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2020-12-12 天文在線

一個冒泡的、喧鬧的真空充滿了量子空間,扭曲了宇宙中每一個氫原子的形狀。現在我們知道,它也扭曲了氫的「瘋狂世界」裡反物質孿生兄弟:反氫。

國內的一張照片展示了反氫雷射物理裝置中雷射工作的反物質實驗。(圖片: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阿爾法實驗室)

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罕見,它近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但它所有的性質都與物質相反。舉個例子,電子是帶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它們的反物質就是帶正電荷的微小「正電子」。把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一個更大的帶正電荷的物質粒子)結合起來,你就得到一個簡單的氫原子。

把一個反物質正電子和一個「反質子」結合起來,你會得到反氫。規則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便相互湮滅。目前,反物質似乎是物質完美的、對立的孿生兄弟,物理學界目前存在的一大謎團是:為什麼反物質僅僅在宇宙中扮演一個小角色,物質會開始主宰太空?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解釋現代宇宙的結構。

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歐洲核子研究所(CERN)的加拿大粒子物理學家藤原真子說:「蘭姆位移是尋找正常原子與反原子之間差異的好方向。自1947年以來,量子物理學家們就已經知道了這種奇特的量子效應,它是用亞利桑那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利斯·蘭姆命名的一種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二戰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上,物理學家蘭姆揭示了氫原子間比預測更大的間隙。」

「粗淺地說,蘭姆位移是『真空』效應的物理表現,」藤原告訴《天文在線》雜誌:「當你通常想到真空時,你會認為真空是「什麼都沒有」。然而,根據量子物理學的理論,真空中充滿了所謂的虛無的「量子」,它們會不斷地漲落。」

這種生命短暫的、好似不存在的粒子因未知原因不可思議地被創生,並對周圍的宇宙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比如在氫原子內部,它產生一個推力,將質子與電子分開。這一意外的發現為蘭姆贏得了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物理學家們已經知道蘭姆位移改變了氫原子的結構幾十年了,但他們還不知道它是否也影響了反氫原子。藤原和他的合作者想知道這種影響是否這對反氫原子而言也能行得通。

藤原對《天文在線》雜誌記者說:「我們研究的總體目標是看氫原子和反氫原子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我們不知道這種差異可能在哪裡出現。」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歐洲的巨型核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反氫雷射物理裝置(ALPHA)反物質實驗中煞費苦心地收集了反氫原子樣品。藤原說,實驗室裝置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產生足夠實驗的反氫原子樣本。

這種裝置把物質約束在排斥物質的磁場中,研究人員隨後用雷射射擊被捕獲的反氫原子,研究反物質如何與光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反原子不同的隱藏特性。

