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100周年

2020-12-03 政協頭條

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英國倫敦以德文單行本發表。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其中包含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任務、政治力量、政治組織、政治紀律、政治原則、政治作風、政治策略、政治聯合等思想,矗立起一座馬克思主義精神豐碑。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道路。

在關鍵歷史時刻應運而生

在被正式介紹到中國之前的70多年裡,《共產黨宣言》已被用30多種語言在各國推出了300多種版本。

近代上海,由於學術信息和出版條件等方面的優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最早窗口。到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界已成為新潮,梁啓超、李大釗、張聞天等都在所撰文章中摘譯、引用過《共產黨宣言》片段,李漢俊等也在報刊上介紹過它的相關章節。

1920年2月,李大釗為了幫助陳獨秀避開京師警察廳的逮捕,護送他離開北京赴天津,在途中「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不久,陳獨秀從天津抵達上海。這時,出於籌備建黨的迫切需要,陳獨秀深感應儘快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於是,早期共產主義者主持的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經商量,由邵力子出面邀請精通迎接建黨100周年日文、英文並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學識的陳望道作為譯者,擔當此重任。戴季陶提供了《共產黨宣言》日譯本,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英譯本,供陳望道對照翻譯。

陳望道不負眾望,經數十天的努力工作,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任務。1977年1月15日,陳望道在《文匯報》發表的《深切的懷念》中寫道:「有一次,周總理親切地問我:《共產黨宣言》你是參考哪一國的版本翻譯的?我回答說:日文和英文,主要是英文。」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看到安放於陳列櫃中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時,講了一個故事:「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結果吃錯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啊,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裡,就是寫這本書。於是由此就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這生動再現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專心致志、艱苦奮戰的情景。

《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外的「信仰的味道」塑像

1920年6月27日,《俞秀松日記》提及:「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譯的《共產黨宣言》到獨秀家去,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語,現在一時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國底譯文來對校了。」第二天,俞秀松則記:「九點到獨秀家,將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交給他,我們說些譯書的事,總該忠實精細。」此刻,陳獨秀等已在上海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開過會,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經徵詢李大釗意見,定名「中國共產黨」,並於8月正式成立,陳獨秀擔任書記)。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經李漢俊、陳獨秀校勘,再返由譯者改定,原先計劃在《星期評論》周刊連載,但因該刊在6月上旬遭查禁,所以陳獨秀就決定用社會主義研究社名義直接出版單行本。

《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陳列的各種版本

經陳獨秀的籌劃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幫助,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於1920年8月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作為《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譯本,它以白話文翻譯,語言簡潔,閱讀方便,問世後深受歡迎,一再被翻印,至1926年5月已付印近40版,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最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

此後,又有一些《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一、華崗譯本(中英文對照),於1930年初由上海華興書局出版;二、成仿吾、徐冰譯本,於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9月由上海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房等出版);三、博古譯本,於1943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曾在各解放區大量印行);四、陳瘦石譯本(附錄中有《共產黨宣言》全文),於1943年9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還出過另一個版本,未標日期);五、喬冠華校譯本(依據成仿吾、徐冰譯本),於1948年初春由香港中國出版社出版(「校後記」中寫明校譯者);六、莫斯科外國文出版社譯本(參照陳望道、成仿吾、徐冰、博古譯本重新翻譯),於1948年初春在蘇聯出版。然而,陳望道完成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譯本無疑最為重要,它在關鍵歷史時刻應運而生,對籌備建黨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黨過程中起到理論指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員在認真學習《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譯本的同時,還將它寄往全國各地,使馬克思主義真理、共產主義思想廣泛傳播,形成燎原之勢。

林伯渠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員之一,他的《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回憶:「一九二〇年十二月,我到了上海會見陳獨秀,遂加入當時上海的共產主義研究小組……我在上海一共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座談會四五次。頭兩次座談,就是我與陳獨秀、沈定一等三人,以後幾次鄧中夏、李漢俊也參加了,互相交談的依據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國際大會的幾個決議文件。」

1920年5月,毛澤東從北京來到上海,他在滬期間多次赴老漁陽裡2號與陳獨秀會面,一起談論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8月,毛澤東等在湖南長沙發起創辦文化書社,銷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9月,建立俄羅斯研究會,研究會成員常一起研究俄國革命,學習《共產黨宣言》等;其間,毛澤東還與蔡和森及新民學會骨幹討論建黨問題。至11月,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主要成員有毛澤東、何叔衡等。

