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畫外桐塢」:當藝術浸潤鄉村
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外桐塢村,風景如畫,還有個美麗的別稱——「畫外桐塢」。
這座「鋤頭」與「畫筆」可以交相輝映的茶村,三分婉約、七分靈動,無限的鄉間風情裡徜徉著濃濃藝術氣息,而這種獨特,也讓外桐塢村先後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全國文明村、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
從市區(以市民中心為例)駕車前往外桐塢村主要有右圖三種方案——
時已入冬,陽光尚好,拿著鋤頭去地裡的厲萍與背著畫板的中國美院藝術家鄭秀珍剛好相遇,圍繞如何畫好煙霧朦朧的外桐塢,她們在茶園裡聊了好一會兒。
這樣的場景,在外桐塢已是常見。
茶村改造請來藝術家
在村子裡,只要碰到熟悉的藝術家老師時,厲萍都會跟他們聊上兩句。「現在村子越來越漂亮,配套設施越來越全,不少藝術家先後入駐,我們還能跟著他們上課咧。」在厲萍的書房,記者看到牆上掛著多幅藝術作品。「這個是我剛畫的《採茶女》——『背著竹簍採茶』,像不像我們這裡?」指著牆上的畫,厲萍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拿鋤頭採茶葉的手,也能拿起筆畫畫;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現在夢想成真了。」
1996年,厲萍從紹興上虞來到外桐塢村。談起過去,厲萍感嘆:「當時村莊環境還沒整治,離主城區又遠,發展緩慢,主要收入來自茶葉,有時還要去附近的工廠打零工補貼家用。」2009年,外桐塢村終於迎來了重大轉折——這年11月,杭州決定要創建十餘個「風情小鎮」,外桐塢村為其中之一。因緊鄰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村子確定了藝術文創類的發展方向,還邀請美院教師參與村子提升改造。大到村容村貌的設計,農舍的風格的定製,細到街巷綠化,路邊小景,甚至是院裡的一棵石榴樹,都留下了美院設計師們的點化。歷時三年整治,一個氤氳著藝術氣息的「畫外桐塢」有了雛形。
高雅藝術入村潤農
事實上,邀請藝術家設計師直接參與村子改造,只是外桐塢「引藝術入村」的起步;之後,外桐塢村更是一直緊抓發展機遇,加速集聚藝術工作者,王鴻、黃俊等一大批中國美院的名家,都在這裡設立了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工作室。
中國美院教師鄭秀珍也是慕名而來的藝術家之一——2019年,在多地考察後,鄭秀珍決定將工作室遷至外桐塢村。在村委會幫助下,她在文化禮堂內打造了「秀空間」生活美學館,讓文化禮堂與藝術相融相生。「外桐塢村離我們學校僅3公裡,離錢塘江、西溪溼地也都很近;這樣一個適宜生活又適合創作的地方,我找了好多年。」鄭秀珍說道。確實,蔥鬱的茶園、清新的空氣、齊全的設施,不管是村民還是藝術家還是遊客,只要在外桐塢生活,都有一種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
而隨著藝術家及各種工作室、藝術館紛紛在外桐塢安營,很多普通農居房也得到了藝術化的改造、加工與點綴,而這不僅增加了村民房租收入,還帶動了旅遊業發展;「畫外桐塢」的名氣打響後,連帶著茶葉也不愁賣了……如今,村子163戶村民,年人均收入達7萬元左右;收入提高了,生活更幸福了,而村子、村民的整體精神面貌、文化素養也在藝術家們的「潤物細無聲」中獲得了提升。今日的外桐塢村,已從一個小山村躍身西湖區首個「全國文明村」。濃鬱的藝術氣息,讓它實現了由外及裡的深層次蛻變,完美詮釋了物質小康與精神小康的雙贏。
我為外桐塢代言
外桐塢村黨總支書記張秀龍
今日的外桐塢村,風景如畫,靜謐幽美,生活愜意,仿佛李白那句「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穿越千年時光重現眼前。未來五年,外桐塢村將進一步發揮入駐的155名藝術家的引領作用,讓村民和藝術家們互通有無,幫助外桐塢村走出去、「美出去」,也幫助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多的突破;外桐塢村還將集合黨員、鄉賢等骨幹力量,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質,讓村莊成為真正的世外桃源。
(責編:康夢琦、王麗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