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流傳千古的書法名跡,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其真跡無從得見。據說為唐太宗隨葬昭陵,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只是傳世的唐人臨摹本,如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摹本。
人們常說的「蘭亭八柱」,究竟是指的什麼呢?
(《蘭亭序虞世南本》蘭亭八柱第一)
蘭亭八柱乃圓明園遺物,圓明園中有一個重擔八角攢尖頂的亭子,亭中石碑上刻有蘭亭修補圖和清乾隆皇帝的詩句,亭中八根石柱分別刻上了歷代書法家摹寫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及柳公權的蘭亭詩,人們就稱其亭為蘭亭八柱亭,蘭亭八柱即由此得名。八根石柱之蘭亭帖,多有風化,半數帖尚好,仍可辨讀。八柱按八卦之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序。
(蘭亭八柱第二《蘭亭序褚遂良本》)
1910年(宣統二年)被移到頤和園,後置於耶律楚材祠中。1915 年,江朝宗致函溥儀內務府,請求拉運圓明園蘭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壇開拓公園之用。其後,蘭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別於1917年前和1941年之後運至中山公園,直到1971年,始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塢西側新建成重簷八角亭,額曰「景自天成」。
(蘭亭八柱第三《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書法家虞世南的臨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臨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馮承素的臨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蘭亭詩」真跡;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進士于敏中補修柳公權所寫的蘭亭闕筆;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書畫家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皆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