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2020-12-16 一個人精彩1

餘華的《活著》算得上是純文學作品中的暢銷書了,僅2018年售出200萬冊!

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

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因此,對於2.5萬元這一筆錢,對於餘華的夫婦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餘華有點將信將疑,就在這時,讓餘華沒有想到的是,張藝謀很爽快的就先預付了2萬元。

餘華將2萬元"巨款"翻來覆去數了很多遍,竟然還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他還把錢壓在單人床的枕頭下好幾天,夫妻倆甚至以為這輩子都不會發愁了。張藝謀當然不是這樣的導演,之後,他如數的支付了這一筆費用。

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之後,你可以發現,張藝謀是非常用心的,但是從改編的一些細節來看,與餘華對於"活著"的詮釋是有不同的。相對於小說來說,電影更多的是削弱了批判的意味,而多的是對現實生死的探討。

其實對於我來說,我認為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更加細膩,能夠讓我們反覆的去咀嚼、回味。

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名單發布,劉慈欣憑藉著大火的科幻小說《三體》,以版稅1800萬斬獲第一,第二就是餘華《活著》,版稅高達1550萬,餘華憑藉已經出版26年的小說《活著》躺賺。

《活著》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並在1998年,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活著》甚至打破了純文學的銷量記錄。在臺灣出版了二十多年來暢銷不止,刷新臺灣記錄;在美國出版10年後,每年依舊可以賣出4000冊,一個中國作家的書能夠賣1000冊就極難的了;在西班牙, 第一年出版就印刷了4次。

至今除了餘華沒有一個中國人的作品會在世界上如此暢銷。對於餘華的影響力,連諾貝爾得主莫言都有點"嫉妒"了,感慨道:

"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以後我要好好對待我的作品,不要寫些可發不可發的東西。"

《活著》為何長盛不衰

正如餘華在活著裡寫道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慘命運,但是福貴並沒有向命運低頭,餘華說: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曾坦言自己創作《活著》時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社會的黑暗和譴責黑暗背後的力量,而是認識了真實之後,能夠同情地看待這一切。這也是餘華的《活著》能夠走出國門,受到全球讀者青睞的原因。

餘華說:"被命運碾壓過,才懂得生活的慈悲",當我們經歷過生活的磨難,才知道生活的不易,進而我們才會更好地去對待生活,餘華這本《活著》寫到了每個人的心裡,在平凡中,我們也應該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活著》將會給你帶來這一份勇氣。

