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發現!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2021-01-08 生物谷


2017年10月7日/

生物谷

BIOON/---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昂貴的藥物可能讓人們更容易感知它的副作用,而這種現象並不只是「存在於他們的頭腦中」。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但是這並不是人們「編造」的東西。通過大腦成像,這些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追蹤到大腦和脊髓中的特定活動模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0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 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論文通信作者、德國漢堡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Alexandra Tinnermann說,「這些發現有力地駁斥了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僅是患者的想像或錯覺產生的『假』效應。」

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員Luana Colloca博士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針對這項研究寫了一篇標題為「Nocebo effects can make you feel pain」的評論文章,對這一點表示贊同。她說,「這並不只是反映人們的偏見。期望確實會調節症狀和病人對治療作出的反應。」

就這項研究而言,Tinnermann團隊招募了49名健康志願者,並隨機地分配他們測試兩種止癢「藥膏(medical creams)」中的一種。

事實上,這兩種藥膏都是相同的,而且都沒有活性成分。然而,這兩組志願者被告知這兩種產品具有讓他們對疼痛更加敏感的副作用。這兩種假藥膏僅有一種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用昂貴的價格標籤來包裝的;另一種是廉價的。

當這些志願者將藥膏塗於前臂後,這些研究人員讓他們接受一項標準測試來測量他們對熱量誘導性疼痛的耐受性。

結果證實使用昂貴藥膏的那些人在測試期間對疼痛更加敏感。平均而言,他們的疼痛評分停留在15分左右,位於「輕度」疼痛範圍內,然而,那些使用廉價藥膏的人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感。

Tinnermann說,人們很可能會期待昂貴的藥物更為強效,這可能讓他們期待出有更多的副作用產生。

Colloca對此表示贊同。她說,「我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藥物的價格或給藥方式(比如靜脈注射或口服)。」

利用功能性MRI大腦掃描,Tinnermann團隊在對昂貴藥膏產生反安慰劑效應的那些人中發現了特定的神經系統活動模式。Tinnermann說,這其中就包括在某些大腦結構和脊髓之間的「溝通」變化。

根據Colloca的說法,像這樣的研究能夠具有實際用途。比如,醫生們可能告知患者藥物價格或其他因素會影響他們對治療的療效和風險的期望,這接著又會影響他們是否感覺更好或產生副作用。

然而,Tinnermann說,還沒有人研究這種知識是否有助於阻止患者產生反安慰劑效應。不過,他補充道,衛生專業人員應意識到病人的期望「在醫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要注意他們談論藥物的方式及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Colloca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反安慰劑效應能夠導致人們停止服用所需的藥物。

Colloca指出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的例子。這些藥物導致肌肉疼痛的潛力已得到廣泛報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證據證實這種知識能夠讓他汀類藥物服用者更可能報導肌肉疼痛副作用。Colloca說,其他的研究已證實當人們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時,他們的心臟病和

中風

發作風險增加了。(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 Tinnermann, S. Geuter, C. Sprenger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 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Science, 06 Oct 2017, 358(6359):105-108, doi:10.1126/science.aan1221Luana Colloca. Nocebo effects can make you feel pain. Science, 06 Oct 2017, 358(6359):44, doi:10.1126/science.aap8488

