。

相關焦點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原創 何笑松 返樸研究已經證實,安慰劑效應可以調節免疫反應,增強抗感染能力;「樂觀的癌症患者活得更久」,也確有其事。今天我們就講講安慰劑是怎樣通過"欺騙"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來發揮治療效應的。
  • 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 | 揭秘安慰劑效應(一)
    這些現象都與安慰劑效應有關。《安慰劑效應》系列帶你回顧七十年來安慰劑效應科學研究的若干裡程碑式進展,最後著重介紹醫患關係對臨床醫療效果的重要影響。撰文 | 何笑松(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院退休教授)「真正治癒疾病的,是我們體內的自然力。」
  • 開完處方,醫生這樣做,可能讓你好得更快|揭秘安慰劑效應
    明知醫生給的是安慰劑,吃下去也有效果?病人不相信病能治好,可能真的會送命?由於安慰劑效應的影響,良性的醫患互動關係對臨床療效至關重要。掌握心理學知識和高超的溝通技巧,調動病人的自療潛能,避免反安慰劑效應對病人的傷害,是當今臨床醫生面臨的新挑戰。
  • 安慰劑為何有效?這要問免疫系統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這個現象由來已久。科學家們發現在許多場合下,安慰劑也能給患者的健康帶來益處:一些研究發現安慰劑能緩解偏頭痛患者的疼痛與其他症狀;另一些科研人員則發現在用安慰劑替代藥物後,帕金森患者的症狀沒有出現反彈。
  • 10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你都知道嗎?
    反安慰劑效應(拉丁文nocebo解「我將傷害」)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 常見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二)暈輪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三)首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 「安慰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只要做好2件事就夠了
    所以我們要學會去運用「安慰劑效應」,它會告訴你真正想要去安慰一個人,只要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緩解的現象。
  • 雙語|「安慰劑按鈕」——無法控制紅綠燈,卻能給行人帶來心理安慰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人機互動專家埃坦·埃達表示,失效的按鈕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出自拉丁語,原意是「我會討人喜歡」),是因為人們喜歡對自己所使用的系統有掌控感。他指出,自己的學生在設計軟體時經常會加上一個可點擊的「保存」按鈕,但其實用戶的輸入都會自動保存,這個「保存」按鈕僅僅是為了讓對此不知情的用戶放心而已。
  • 「安慰劑按鈕」——無法控制紅綠燈,卻能給行人帶來心理安慰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人機互動專家埃坦·埃達表示,失效的按鈕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出自拉丁語,原意是「我會討人喜歡」),是因為人們喜歡對自己所使用的系統有掌控感。他指出,自己的學生在設計軟體時經常會加上一個可點擊的「保存」按鈕,但其實用戶的輸入都會自動保存,這個「保存」按鈕僅僅是為了讓對此不知情的用戶放心而已。他說,不妨將這視作對抗機器世界裡固有的冷漠的一種善意欺騙。
  • 安非他酮-納曲酮治療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礙的療效優於安慰劑
    安非他酮-納曲酮治療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礙的療效優於安慰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5:46:39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adhukar H.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慰效應」告訴女人,把控男人內心的方法,在這裡
    人生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曾經陪伴在你身邊、陪你一起嬉笑打鬧的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悄悄地漸行漸遠了。孤獨是常態,那些不開心的情緒,那些遭受的挫折,那些看著別人幸福自己卻百無聊賴的寂寥感,都會很輕易地就擊垮一個原本很堅強的人。
  • 再鼎醫藥合作夥伴Five Prime Therapeutics宣布,與安慰劑加化療...
    全球2期臨床研究FIGHT的所有三個療效終點均達到預先設定的統計學顯著性 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從安慰劑組的7.4個月提高到9.5個月。風險比(HR)0.68(95% CI: 0.44-1.04)p=0.073 安慰劑組中位總生存率(OS)為12.9個月,試驗組中位總生存期尚未達到。
  • 教育OMO,安慰劑還是特效藥?|鯨觀察
    提高毛利率或實際賣加盟,OMO 有什麼用?OMO 有沒有用?尤其疫情期間,企業停工、學校停課、教培機構線下教學按下暫停鍵,為自救紛紛轉型線上。對教育行業而言,OMO 究竟是安慰劑還是特效藥?新東方在線前 COO 潘欣發表《為什麼說當下教培行業的OMO是扯淡?》
  • 氣象學上的神奇效應
    編者按:在氣象學中,溫室效應和蝴蝶效應可能是最大眾化的術語了,前者普及率極高,老少都能說上一兩句;後者受到文化藝術乃至社會學青睞,外延極大豐富。但其實,氣象學中的「效應」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不少值得了解的,遠的不說,近期社會熱點中珠峰測量、南方暴雨等就能見到不少「效應」的身影。
  • 《心靈奇旅》並不是平庸生活的安慰劑
    陳嘉映先生在《何為良好生活》一書中關於「我該怎樣生活」表述道:「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作為《尋夢環遊記》對「亡靈之地」絕妙建構的延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這一次將「生之來處」用《心靈奇旅》描繪得如夢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