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尋理」淋巴瘤病理網絡教育系列課程第二期-小B細胞淋巴瘤專場已於2020年8月7日順利進行。五位大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向紅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孫璐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郭凌川教授、南京鼓樓醫院樊祥山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王震教授在線直播,吸引了3千餘名觀眾在線觀看,直播時長近4小時,為廣大病理科醫生帶來了一場淋巴瘤病理學習與交流的學術盛宴。在此,我們總結了各位大咖的直播亮點及診斷經驗,並提供了回放連結,以便各位醫師後續學習。
亮點回顧
首先,大會主席李向紅教授對再續「尋理」淋巴瘤病理網絡教育課程進行了系統介紹,並對本場的四位分享嘉賓及相關講題進行了簡單介紹。本期討論主題為小B細胞淋巴瘤,其生物學行為及治療各有不同,四位專家將分別從不同疾病切入進行深入講解,與各位病理同仁一同探討其病理診斷。本次直播採用大咖診斷經驗分享+知識問答互動+線上答疑的形式,更加強調淋巴瘤診斷的實操性,希望可以幫助病理醫生不斷提高淋巴瘤診斷水平。
孫璐教授:濾泡性淋巴瘤的病理診斷
診斷經驗語錄:濾泡生發中心B細胞在濾泡內異常聚集或在濾泡外浸潤,伴/不伴BCL2異常,應診斷為濾泡性淋巴瘤;依據腫瘤生長模式和瘤細胞組成,設定鑑別診斷譜範圍與相應的IHC、分子檢查。
孫璐教授首先從濾泡性淋巴瘤(FL)的概述講起,對經典型、亞型、獨立類型FL的形態學、分級、免疫表型、分子遺傳學特徵與鑑別診斷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講解,並通過豐富的病理圖片,形象直觀地為我們闡釋了FL的病理診斷特點。
亮點1:經典型FL免疫表型和分子遺傳學特徵
1. 免疫表型
腫瘤細胞廣譜表達B細胞相關標記(CD19、CD20、PAX5等)及生發中心相關標記(CD10、BCL-6)。
BCL-2通常為陽性,高度提示BCL-2重排,可鑑別診斷反應性濾泡增生,但是在不同分級的情況下,BCL2+的比例有所區別,如高級別FL中可能為陰性,需加以重視。
FDC網的標記用於判斷生發中心B細胞是否存在異常分布,需要對CD21/CD23都進行標記,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單陰情況。
FL通常不表達MUM1,但CD10、BCL-2均為陰性的FL偶可見MUM1陽性。
2. 分子遺傳學特徵
80%的FL都存在t(14;18)(q23;q32)與BCL-2重排,克隆內腫瘤細胞也呈現一定的異質性。
亮點2:高級別FL、IRF4重排大B以及兒童型FL的特點
孫教授從形態學結構,細胞類型、免疫表型、分子特徵以及臨床表現上對高級別FL、IRF4重排大B以及兒童型FL進行了總結。
此外,孫璐教授梳理了FL的鑑別診斷思路,並對FL與反應性濾泡增生(RFH)、進行性生發中心轉化(PTGC)、其他小B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濾泡結構的其他淋巴瘤(與高級別FL)、瀰漫浸潤模式(與低級別FL)、伴有較多成熟漿細胞時的鑑別診斷要點進行了總結(詳見直播回放)。
郭凌川教授: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病理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經驗語錄:通過免疫組化panel可將多數小B細胞淋巴瘤進行歸類,但仍存在交叉或者不典型的情況。因此,應以形態為主,免疫組化為輔,必要時可加做分子檢測。
首先,郭教授強調明確淋巴結結構是進行淋巴瘤病理診斷的基礎,繼而介紹了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與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的定義,並指出二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徵,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
緊接著,他從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細胞起源、臨床預後、淋巴結與骨髓組織病理學等方面對CLL/SLL進行了細緻地闡述,還對Richter症候群、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生、B細胞前淋巴細胞白血病進行了簡單介紹,明確了其病理診斷特點。郭教授尤其強調了分子遺傳學特徵在CLL/SLL診斷中的重要意義,不同的分子特徵可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並結合NCCN指南進行了闡釋。
亮點1:是否伴del(17p)/TP53基因突變可指導CLL/SLL治療
伴或不伴del(17p)/TP53突變是重要分層因素之一,NCCN指南對伴或不伴del(17p)/TP53突變患者的治療推薦如下圖所示。
亮點2:CLL/SLL的鑑別診斷
郭教授從組織形態、免疫組化以及分子遺傳各個角度詳細總結了CLL/SLL鑑別診斷要點。
