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解析餘華的作家之路

2021-01-15 小婷半清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是餘華是一本散文集,全書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兩個童年》和《生活、閱讀和寫作》,讀完這本書,更能理解餘華所思所想,對於他的小說作品的「餘華」風格的來源,也似乎知曉一二。

1.雙重身份

《兩個童年》這一部分,主要收錄了餘華關於兒子漏漏和關於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文章。關於兒子的文章是充滿童趣和喜悅的,餘華一向冷峻的文筆與可愛的孩童相遇,也能流出溫暖的文字。

在得知妻子懷孕時,餘華就感受到了即將為人父的快樂。

他說「在冬天荒涼的景色裡,我們內心充滿快樂。我們無數在在那條街道上走過,這一次完全不一樣,這一次是三條生命走在一起,這是奇妙的體驗,我們一點都感覺不到冬天的寒風。」

面對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兒子時,餘華表現出了和其他父親同樣的緊張與幸福,「我想抱他,可是我不敢,他是那麼小,我怕把他抱壞了。」

看到兒子因為喝了可樂而不斷打嗝時,餘華哈哈笑了起來,「他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讓我無法忍住自己的笑聲。」

雖然,他沒有說自己多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字裡行間都流露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疼惜,這是餘華少見的活潑又溫馨的書寫。

每個人都有多重身份,餘華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丈夫與父親。對於餘華的孩子來說,父親的角色才是第一位的。讀者通過餘華的文字分享他生活中的喜悅,是一種幸運。畢竟他筆下的童年,多是充滿了坎坷與風霜的,就如《在細雨中呼喊》的孫光林,在孤獨與冷落中放肆生長,陪伴他的不是愛,而是「文化荒原」時期的無奈與迷茫。

2.成長經歷,是作家的寶貴財富

餘華在書寫自己的童年時,也充滿了一種無奈的孤獨感。他的童年是在醫院度過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醫生。他經常在醫院裡亂竄,在晾滿了床單的院子裡奔跑,喜歡消毒水的氣味,學會了用酒精球擦洗自己的手,經常看到父親手術服上沾滿血跡,看到護士將血肉模糊的東西倒掉。

或許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餘華在敘述暴力的時候總是不動聲色,《死亡敘述》中,餘華關於身體受到襲擊時,各種工具的力量和受害之處精準的描寫,也讓讀者感到,對醫學與人的身體本身,他是了解的。

中間的兩個鐵刺分別砍斷了肺動脈和主動脈,動脈裡的血「譁」地一片湧了出來,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腳水似的。

如果沒有在醫院中亂竄的童年,怎能寫出這樣細膩的瀕死過程。

因為這樣的童年,和之後學醫的經歷,餘華的文字好像毫無波瀾卻又驚心動魄,不忍回想。《河邊的錯誤》中,兇手對死者的處理方式讓人匪夷所思,即便最後瘋子被擊斃,還是有讀者覺得兇手另有其人,若真如此,藏匿背後的這個人,心思之縝密、手段之毒辣,令人不寒而慄。

當餘華一家搬到醫院宿舍樓時,他開始了在哭泣中成長。並不是說他每天要流淚,而是因為他住在天平間對面。他總是在夜晚突然醒來,聆聽那些失去親人以後的悲痛哭聲。餘華說「我聽到了這個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哭聲。」酷暑難耐時,童年中的餘華,會跑到太平間的水泥床上躺下來,他感受到的不是死亡和恐懼,而是無比清涼。

一個在醫院中長大,在太平間對面居住、見證過無數生離死別的孩子,當他成長為作家時,便不再懼怕生命的終結。甚至,描述死亡成為他的工具。在《活著》中,死亡接踵而至,福貴一次次面對至親之人離去,由撕心裂肺般悲痛到最終艱難平復心境,他接受了親人遠去的事實,安慰自己能看到每個人的結局也好,不再有惦念了。慘澹的一生最後只剩下了兩個字:活著。

用一次次死亡的記錄來證明活著的意義,這就是餘華。

3.讀書是基礎

餘華小學畢業時,縣裡圖書館對外開放,他開始閱讀小說了,他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這也為餘華埋下了文學的種子。

本書第二部分《生活、閱讀和寫作》中,收錄了餘華關於讀書與文學的一些思考。

有些人的確擁有寫作的天賦,他們可以比別人更容易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文字像排了好隊似的從筆尖流出,但是如果想保持持久不衰的思路,閱讀是必不可少的。讀過的書,或許不會記住,但是那些思維和感覺會化作身體的一部分藏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到了合適的時候,它們就會突然出現,豐富著作家的作品。