相關焦點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受此啟發,戰後他與同事開創了對安慰劑效應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安慰劑的療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病人的主觀臆想。比切爾等人的工作直接導致美國新藥審批標準的重大變革,以及為了淘汰無效藥物而對現有藥品市場的大清理。(詳見:)疾病和創傷的各種症狀中,疼痛或許是最普遍的一種。也許正因為如此,「病痛」常常被作為「疾病」的代名詞。比切爾等人早期的安慰劑研究也主要集中於它對疼痛的作用。
  • 「最美的謊言」神奇的安慰劑效應,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這些例子來自醫學觀察,它們都反映了安慰劑效應——吃「假藥」的人和真藥一樣有效。過去,學術界認為安慰劑效應與真正藥物的療效有本質區別。因此,在研究藥物療效時,應設立安慰劑組,排除安慰劑效應,從而確定藥物的真實療效。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上也是一樣的,心理學家應該把安慰劑效應排除在心理治療的真正療效之外。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開完處方,醫生這樣做,可能讓你好得更快|揭秘安慰劑效應
    藉助現代腦神經科學的各種手段,研究人員揭示了安慰劑效應的基礎是大腦獎賞系統的激活。大腦為安慰劑效應提供了必要的平臺。(詳見: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結果印合了希波克拉底的著名箴言。而對於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醫生來說,關鍵是在臨床實踐中能不能對病人的自療潛力善加利用,來增強治療效果。安慰劑效應起源於患者對病癒的期待。
  • 研究揭示HIV如何對整合酶抑制劑類藥物產生耐藥的機制
    克裡克(Crick)和達納法伯(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HIV對一組廣譜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機制,這一發現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打開了大門。
  • | 揭秘安慰劑效應(一)
    一項焦慮症患者參與的試驗發現,給患者注射生理鹽水安慰劑以後,病人出現了腎上腺皮質活性提高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變化與注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後引起的變化類似,包括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增加,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尿酸/肌酐比例提高等等。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安慰劑效應並不止於心理層面,患者的生理反應也可以受到安慰劑的影響。
  • 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自1947年以來,量子物理學家們就已經知道了這種奇特的量子效應,它是用亞利桑那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利斯·蘭姆命名的一種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二戰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上,物理學家蘭姆揭示了氫原子間比預測更大的間隙。」「粗淺地說,蘭姆位移是『真空』效應的物理表現,」藤原告訴《天文在線》雜誌:「當你通常想到真空時,你會認為真空是「什麼都沒有」。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這項研究詳細揭示了我們細胞內的核小體如何阻止cGAS無意中觸發人體對自身DNA的先天免疫反應。論文通訊作者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副教授Qi Zhang博士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艾謝爾曼藥學院化學生物學與藥物化學助理教授Robert McGinty博士。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安慰劑為何有效?這要問免疫系統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這個現象由來已久。科學家們發現在許多場合下,安慰劑也能給患者的健康帶來益處:一些研究發現安慰劑能緩解偏頭痛患者的疼痛與其他症狀;另一些科研人員則發現在用安慰劑替代藥物後,帕金森患者的症狀沒有出現反彈。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可複製RNA的起源和複製機制
    利用DNA依賴性RNA聚合酶進行複製的RNA的多樣性和潛在的分子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先前已經描述了可以通過噬菌體T7 DNA依賴性RNA聚合酶(T7 RNAP)在體外複製的五種RNA序列。這些可複製RNA(replicating RNA)的起源和T7 RNAP的複製要求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1:09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Joan A. Steitz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揭示BTG1/2維持T細胞靜止機制
    研究揭示BTG1/2維持T細胞靜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4 15:34:42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Richard A. Flavell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Science|楊涵婷等人發現線粒體翻譯相關質量控制新體系
    異常翻譯蛋白聚集物對線粒體功能也是有害的,會破壞向它們向所在的細胞提供化學能,並對某些神經元產生毒性從而導致神經病症例如阿爾茲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的產生【2】。由於目前缺乏線粒體的體外翻譯(in vitro translation)體系,線粒體中是否存在拯救(Rescue)停滯的核糖體的機制在領域內一直存在爭議,具體參與的蛋白因子仍然未知。
  •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研究揭示飛行甲蟲和和撲翼機器人的碰撞恢復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30:57 韓國建國大學Hoon Cheol Park和Hoang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 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科學家合作揭示剪接體重塑機制
    科學家合作揭示剪接體重塑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7:03 西湖大學施一公、萬蕊雪等研究人員合作報導了ATP酶/解旋酶Prp2及其共激活因子Spp2對剪接體重塑的機制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Science:揭示病情較重的COVID-19患者存在三種不同的免疫反應doi:10.1126/science.abc851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針對SARS-CoV-2感染的三種不同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有助於預測重症COVID-19患者的疾病軌跡,並可能最終為如何最好地治療他們提供信息。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他們希望,如此長的生長時間將允許研究腦部疾病產生,並可能找到阻止疾病發生的方法。3.Science:新技術有助於找到最危險的癌細胞doi:10.1126/science.aax024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西湖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找出一個數字可以幫助他們發現最危險的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