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將胡善祥塑造成為攀附權貴不擇手段、工於心計的形象,而孫若微則被打造成忍辱負重、救國救民的英雄形象。雖然影視作品需要對人物藝術化,但是這兩位在歷史上確確實實存在過的人物,她們的人設卻被無情的翻轉。那麼在正史中,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又是因何被廢?今天就來一起回顧一下這段步步驚心的宮鬥「大劇」。
胡善祥與孫氏
胡善祥,1400年出生於山東濟寧,其父胡榮是錦衣衛百戶。由於胡家家規嚴格,凡事都必須循規蹈矩,因此長相秀美的胡善祥出落的端莊大方、溫柔嫻淑。
而比胡善祥小兩歲的孫氏出生在山東鄒平,其祖輩均是農民。父親孫忠花錢買了一個小官,後來當到了永城縣的主薄。孫氏天生麗質又聰明伶俐,小小年紀便名動全城,孫家的好運也從這裡開始。
一次,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回娘家永城時,聽說了關於孫氏的事情,便叫人帶孫氏到自己面前,彭城伯夫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姑娘。而她此時正準備給朱瞻基物色合適的嬪妃,在與孫母商議之後,十歲的孫氏便被帶進皇宮,交由朱瞻基的母親張氏撫養。
入宮之後的孫氏深得明成祖朱棣和張氏一家的寵愛,在宮中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朱瞻基自然對這位漂亮的「妹妹」百般寵愛,兩人情愫漸生,感情相當好。
本以為孫氏成為朱瞻基的太孫妃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事實卻突然發生了變故。
1417年,明成祖朱棣決定給皇太孫朱瞻基選妃。長年生活在皇宮、與朱瞻基青梅竹馬的孫氏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幾乎可以講是穩超勝券。
但是當來自濟寧的胡善祥出現在朱棣面前時,朱棣改變了主意。胡善祥也由此成了皇太孫朱瞻基的嫡妃,而他一直想娶的「妹妹」孫氏卻只能成為「皇太孫嬪」。看著到嘴邊的「肉」被人奪去,孫氏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一場驚心動魄的「宮鬥」大戲也漸漸拉開了帷幕。
盜子成名、孫氏夢想成真
儘管胡善祥被選為皇太孫妃,甚至成為《明史》中極其少見的有名有姓的后妃。但是,在朱瞻基的心中卻一直裝著另外一個人,那就是孫氏,這也註定了胡善祥悲情一生的命運。
1425年,皇太子朱瞻基登基,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即明宣宗。按照明朝的定製,在冊封皇后的時候,皇后胡善祥被授予了金印金冊。而被冊封為貴妃的孫氏,被授予的只有金冊而無金印。
仗著有朱瞻基的寵愛,工於心計的孫氏開始了奪後計劃。在孫氏環環相扣的計劃面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已經岌岌可危。
首先,孫氏利用宣宗的寵愛,成功求得金印。在宣宗即位不到一年後,孫貴妃便慫恿宣宗出面,向張太后請求,賜給孫貴妃金印。雖然張太后覺得這樣違反祖制,但是一面是兒子的苦苦請求,一面又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孫貴妃,最終還是勉強答應了宣宗的請求。
就這樣,孫貴妃與胡皇后一樣,都擁有了金印金冊,而且宣宗還下詔封孫貴妃為皇貴妃。兩人的稱呼中都有一個「皇」,孫氏離皇后的寶座又近了一步,她也成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印金冊的皇貴妃,取得了幾乎與皇后同等的地位。
隨後,孫貴妃又成功「盜子」,母以子貴。雖然胡皇后和孫貴妃嫁給宣宗八年多,但是除了不受寵愛的胡皇后給宣宗生了順德、永清兩位公主外,宣宗並無其他子嗣,這對於皇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而頗有心計的孫貴妃恰恰選擇了這個最為致命的因素直擊胡皇后要害。《明史·后妃》說孫貴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原本一無所出的孫貴妃,一面派人在宮中四處打聽,看哪位宮人被宣宗臨幸後懷有身孕,就將她們藏於密室之中,與外界隔絕,並派專人照料起居。一面買通御醫,謊稱自己懷有身孕,並偽裝出諸多懷孕跡象。
其實仔細想想,在皇宮之中,想要假裝懷孕數月時間,如果沒有宣宗的默許,這個謊言是很容易就被揭穿的。對於宣宗而言,現在需要的是皇子,至於是孫貴妃生的還是被臨幸過的宮女生的,只要是他自己的血脈,其他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
而孫貴妃一旦得了這個皇子,無論是孫貴妃還是宣宗,都是皆大歡喜。因為這樣宣宗就可以有理由名正言順的將孫貴妃扶持上位了。
在孫貴妃假裝懷孕八個多月之後,一位被宣宗臨幸過的宮女終於誕下了一位皇子。孫貴妃立即叫人將皇子抱到自己宮中,又假裝出自己生子的樣子,成功將這個小男嬰變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這位皇子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
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如果皇后沒有子嗣,嬪妃所生的皇子是要作為皇后的嗣子,交由中宮撫養。但是這次孫貴妃所生的皇子,宣宗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其繼續留在孫貴妃處繼續撫養,這已經是向外界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
緊接著,孫貴妃就開始操作皇子的地位問題。這次還是由宣宗出面,不過找的不是張太后,而是胡皇后。宣宗親自來到胡皇后的坤寧宮,暗示胡皇后要主動上表請立皇長子為太子。柔弱且百般無奈的胡皇后只得主動上表,請宣宗「早定國本」,儘快冊立皇太子。
宣德三年二月初六,僅有兩個月零二十五天的朱祁鎮被宣宗冊立為皇太子,同時他也成了明朝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太子。由於太子年齡實在太小,就連太子冊寶都是由他人代領。
《明史》記載:宣德「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
至此,胡皇后被廢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此時無論是宣宗還是孫貴妃都已經急不可待,宣宗直接就向胡皇后提出讓其主動請辭後位。
胡皇后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禮讓謙恭、一讓再讓,最終卻把自己逼到了這種境地。但是她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只得服從於宣宗,公開上表,請求遜位。
史書記載:「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雖然朝中重臣極力勸阻宣宗不可廢后,但是此時放棄,豈不是功虧一簣。宣宗此時廢后的決心是異常堅定,而且他還要做的更加徹底。
宣德三年三月,在立皇太子後不到一個月,胡皇后被廢,從坤寧搬出,住進了長安宮。而宣宗又給她賜號靜慈仙師,讓其奉旨做了道姑。
而另外一邊,宣宗又不斷給孫貴妃上位進行鋪路,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了宣宗的一句話:「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孫貴妃也順勢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
宣宗和孫貴妃的做法,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也都看在眼裡。但是她知道朱瞻基和孫氏自幼感情就非常好,也沒有辦法強加阻攔。但是張太后就是覺得對不住賢惠的胡皇后,因此經常召胡善祥居於清寧宮之中,與其作伴。
在內廷朝宴上,張太后也是命胡皇后位居孫後之上,雖然孫皇后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在張太后面前,她還是不敢太過於放肆。
明英宗正統七年,張太后去世後,胡善祥十分悲傷,終因傷心過度,臥床不起,不到一年的時間,便離開了人世,她的身後事僅以嬪妃之禮安葬於金山。
1462年,孫後崩逝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后錢氏將英宗的身世告訴英宗,還告訴他胡皇后賢惠而無罪,卻被廢為仙姑,請求英宗恢復胡皇后的名譽。於是,明英宗恢復了胡皇后的地位和封號,追諡她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並重修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