1. 組織形態
2. 免疫組化
3. 分子遺傳
樊祥山教授:套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學診斷
診斷經驗語錄:SOX-11(+)的套細胞淋巴瘤常呈結節或瀰漫生長,具有侵襲性特徵;母細胞/多形性型MCL侵襲性更強。當MCL偶爾出現CD5/CyclinD1(-),或LEF-1/CD23(+)等時,容易誤診。少見情況下,SOX-11(-)的白血病樣非淋巴結性MCL等才是惰性的。
樊教授將套細胞淋巴瘤(MCL)比喻為小B細胞淋巴瘤類別裡的「調皮的孩子」,形象地描述了它的特點,隨即從一例CD5陰性的母細胞變異型MCL病例切入,強調MCL通常侵襲性較強,其生物學行為具有獨特之處,常由單形性小-中等大小細胞構成,與t(11;14)/CCND1-IgH相關。
亮點1:MCL組織學特徵
若仔細觀察,可發現許多具有特徵性的形態學細節與線索,如玻璃樣變的厚壁血管和散在分布組織細胞等,幫助我們診斷MCL。在一些情況下,依靠形態學信息常已足夠診斷。當然,高質量切片也是至關重要的。
亮點2:免疫表型的特點與例外情況
在淋巴瘤病理診斷中,我們要重視規律,但又不能忽略特殊情況。MCL除了表達B細胞標記以外,又有很多自己的特點,因此需要多加小心,避開一些誤區。有時候需要將支持診斷與鑑別診斷的標記物同時進行檢測;要包含多種標記物,而不能僅根據某一個標記物進行診斷。
緊接著,樊教授詳細地講解了MCL不同生物學行為的機制,胃腸道MCL、母細胞性/多形性MCL以及MCL伴霍奇金樣細胞、伴漿細胞樣分化或伴邊緣區分化等的特點和鑑別診斷,惰性MCL的特點以及近幾年MCL的病理診斷更新要點等。最後,樊教授對MCL的診斷要點做了精闢總結。
亮點3:MCL診斷要點小結
王震教授:邊緣區淋巴瘤的病理診斷和進展
診斷經驗語錄:結內邊緣區淋巴瘤幾乎不是一個「spot diagnosis」,是需要整合形態、表型、臨床特徵和分子檢測的排除性診斷。
王震教授提到,邊緣區淋巴瘤(MZL)無特異性的免疫表型或基因異常,因此,在小B細胞淋巴瘤中診斷相對較難,需要結合形態、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學和臨床表現等進行排除性診斷。
亮點1:MZL的常見類型
1. 結節外邊緣區淋巴瘤(MAL Toma),佔比70%
胃MALT(最常見,35%):形態學表現為單核樣、透亮、漿樣分化等,但在FL中也會出現類似於淋巴上皮病變樣的形態學特徵,CD10有助於鑑別診斷。
免疫增殖性小腸病:用輕鏈限制性去評判時要慎重。
腮腺MALT:單核樣細胞圍繞增生的導管上皮形成「空暈」,是疾病早期明顯的診斷特徵。
肺MALT:影像學表現為微結節,掃描切片可見沿著支氣管和血管束分布的結節型病變,高倍鏡可見淋巴上皮病變多半體現在支氣管上皮。
此外,還有胸腺、淋巴上皮涎腺炎、肝臟、眼眶、女性生殖道、皮膚MALT等。
2. 結節型邊緣區淋巴瘤(Nodal MZL,NMZL),佔比20%
首先,王震教授分享了NMZL的診斷髮展歷程,來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該疾病。新版WHO藍皮書中關於NMZL的定義提示,病理醫生在診斷時需整合病理與臨床信息;此外,NMZL診斷為排除性診斷。其次,王教授對一些特徵性的形態學和免疫表型特點,例如反轉濾泡、邊緣區pattern、濾泡植入pattern等,進行了詳細講解。
3. 脾邊緣區淋巴瘤(Splenic MZL,SMZL),佔10%
典型的形態學特點為存在絨毛細胞。
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變異型MZL,容易幹擾病例的診斷。在這一部分,王震教授介紹了新的免疫標記IRTA1和MNDA,對一些少見情況比如CD5異常表達、淋巴組織中混入其他成分、PD-1表達與pattern的關係、MZL向DLBCL轉化、EBV感染等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詳見直播回放)
習題回顧
1. 下列哪個形態特徵在濾泡性淋巴瘤的診斷中更具有診斷意義?
A. 淋巴結內緻密的濾泡
B. 濾泡缺乏套區
C. 生發中心缺乏異嗜體組織細胞
D. 出現硬化區域
E. 濾泡間和血管壁有中心細胞浸潤
正確答案:E
2. 下列哪兩種抗體組合,最有助於鑑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與套細胞淋巴瘤(MCL)?
A. CD5,CD23
B. CD5,CD10
C. CD5,CyclinD1
D. CD23,CyclinD1
正確答案:D
3.關於MCL,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 MCL常是一種中等侵襲能力的淋巴瘤,但有時也可表現為惰性或高度侵襲性生物學行為
B. 腫瘤性淋巴樣細胞體積較大且呈CD20和CyclinD1陽性表達即可診斷為多形性MCL
C. 腫瘤細胞小到中等大小、表達CD5和CD20,局部可見淡染結節狀結構且伴CyclinD1陽性表達,即可診斷為經典型MCL
D. 經典型MCL常表現為瀰漫性或結節狀增生,可見玻璃樣變的厚壁血管和散在分布的巨噬細胞;母細胞變異型MCL常表達TdT,且復發病例形態學特徵一般不會呈經典型MCL形態學特徵
正確答案:A
4. 關於結內邊緣區淋巴瘤的生長模式有:
A. 瀰漫型
B. 結節型
C .邊緣區型
D. 濾泡間型
E. 以上都可以
正確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