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推薦餘華評分最高的五本小說。
01《活著》
第一本《活著》,餘華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和進攻,而是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一本書最可怕的就是疼痛感。看著主人公曆經世間坎坷,卻依然堅強的一生,我漸漸明白,或許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但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如果你懷疑生命的意義,就一定要讀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悲慘的一生。他原本是個闊少爺,卻因為嗜賭如命敗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母親也患了重病。在他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妻子含辛茹苦的養大兒女,本以為回來後一家人終於能夠過上好日子,兒子卻在獻血的時候,因為失血過多身亡。女兒也在生下小外孫後撒手人寰。只剩下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可沒想到小外孫卻因為吃豆子被活活撐死。
老人埋葬了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相伴,孤獨活著。雖然生活很苦,但可能活著的意義,就像書裡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02《許三觀賣血記》
第二本《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讓我們知道,生命加載的沉重,並不因走得快一點就能卸下,反而會因為奔波更加勞累。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第三部小說,也算是《活著》的姐妹篇。
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光是活著已經用盡所有力氣的小人物。貧困、卑微、無所作為,一生唯一的壯舉就是賣血。他靠著賣血娶親成家,靠著賣血一次一次地支撐家庭渡過難關。
在我看來,看書的過程中,全程膽戰心驚,生怕他在賣血的過程中出什麼意外。
許三觀在知道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後,捨不得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他買面吃,但最後為了一樂的病,卻選擇沿著村莊一路賣血籌錢。這或許就是每一個小人物最真實的模樣:罵罵咧咧、世俗小氣,但嘴硬心軟,愛恨分明。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許三觀或許並沒有看穿生活的本質,但依然在苦難中努力生活著,做著他自己的、他們家的、平凡的英雄。
03《兄弟》
第三本《兄弟》,悲劇的根源,究竟是惡掩蓋了善,還是善造就了惡?
宋鋼和李光頭相識後第一次分別時,宋鋼和爺爺在一起,揮手向李光頭和李蘭道別,李光頭被李蘭拉著走去時一直扭頭看著宋鋼,看到遠處的宋鋼向他揮手,他的手也抬到肩膀的地方揮動了。——那個時候,小小的他們對彼此已是一種依依不捨的情感。宋鋼帶了五顆大白兔奶糖走了一上午的時間長途跋涉來看李光頭,當時李蘭怕李光頭出門受傷把他鎖在家裡。
兩兄弟久違後再次相見時的那番興奮完全溢於言表,他們終於在最後一個窗格互相看到時,宋鋼仰臉對李光頭說:「李光頭,我想你了!」李光頭也哇哇叫著:「宋鋼,我也想你!」然後因為大白兔奶糖塞不進去,宋鋼說你先聞聞。李光頭聞著奶糖激動得一會兒哭一會笑。
然後兩個孩子隔著門板親密無間地說起了話。一說說到了太陽西斜……
至此,我們一直為兩兄弟的患難深情而溫暖與感動著。
可是,任何人的生活都無法不被社會環境和成長後的複雜影響著,於是,宋鋼與李光頭的兄弟情在種種複雜起來的生活細節的介入中也開始複雜起來,眾多其他不得已的情感開始在兩兄弟間慢慢滲入:矛盾、尷尬、痛苦、無奈、壓抑、背叛、傷害、愧疚……這一切與無時不在的兄弟深情撕扯著,糾結著,最終讓兩人都走向了崩潰:一個直接走向了死,一個苟且活著卻亦對生瞭然無趣。
04《在細雨中呼喊》
第四本《在細雨中呼喊》,書中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在細雨中呼喊》是比《活著》更絕望的小說。在細雨中的呼喊,是宣洩,是抱怨,是掙扎,也是期待重生。
小說採取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每一章都是對生活幾個人物的回憶。在南門,「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其後的五年間我過的是貧窮但是無慮的童年生活,以至作者在後文被回歸後生活的對比下,大喊道那時母親還是母親;父親還是父親,即使回歸的自己又能給這不幸的家庭帶來些什麼呢?不過是多一份口糧,多一份負擔,代價確是少了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罷了,對此步履難行我也只能選擇逃避,自顧自的孤獨,但卻少不了有異樣的眼光來迫害,擊碎「我」那不算厚實的外衣,穿透想自我掩飾的內心,那精神上的摧殘可比肉體折磨來得痛苦得多,迂迴的多,長久的多,而這一切卻是來自自己親生的父親,同種的手足和左鄰右舍的鄉裡鄉親。「我」這每一步踏下去都比別人沉重的多,使讀者懷疑:「還是那個在古詩人筆下日夜思念,有著神秘召回感的鄉土嗎?」,神秘的召回感不再神秘,文中日夜思念的鄉土也仿佛有了實體——在你想回來時他是包容的接納,可是變化不只是滄海桑田,在你不願忍受時他只能將你輕輕的撣去,滑落的同時你會回望,才發現被鄉土放棄的不止你一人,只是他們的名字已經在黑體字墓碑的一方矮墳中。
慶幸的同時憐憫的心語化為娟娟長流划過被拋棄的墳頭,最終在鄉土的上方化為一層陰厚的雲,繼而又在那下著綿綿細雨,雨下那奔跑的人發出鬱郁沉沉的呼喊,他不是我,卻比「我」真實的多,而「我」也只是能感受到他給「我」帶來的震撼從而揮述,這便使我能找到「我」與他的契合,耐人尋味。
05《第七天》
第五本《第七天》,無論多麼美好的體驗,都會成為過去,不論多麼深切的悲哀,也會落在昨天,一如時光的流逝毫不留情。
男人醒來發現一張紙條,通知火化自己的時間,被預約到了九點半。他出門,卻怎麼也看不清眼前的路牌,他下意識揉了眼,奇怪的事出現了,男人的左眼出現在了顴骨上,鼻子、下巴都不在原本的位置。發生了什麼?正當他疑惑的時候,腦海裡突然出現一聲巨響,他明白了今天是他死去的第一天。
男人要去的殯儀館,是死亡與人間世界的唯一連接點,而沒有被火化的人,只能遊蕩在現實世界慢慢腐爛。幾經波折來到這裡,男人被告知,因為遲到預約號作廢,需要繼續等候54位。這是等待的過程中貫穿整本書的關鍵詞出現:比較,貧與富得比較。
殯儀館裡,有錢人在貴賓候燒區坐沙發,窮人則在普通候燒區坐塑料板凳。人們比較壽衣、骨灰盒、墓地,不同的是富人比較誰的更貴,窮人比較誰的更物美價廉。男人什麼都沒有,他默默地聽著,正當一連叫過十幾個空號,輪到男人時,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空號的,都沒有墓地。
對,貧富差距在這裡第一次被極端展現。沒有墓地的人,連死的權利都沒有。一無所有的男人起身離開殯儀館,回到街上:我要去哪?我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我一身狼狽?五官都會錯位?他一無所知,開始了遊蕩,七天的時間。
這本書講述了死亡、婚姻、家庭、愛情,在貧富現實面前的悲哀與脆弱,金錢天賦閱歷帶來的差距,很多時候讓人絕望,我們該如何自處?讀完這本書,也許你會有一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