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2020-12-22 散人於浪

工作不滿意,重新換一個工作,已經成了現在一種工作潮流,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是跨行而來。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經就是一個護士,著名文學作家餘華曾經是一個牙醫。

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以來,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餘華的棄醫從文之舉,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就像普通人一樣,厭煩一個工作之後,總想找一個輕鬆的躲躲清閒。

餘華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他中學畢業後,也當了5年的牙醫,這5年牙醫裡是餘華職業生涯當中最痛苦的5年,後來在參加朗讀者時,董卿問餘華,你為什麼要棄醫從文呢,餘華的回答頗具搞笑與幽默,但同時又特別無奈:我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別人大張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確實別人張大的嘴巴,絕對是最帶有氣味的風現在,現在的牙醫是一個薪水很高,很有社會地位的工作,而在餘華的那個年代,牙醫其實和普通的手藝功能相同,既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社會地位。

當時的人都不富裕,生活都成問題,普通的小病能忍則忍,更何況是牙齒,一般實在是沒辦法了才會去向醫生求助,而此時出現的牙病患者已經是非常糟糕了,餘華每天給他們拔牙時那樣的景象,完全不能說是賞心悅目。

正是這5年,讓餘華想要徹底的逃離,這樣的工作環境和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想法相似。

當時文化館正在招人,文化館的工作很輕鬆,但進文化館的門檻也高,至少需要混一項技能。比如作曲、繪畫或是寫作。餘華心想,前兩樣對他來說都太難了,而他認識漢字,那他就算可以寫作,所以他就去碰碰運氣了。

但事實上會漢字卻並不代表著會寫作,好在餘華真的在文學上頗有天賦,他順利進入了文化館工作。

剛到文化館上班的餘華就故意遲到了兩小時,然而他發現竟然沒有任何人因此而懲罰他,文化館的清閒與牙醫8小時高強度工作相比,更輕鬆自由,雖然掙得不如牙醫多,但這種快樂的工作維持普通的生活毫無問題。

就這樣過了幾年愉快的日子,在1993年,餘華辭去了這份快樂的工作,到北京過起了自由寫作的生活。

古人言: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餘華先生放棄了牙醫這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卻換來了他在寫作上的名聲斐然。

1984年餘華先生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他還於1988年和2005年,分別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

《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火爆,奠定了餘華在文壇中的地位。

或許正是餘華這一段從業醫生的經歷,以及他從小在醫院長大,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場面。

使他的文字更能貼近普通人民生活,他的小說中從來沒有什麼宏大的場面,但也沒有假如照做似是而非的東西,他只是去記錄人民的生活,記錄人們的苦難,但卻並非一昧地怨天尤人,而是歌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與命運抗爭時的樂觀與堅韌。

他深知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活力與樂觀,也熱愛著這份活力與樂觀。所以他自己也成長為了這樣的人。他始終是那個只用文字就可以把讀者感動到哭泣,卻又可以把讀者笑到流淚的餘華。