餘華出過一本以讀書為內容的書《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其中包括對卡夫卡、布爾加科夫、島由紀夫等作家與作品的分析。

《閱讀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也曾寫過關於閱讀的文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他在其中閱讀經典,拆解經典。他說「養成閱讀的習慣,就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生命中任何災難降臨的時候,往書本裡一鑽,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於作家而言,閱讀如同寫作一樣,也是一項本職工作。他們在閱讀中寫作,也在寫作中閱讀。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作家同時都是一位「閱讀家」。閱讀中,有世事變遷,有思想博弈,有悲歡苦痛,有樂樂陶陶,作家在閱讀中編織著靈魂,又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新的靈魂。

一個人年少時期就開始閱讀經典作品,那麼他的少年就會被經典作品中最為真實的思想和情感帶走,當他成年以後就會發現人類共有的智慧和靈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續。

正如村上春樹喜歡美國作家卡佛一樣,餘華喜歡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川端的作品籠罩了餘華早期的創作,文字的敘述方式、語言和結構、時間和人物的處理上,都在無形中與其靠近。遇到卡夫卡之後,餘華發現作家的敘述是完全可以自由的,可以依據自己的感受來選擇敘述的形式,於是他重獲自由,開始了「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寫作。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現實一種》,餘華的早起作品都是一種對故事框架的模仿,一直到《世事如煙》開始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

作家也需要成長,思考和作品都會隨著經歷與見聞的豐富而有所變化。從最初的迷戀暴力,到後來的純淨細密,同一個作家的作品也會流露出不同的風格。

4.文學的真實

人們在閱讀故事的時候總喜歡追問:這是真事嗎?在讀小說的時候也會想,有原型嗎?還有人會想,作者是經歷了怎樣的痛苦,才寫出這樣的文字?

其實,寫作不只是現實的描摹,還是想像地馳騁。從生活出發,作品未必真實,從人的思考出發,文學又是真實的,因為想法也是真實的一部分。

餘華說,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更加接近真實。文學的真實還包括了想像、夢境和欲望。一部作品,也是作者本人的體現。

一部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作者自己,因為實實在在的經歷並不是作者全部的生活,作者生活裡也包括了想像和欲望,理解和判斷,察言觀色和道聽途說。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也曾說,文學對於他來說,是不斷明白自我的手段。

當然,當讀者全情全意去閱讀作品時,作品中的人物就成為讀者眼中的人物,人物的悲歡喜樂成為讀者的雜陳五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讀者也創作了人物,豐富了自己。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可以替代的。每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作為兒童、作為父親,作為閱讀者、作為作家,餘華是一個豐富深刻的靈魂,又是一副平凡的血肉之身。在我們能看到的層面,我們閱讀餘華的作品,在我們未曾窺探的那些時空,餘華邁著自己的步伐,書寫著自己的人生道路。