反氫相當於氫的反物質。鑑於普通的氫原子是由電子和質子構成,反氫原子就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反氫給他們研究在物質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這個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反氫是粒子加速器中被人工生產的。1999年,美國宇航局估計,生產1g反氫需要消耗約62.5萬億(相當於今天的96萬億),這也使它成為最昂貴的物質。這是因為每次實驗的產量太少還有使用粒子加速器高昂的耗費。在現代物理學中,反物質被定義為包含對於相應普通物質(正常物質)的粒子的反粒子。微粒加速器在日常生產中只能產生數量極少的微粒——總計一般為幾毫微克(1)——而且在自然進程中像宇宙的光線碰撞和一些形式的放射性衰變只有一小部分能成功形成反粒子。由於極其高昂的消耗和生產與控制之難,宏觀上所有的反物質不可能都被聚集。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Rafi Letzter -ICOSY,奇點,夢想家,Cynosur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然而,粒子偶爾會越過或穿過「牆壁」(勢壘)。正如兩位物理學家在1928年的《自然》(Nature)雜誌上所寫的那樣,粒子有可能「滑過大山,逃離谷底」,這是對隧穿效應最早的描述之一。物理學家很快發現,粒子穿越障礙物的能力可以解決許多謎團。它解釋了各種化學鍵和放射性衰變,以及太陽中的氫核如何克服彼此之間的排斥並融合,從而產生陽光。但物理學家們開始感到好奇。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這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量子柴郡貓」量子特性首次被實驗揭示
    記者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神秘和現實的重大誤解,量子糾纏和量子通訊一點關係也沒有?
    兩個粒子的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有多神秘?了解量子糾纏其實很容易,比如兩個基本粒子量子糾纏後,一個粒子狀態改變,另外一個也會發生相應改變。例如一個粒子順時針轉一圈,另外一個粒子馬上逆時針轉一圈。一個轉圈,另一個也轉圈然而量子糾纏又極為神秘:1.它有超光速的特性。一個粒子動一下,另外一個粒子馬上也動一下,從一個粒子動起來,到另一個粒子相應運動,時間和距離計算出來的速度比光速還快幾萬倍。
  •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力學是一個極其詭異的理論,其特點之一就是物體具有某些不確定的屬性。物體的量子屬性都是可能性的分布,這種分布以及隨時間變化的方式都存在於物體的波函數中。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位置作為量子屬性的一種,也同樣具有不確定性,而且位置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怪異的結果。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指出任何物體都是一種物質波。德布羅意波波長定義的是一個物體的位置確定程度。波長大則意味著位置不確定度高,反之則低。
  • 量子是什麼?什麼實驗可以證明光是粒子?
    量子是什麼?康普頓實驗和光電效應能證明光是粒子嗎?作者:李春生丨@一隻大象x西風歪馬「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費曼物理大師費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量子是什麼?如果不知道量子是什麼,是談不上什麼量子力學,是吧。談起量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粒子。是的,按照粒子物理學,光是光粒子,電是電粒子,質子和中子都是實實在在的粒子,甚至連宇宙的基本作用力都是粒子——通過交換被稱為傳播子的玻色子來傳遞各種基本作用力。
  • 我學者揭示「量子柴郡貓」獨特量子特性
    【科技前沿】本報合肥7月13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們對「什麼是物理實在」這一物理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柴郡貓是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一隻咧著嘴笑的貓,它(本體)可以憑空消失,但笑容(屬性)還掛在半空中。
  • 量子力學為您揭秘:你的頭髮正在與空氣中的水「交換」氫
    但有一種原子例外,這就是——氫,氫除了可以通過化學交換進入我們的體內之外,還可以通過量子效應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圖一、顯微鏡下的頭髮一、水中氫的量子效應在化學元素中期表中,氫是1號元素,氫的同位素中,氕的含量最高,其質量僅僅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水中的氫常常表現出量子行為
  • 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在量子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發現量子世界中的微觀粒子神出鬼沒,它們不但具有「不確定性」,而且還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同時具備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為了正確地描述微觀粒子,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
  • 為什麼無法測量單個粒子的性質?理解量子力學,需要找到一個方法
    有一種物理學理論,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它,但它卻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難以描述的變化,它就是量子力學。從誕生以來,量子力學就一直在將困惑帶給人們,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夠弄懂為什麼當試圖測量量子效應時,量子效應就會消失,為什麼觀測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
  • 量子物理:糾纏態的粒子是通過一個未知的維度聯繫起來的嗎?
    (就)因為糾纏態的粒子之間無論距離多遠,都一直(緊密)聯繫並互相映照,(就可以說)他們是通過異次元聯繫起來的嗎?曾寫了一篇名為《量子限雷達》文章的艾倫斯坦哈德博士,在網上做了(如下)回答:糾纏態的粒子之間是通過異次元聯繫起來的嗎?對此的答案(是否)太過簡短?「雖然額外維確實可能解決某些特定的量子難題,但是我不認為糾纏態是其中的一種。」
  • 絕緣體發生量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可能出現一種全新量子粒子
    有一個全新的量子世界,就隱藏在絕緣體中。最近科學家意外在絕緣體內發現了量子振蕩,這原本是屬於金屬的獨有現象,可能暗指其中有新的量子粒子存在。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量子振蕩是點出金屬與絕緣體之間差異的指標。在金屬中,電子具高度移動性,電阻率(抗導電性)很弱,而約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觀察到當處於磁場與極低溫環境下,電子會從「經典」態轉變為量子狀態,從而引起金屬量子振蕩(quantum oscillation);相比之下,在絕緣體中電子無法移動,加上材料電阻率非常高,因此無論施加多少磁場強度,都不會發生量子振蕩。
  • 《PNAS》顛覆直覺,探索氫的核量子效應!
    雖然相對於純的氫和氘,固溶體也經歷了類似的高壓結構相變,但相變壓力顯著提高,揭示了在氫體系中獨特的量子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isotopic doping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H2–HD–D2 molecular alloy」為題6月1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以《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為題,報導了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的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John W. M.
  • 量子糾纏不再神秘,其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對於經典物理學來說,量子糾纏是全宇宙最普通而又最神秘的物理現象。量子糾纏簡單來說,就是一隻薛丁格的貓如果被抱到了一個箱子裡,如果給量子貓關上箱門,貓就不會再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如果再次打開箱門,貓就會再次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直到貓不再接觸箱子外面的箱子為止。
  • 量子糾纏是如何揭示詭異的量子世界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了與量子糾纏現象所揭示的反向關聯特性相符合。傑瑞所在位置的電子自旋必須在任何方向都可測量,這就與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相矛盾,因為這個原理告訴我們電子自旋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擁有確定的數值,在其它方向上一定是模糊的。EPR據此斷言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並提出可能是某種目前還不為人知的理論導致了量子糾纏現象中粒子的模糊特性,物理學家們將其稱為「定域隱變量理論」。
  • 光學版本的量子霍爾效應:首創性的發現進一步解鎖了量子技術
    在無數材料中隱藏著許多有價值的屬性,這些屬性將可能支持如量子計算和改進太陽能電池等的下一代技術。他們在今天的《物理評論》 X上發表的光學版本的量子霍爾效應(QHE)的突破性發現,這一突破性發現進一步解鎖了量子技術,具有在重要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量子霍爾效應是將二維半導體置於大磁場中時產生的機械電壓差。磁場使電子移動,使得電流不再僅在邊緣流過整個半導體。這種現象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因此獲得了多個諾貝爾獎和許多技術創新。
  • 著名實驗判定了量子的命運?
    量子力學標準「哥本哈根解釋」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提出,他打破了過去的說法,宣稱在量子尺度上的任何東西在被觀測到之前都不真實。表面上的事實就像粒子位置一樣,只是偶然事件,由擴散的概率波定義,直到測量那一刻,當波神秘地坍縮成點,粒子跳躍,單一現實出現。
  • 量子隧穿效應,告訴你真實答案
    而量子隧穿效應,其最根本的還是量子,而量子這一物質具有「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則是方向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量子還具有「波粒二象性」。而為了研究量子的性質 ,我們的科學家薛丁格則是研究出了薛丁格方程。並且還出現了新的名詞「勢壘」。
  • 量子糾纏怎麼產生的?有理論認為:同一個粒子在不同宇宙的體現
    那麼量子糾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可以肯定我們的宏觀世界是不會出現量子糾纏現象的。簡單來說,你平時用肉眼能看見,用手能感受到的世界裡是沒有量子糾纏的。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分子級別以下的微觀世界裡。人們往往聽得最多的微觀粒子是電子和光子,你聽說最多的量子糾纏或許也就是電子糾纏和光子糾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