餘華棄醫從文的理由。聽起來一點也不高大上,但卻充滿了煙火氣,反而更讓人覺得大師其實也是普通的,也有普通人想逃避的一面,這才是大師作為一個普通人最真實的樣子。

相關焦點

  • 餘華「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3年小學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做了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還曾兩次進北京魯迅文學院深造。這裡解釋一下他為什麼棄醫從文,他曾在一個名為《朗讀者》的節目上被問;」為什麼牙醫這件事沒有堅持下去?「他回應:」其實我特別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我曾經在我的散文裡邊寫過那是在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他長到10歲時,父親的醫院裡分配了一套房子,這時的小餘華才搬了新家,房子的對面是個很奇怪的地方,沒有住人,而是放置了很多蓋著白布的屍體。後來,餘華才知道,那個地方就是太平間,出人意料的是餘華並不感到害怕。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當然,這不過是他無傷大雅的調侃而已,敢這樣公開調侃莫言和魯迅的人,恐怕也就這一位了吧。童年在太平間長大餘華出生於1960年,浙江杭州,祖籍山東高唐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一名著名的外科醫生,因工作調動而舉家遷移到了海鹽縣。
  • 他23歲棄醫從文,曾為一部電影暴走30多公裡,切記這人不是魯迅!
    他為了國家棄醫從文的壯舉則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魯迅,還有一位作家也曾棄醫從文,他也曾在文學史上頗有造詣,獲得了國內外的眾多大獎。他的《活著》被翻譯成了幾十種語言,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正處於迷茫的中年人。他,就是餘華。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小鎮青年棄醫從文1961年,一位母親帶著個年僅1歲的兒子,從杭州來到一個只有8000人口的小縣城——海鹽,為了和她的丈夫團聚。父親嘆了口氣,憑藉自己當了多年的醫生身份,給餘華找了個牙醫的工作。餘華上班第一天,連培訓都沒有就直接上崗了,他的師傅也同樣是土路子出身,過去怎麼學的,現在就怎麼教餘華。他說:「你看我來一遍,下一個就你幹了。」從那天開始,餘華當起了牙醫,一幹就是五年,這五年裡一共拔了一萬多顆牙。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因此,對於2.5萬元這一筆錢,對於餘華的夫婦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餘華有點將信將疑,就在這時,讓餘華沒有想到的是,張藝謀很爽快的就先預付了2萬元。餘華將2萬元"巨款"翻來覆去數了很多遍,竟然還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
  • 作家的八卦:棄醫從文的作家除了魯迅,還有他們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女作家中有池莉和畢淑敏。
  •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解析餘華的作家之路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是餘華是一本散文集,全書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兩個童年》和《生活、閱讀和寫作》,讀完這本書,更能理解餘華所思所想,對於他的小說作品的「餘華」風格的來源,也似乎知曉一二。1.雙重身份《兩個童年》這一部分,主要收錄了餘華關於兒子漏漏和關於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文章。
  • 餘華《活著》這本著作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啟示?
    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在《活著》這本書的後記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句話有何意義?1992年剛過春節,32歲的餘華在北京一間八平方米的小屋裡,開始創作《活著》。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關於國內小說家,曾有人戲言只有兩類人,一類是餘華個人,一類是其他小說家。
  • 我讀餘華之《戰慄》
    餘華的書一定要讀。不然你都沒地方吹牛逼,要被人誤認為有文化的白痴。餘華的書要看,因為生命那點事看了就通透了,沒必要找雞湯加人參可勁補!戰慄是本比較特別的書,沒有人世間的苦難,也沒有為了活著變著法的矯情故事情節。戰慄就是一個多年前沒勾引成功後來想起來繼續曖昧的故事!
  • 太平間裡吸取靈感,8部作品寫亡29人,餘華:我睡覺都夢見被追殺
    小時候最令我難忘的電影之一就是張藝謀的《活著》,那時葛優和鞏俐所演的夫妻悲慘至極,深入人心,從那之後過了好多年都不敢再看一遍這部電影,因為我知道一定會哭得傷心欲絕,幾天時間都會陷入巨大傷感中。剛開始我還想,電影為啥把人寫這麼慘?最後就剩二人。
  • 疫情不除 絕不撤退——洪江市感染科醫生易餘華的堅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作為醫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選擇了衝鋒向前。 「院長,這次因新冠肺炎疫情組建的感染科,派我上吧!我在咱們醫院工作已經26年了,我期望能為洪江市民的安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易餘華深知疫情期間責任重大,醫護人員只能進不能退!毅然決定主動請纓,逆戰而行。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這個周末閒來無事,我也重新翻出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令我感觸頗深。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餘華的文字:餘華的文字是地裡長出來的,散發著一股土腥味的苦澀,我相信每個光著腳在黃土地上奔跑過的人,都能從餘華的文字裡,感受到野蠻而強勁的生命力。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餘華《活著》中的10句經典語錄!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基督山伯爵》:為何讓餘華不吃不喝不睡,幾乎瘋狂地讀完?
    餘華,生於浙江杭州,中學畢業以後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1983年開始寫作,第二年就開始發表小說,他的兩部作品曾一起入選了九十代最具影響力的十部作品。餘華最重要的一個成就就是在1998年獲得了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 餘華的《活著》帶給我們的三條人生啟示!
    文|發現讀書之美我們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還是為了功成名就,留存青史?許多作家、哲學家都對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已經是一件讓人幸福、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 餘華憑一部《活著》影響千萬中國人,王朔: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當然,這個建議、看法,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提出,為何單獨把王朔的觀點拿出來,就是因為他的地位和權威性,足以讓大家重視他的想法。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的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1985年,餘華和第一任妻子潘銀春結婚,可兩人的生活觀念不同
    有一次問嚴歌苓:當年你的同學中,莫言、劉震雲、餘華,誰最會追女孩?嚴歌苓說:我覺得是餘華吧,他把我們班上一位女同學都追走了。可在餘華喜歡上那個女同學的時候,他已經結婚了。1985年,餘華和第一任妻子潘銀春結婚,可兩人的生活觀念不同,妻子希望歲月靜好平淡度日,可餘華心中卻有著文學夢想,渴望有一日施展抱負。那會兒,他倆還在小縣城生活,餘華為了自己的理想,幾次北上去魯迅文學院進修,就是在學習的途中,他認識了一個美女同學——陳虹。多年後,餘華回憶:初次相遇,我的心就被她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