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圖拉真廣場建於公元107年,以紀念圖拉真大帝遠徵羅馬尼亞的勝利。廣場旁邊是著名的圖拉真圓柱。圖拉真石柱(也翻譯成「圖拉真凱旋柱」)是一個30米高的圓柱體,由20塊希臘大理石製成。它的表面雕刻著一幅宏大的達契亞戰爭的圖畫。它雕刻精美,富麗堂皇。圖拉真圓柱仍然矗立在圖拉真廣場的廢墟上。圖拉真的石柱和一排排雕像構成了當時羅馬最壯觀的區域。
圖拉真是羅馬帝國五位智者中的第二位。他一生都在服兵役,留下了傑出的軍事成就,最終在戰鬥途中因病去世。在他的統治期間,他成功地將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展到東部的兩個河流流域,西部是英國,南部是埃及,北部是萊茵河,使地中海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內海。
公元2世紀是羅馬帝國實施對外擴張政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羅馬皇帝圖拉真通過徵服達契亞(現在大部分在羅馬尼亞)幾次擴張了羅馬的領土。為了紀念徵服達契亞,羅馬皇帝圖拉真不僅在各地修建了大型建築,還在羅馬修建了一些紀念建築。圖拉真廣場是當時羅馬最大的廣場。整個廣場的主樓建於公元112年。
圖拉真圓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斯建造,於113年完工。圖拉真圓柱屬於多裡克圓柱建築,以其精美的浮雕而聞名。圖拉真柱的淨高為29.55米,其中底座的總高度為35.27米。柱體由20個直徑4米、重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組成,其外表面由23次環繞柱體的總長度超過200米的浮雕環繞。在圓柱內部,有185個螺旋樓梯直接通向圓柱的頂部。作為羅馬皇帝崇拜的象徵,設計師的構思技巧極其巧妙。
根據古代硬幣,早期圖拉真石柱的首都是一隻巨大的鳥,可能是一隻鷹,後來被一尊圖拉真雕像取代,但在漫長的中世紀戰役中失去了圖拉真雕像。1588年,教皇西斯五世下令將聖彼得雕像放在圓柱的頂部。
整個圓柱被一個200米長的帶狀浮雕包圍著,這個雕塑圍繞圓柱長達23周。整張照片展示了圖拉真用他的軍隊徵服達契亞的戰爭。這幅長長的捲軸浮雕詳細記錄了圖拉真親自帶領軍隊穿越山川、日夜奮戰的經歷。整個浮雕的中心是讚美帝國的功勳和崇尚武力的權威。當然,為了迎合這位喜出望外的皇帝的口味,歪曲歷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裡記錄的事件是根據實際戰場情況描述的。所有的人物、軍事裝備、戰爭面貌和民族特色都符合歷史現實。它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形象,如行軍方式、兵器外觀、地理環境等,具有經得起歷史考證的文獻價值。因此,帝君紀公柱的遠徵,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一份珍貴的文獻。
柱身花邊的浮雕上總共描繪了2500個字符。採用前向散射透視法,生動自由地形成不同場景的窄條狀畫面,層次複雜,細節瑣碎,令人不得不讚嘆設計。
從專欄的構成來看,它也有許多優點。首先,它使用淺浮雕的方法。人物的構成緊湊,廣闊的戰爭場景被慢慢引入,沒有混亂。此外,還有緩緩流淌的多瑙河、地平線上的羅馬前哨、著火的房屋、橋梁、帳篷、城堡等。穿過河流。所有這些構成了一本極其豐富的戰爭圖畫書。為了突出圖拉真大帝的形象,圖拉真的形象在這個圖拉真石柱上前後出現了90多次。
圖拉真圓柱在2000年後仍然矗立在圖拉真廣場上,這是一個奇蹟。整個圖拉真廣場的風格似乎是指東方君主制的建築特徵。它不僅在軸線上對稱,而且在深度上有多層次的布局。在將近300米的深度,這些建築在外觀、大小、開合、明暗方面以空間交替的方式交替。讓藝術雕塑和建築相互交替。這一系列的交替也反映了當時建築藝術的模式,也醞釀著羅馬建築藝術高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