相關焦點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他就是作家餘華,一位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時代縮影的偉大作家。太平間長大的少年1960年,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了一個未來名滿文壇的大作家,這就是餘華。他長到10歲時,父親的醫院裡分配了一套房子,這時的小餘華才搬了新家,房子的對面是個很奇怪的地方,沒有住人,而是放置了很多蓋著白布的屍體。後來,餘華才知道,那個地方就是太平間,出人意料的是餘華並不感到害怕。
  • 餘華:少時編造魯迅的話和人爭論,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提起餘華,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活著》。很多人說:他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那是茅盾文學獎"欠"下的。餘華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種不可替代的冷靜氣質。像一把泛著銀光的柳葉刀,握在一雙飽滿溫度的手上。餘華的語法有著迷人的特點,他能把最直白,簡單的文辭,重新鍛造出風格化的具有疏離感的語境。
  • 餘華是中國狄更斯?中國的巴爾扎克?王朔:他只是個高級的模仿者
    一個普通的老農,一部普通的生活苦難史,這就是餘華的《活著》。老農福貴的一生苦難坎坷,剛剛艱難地喘了一口氣,更大的苦難就接踵而來,而他只能再次彎腰前行。就像用一根頭髮吊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那種從每一截脊梁骨抽取出來的力量緊繃著,拉住巨大的痛苦,骨髓就像汗一樣一滴滴地淌出來。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9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了"先鋒文學"的思潮,湧現出一大批具有推陳出新的作家,莫言、賈平凹、餘華、陳忠實、蘇童、王小波等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三十年過去了,這些人依舊是中國當代文壇裡的主力軍。這一時期,中國文壇誕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不朽之作。
  • 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告訴了我們什麼
    許三觀,他的這一生,像是在走一條艱難跋涉的道路,像是在蹚一條隨時可能被溺死的河流,但是他都頑強地挺了過來。生活有著酸甜苦辣,有著無法言說的心酸,但也有著溫馨的幸福,這種幸福就是家人的幸福,為了家人能吃飽飯,為了家人能不生死分離,父母可以為其傾盡所有,在親情和溫情面前,重複和苦難也會畫上休止符。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經就是一個護士,著名文學作家餘華曾經是一個牙醫。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以來,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餘華的棄醫從文之舉,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就像普通人一樣,厭煩一個工作之後,總想找一個輕鬆的躲躲清閒。
  • 賀仲明:在融合和創新中邁向經典——重讀《活著》並論餘華的文學史...
    對於福貴,「我」沒有高高在上地俯視,而是給予充分的平等和尊重,讓他平靜地言說,自由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正如作者自己的陳述:「我覺得像福貴這樣的人,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你在寫這個人物的時候,你就是不斷地在了解他。……連續這樣下來後,寫到後半部,你基本上發現,不是你,是另一個人在寫,這時候你們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在寫。最後那個福貴走出來的那條人生道路,不是我給他的,是他自己走出來的。
  • 餘華「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3年小學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做了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還曾兩次進北京魯迅文學院深造。這裡解釋一下他為什麼棄醫從文,他曾在一個名為《朗讀者》的節目上被問;」為什麼牙醫這件事沒有堅持下去?「他回應:」其實我特別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我曾經在我的散文裡邊寫過那是在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我讀餘華之《戰慄》
    餘華的書一定要讀。不然你都沒地方吹牛逼,要被人誤認為有文化的白痴。餘華的書要看,因為生命那點事看了就通透了,沒必要找雞湯加人參可勁補!戰慄是本比較特別的書,沒有人世間的苦難,也沒有為了活著變著法的矯情故事情節。戰慄就是一個多年前沒勾引成功後來想起來繼續曖昧的故事!
  • 餘華:我不再裝模作樣擁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我獨自生活!
    餘華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大學愛上閱讀時接觸到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是《活著》,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生命之外的意義,體會到活著除了幸福或不幸還有生命本身,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是屬於每個人獨有的感受。
  • 作家的八卦:棄醫從文的作家除了魯迅,還有他們
    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當餘華、阿城、王朔、方方等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1999年,由劉儀偉投資、劉儀偉編劇、呂樂導演了一部特別的電影叫《詩意的年代》,其中囊括了當時中國作家圈中的幾位重要人物: 阿城、林白、陳村、徐星、方方、須蘭 趙玫、丁天、王朔、馬原、棉棉、餘華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伊恩·麥克尤恩後遺症
    文/餘華我第一次聽到伊恩·麥克尤恩的名字是在十多年前,好像在德國,也可能在法國或者義大利,人們在談論這位生機勃勃的英國作家時,表情和語氣裡洋溢著尊敬,仿佛是在談論某位步履蹣跚的經典作家。那時候我三十多歲,麥克尤恩也就是四十多歲,還不到五十。
  • 賈樟柯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影迷: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浙江嘉興海鹽縣的堤壩邊,作家餘華回憶起兒時去海裡遊泳的場景,「記得海水是黃色的,可上學的課本裡又說大海是藍色的」。有一天,他隨海浪順流遊了好遠,心想著,要一直往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開幕當日,賈樟柯就有了主意,既然請來了這麼多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是不是應該藉助採訪素材,製作一部紀錄片呢?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文學史,來講述鄉土的變化和劇變對國人生活的影響。這個為期一周的文學季,在呂梁市下屬的汾陽賈家莊舉辦。貴賓包括莫言、蘇童、賈平凹、餘華、阿來、李敬澤、梁鴻、韓東等當代作家,及歐陽江河、西川、于堅等重要詩人。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有次一個人跟他說,他們要做一個雜誌,給我們寫一篇東西,他就給他寫了《狂人日記》, 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餘華憑一部《活著》影響千萬中國人,王朔: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新京派代表作家王朔,自出現在大眾視野以來,一直以"敢說,能說,咄咄逼人且肆無忌憚"的姿態,表露自身的思想動態,尤其是體現在對於其他文化名人的評價上。王朔: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王朔曾說中國當代作家都不及格,從韓少功到張煒,從賈平凹到阿來,他逐一放言點評:作家寫到最後,有一篇小說對得起自己,就是上上簽了。有幾個人最終能拿出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