相關焦點

  • 《活著》:9.2分!張藝謀評分最高的電影
    文:9.2分,張藝謀評分最高的電影,道出了「活著」的狀態導讀:註定是悲劇的結局,餘華在他的作品《活著》中為觀眾們營造了幾乎「全軍覆滅」式的死亡設置,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將濃濃的悲劇色彩轉變為影像的方式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現在,餘華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也被拍成了電影,電影編劇由余華自己擔當,執導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餘華的兒子餘海果。《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這個周末閒來無事,我也重新翻出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令我感觸頗深。《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活著》寫這麼慘,讀者受得了嗎」?20年後,餘華:完全沒問題
    後來,張藝謀想要把《活著》拍成電影,為此,他向餘華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此時的餘華沉默半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20年後,孟京輝想要把《活著》拍成話劇,然後他問了一個跟當年張藝謀一樣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這一次,餘華卻胸有成竹地告訴他:「完全沒問題!」
  • 《活著》一個時代的悲哀,經歷過了生死,也便更懂得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餘華的經典作品之一,看過之後對該作品心生敬畏。早年被張藝謀拍成電影。相比小說中前赴後繼非死即活的揪心的死,我更喜歡電影最後皆大歡喜充滿希望的結局,小說裡《活著》中的故事是從民國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再到公社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男人從家財萬貫到一貧如洗,講他的整個人生和家庭不幸遭遇。
  • 1985年,餘華和第一任妻子潘銀春結婚,可兩人的生活觀念不同
    有一次問嚴歌苓:當年你的同學中,莫言、劉震雲、餘華,誰最會追女孩?嚴歌苓說:我覺得是餘華吧,他把我們班上一位女同學都追走了。可在餘華喜歡上那個女同學的時候,他已經結婚了。1985年,餘華和第一任妻子潘銀春結婚,可兩人的生活觀念不同,妻子希望歲月靜好平淡度日,可餘華心中卻有著文學夢想,渴望有一日施展抱負。那會兒,他倆還在小縣城生活,餘華為了自己的理想,幾次北上去魯迅文學院進修,就是在學習的途中,他認識了一個美女同學——陳虹。多年後,餘華回憶:初次相遇,我的心就被她秒了。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許三觀》:河正宇改編餘華小說,用韓語來講中國故事
    對於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來說,中國電影史上第五代導演創作的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深刻的內涵。他們改編的作品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活著》;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等等,第六代導演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兇猛》。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
    讀完餘華的《活著》,我對於活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從富貴到貧窮,他的一生,都在經歷著家人相繼離世的苦痛。就像書中說的:「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人的一生,註定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方面來說,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著。
  • 太平間裡吸取靈感,8部作品寫亡29人,餘華:我睡覺都夢見被追殺
    小時候最令我難忘的電影之一就是張藝謀的《活著》,那時葛優和鞏俐所演的夫妻悲慘至極,深入人心,從那之後過了好多年都不敢再看一遍這部電影,因為我知道一定會哭得傷心欲絕,幾天時間都會陷入巨大傷感中。剛開始我還想,電影為啥把人寫這麼慘?最後就剩二人。
  • 近60萬人打9.2高分,張藝謀唯一被禁電影,充滿了中國式黑色幽默
    1994年,已經執導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導演張藝謀,將《活著》的故事搬上了電影熒幕。同樣來自文學作品,同樣充滿了宏大的時代感、人性的深度,那時候的張藝謀或許還想不到,《活著》在誕生後來的歲月裡,近乎可以和《霸王別姬》站在同一高度。
  • 讀餘華《活著》有感,有時候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當我看到《活著》這本書時,我在想,為什麼是活著?難道作者是在人生失意時渴望活著,但是我錯了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觸是,堅持為自己活著,不畏苦難,用行動去擁抱明天。其實有時候 或者也是一種幸福!你身上所體現的是對活著的堅持,一種最樸實的情感,中國近70年所發生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你和你的家庭中。於小說本身來說你是不幸的,但是作者餘華卻用冷酷的筆墨將你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 餘華的《許三觀》有電影?你肯定沒看過!真的只有韓國人才會拍?
    導讀:餘華的《許三觀》有電影?你肯定沒看過!真的只有韓國人才會拍?餘華的作品很多,每一部都是愛好文學的人熱烈追捧的,像《活著》、《許三觀賣血》都是佳作。之前《活著》被張藝謀搬上了大熒幕,收穫了一種圈內圈外人的好評,張藝謀還憑藉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葛優則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餘華的小說都是深刻反映人性和社會現象的,本次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就是根據餘華小說改編的《許三觀賣血記》。對於愛好看電影的人這部作品肯定不陌生,但是普通的觀眾就肯定沒看過了。
  • 餘華不吃不喝讀完的《基督山伯爵》被遺忘?豆瓣9.2分證明它還活著
    ——餘華餘華第一次讀到《基督山伯爵》時才二十幾歲,但這本書卻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2、當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你就不再是別人的對手,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別人就不再是你的對手,不管是誰,只要下了這個決心,他就會立刻覺得增添了無窮的力量,而他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了。3、你是不是因為太懦弱了,才這樣以炫耀自己的痛苦來作為自己的驕傲?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是啊,我們為了不辜負自己活著,為了不辜負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 餘華《活著》這本著作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啟示?
    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在《活著》這本書的後記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句話有何意義?1992年剛過春節,32歲的餘華在北京一間八平方米的小屋裡,開始創作《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