毛澤東批註過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

周恩來在延安學習過並籤名的《共產黨宣言》

1920年9月中旬,張申府來到上海,曾在老漁陽裡2號與陳獨秀會晤。他的《建黨初期的一些情況》回憶:「中國共產黨一九二〇年八月開始創建,地點在上海和北京。在上海是陳獨秀,在北京是李大釗和我」「在上海時,我同陳獨秀談過建黨的事,我們認為既然組織起來了,就要發展」「從上海回京後,我把和陳獨秀談的情況告訴了李守常(按:即李大釗)。」在10月,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11月底,定名「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被推選為書記。當年,李大釗等發起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搜集、採購、收藏、出借馬克思主義文獻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會內有中文的馬克思主義書籍20種,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即為其中之一,北大圖書館至今仍保存此書(1920年9月再版);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骨幹多為該會成員,這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他們的重要學習材料。1921年7月,《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譯自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檔案俄文稿)提及:「我們曾試圖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擴大我們的宣傳工作,可是現在印刷所受到監視,因此,不能刊印我們的出版物……我們只散發了上海印的《共產黨宣言》和《經濟學談話》。」

《董必武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湖北共產主義小組》提及:「那個時候,我們看到的馬列主義的東西是很少的,當時有個《共產黨宣言》翻譯本,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是陳望道譯的,政治經濟學也是陳望道翻譯的,考茨基的《政治經濟學入門》。」與之相呼應,包惠僧的《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前後的回憶》說:「(1920年)夏秋之交,劉伯垂由廣州過上海回武漢,他在上海同陳獨秀會談了幾次,陳獨秀即吸收劉伯垂入黨,並派他到武漢發展組織」「劉伯垂帶來了一個抄寫的中國共產黨綱領草案,詳細內容記不清楚,大體不出《共產黨宣言》的範圍」「當時,我們對於學習馬列主義知識是太少了,我們多數同志幾乎是先當了共產黨員才學習馬列主義,我們主要的讀物是《共產黨宣言》《新青年》雜誌、李漢俊譯的《資本論淺說》(按:此書名應為《馬格斯資本論入門》)。」

1920年11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擬定《中國共產黨宣言》(由陳獨秀主持起草),這是《共產黨宣言》的最初中國化,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主張和遠大理想。它實際是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草稿,其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闡述共產黨人的最終理想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共產主義新社會,在經濟上實現生產資料共有,政治上廢除國家政權,社會上消滅階級。二是闡述目前政治鬥爭的策略和任務,提出要以俄為師,組織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進行階級鬥爭,剷除資本主義制度。三是闡述政治鬥爭的結果,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進行社會建設,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文獻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黨綱奠定了基礎。李達的《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回憶》說:「大會討論《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宣言》草案,這宣言有千把個字,前半大體抄襲《共產黨宣言》的語句,我記得第一句是『一切至今存在過的歷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本年秋季,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準備出版馬克思全書十五種,列寧全書十四種,共產主義者(康民尼斯特)叢書十一種……只出版了十五種,如:《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宣言》(按:系重版陳望道譯本)。」

僅從上述事例,即可清晰看出《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出版,極大地提升了早期共產主義者的思想覺悟、政治水平和理論素養,在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中起到理論指導作用。

對老一輩革命家產生深刻影響

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是通過學習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共產黨宣言》現存於世唯一的一頁手稿

1920年夏,在老漁陽裡與陳獨秀談論馬克思主義的情景,給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16年後,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在陝北談話中,回顧自己的思想轉變過程時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1939年12月,毛澤東在延安對曾志談起自己怎樣研讀《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產黨宣言》就翻閱過多少次。」1941年9月,毛澤東在延安對婦女生活調查團成員說:「記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毛澤東不僅自己研讀《共產黨宣言》,還號召全黨學習,1945年5月31日,他在中共七大總結講話中向大家推薦五本馬列著作,第一本是《共產黨宣言》,並說「我們可以把這五本書裝在乾糧袋裡,打完仗後,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1954年秋,已61歲的毛澤東重新開始學英語,當年的秘書林克回憶:「毛主席想學一些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選的就是《共產黨宣言》,這本書的文字比較艱深,而且生字比較多,學起來當然有不少困難,但是他的毅力非常堅強。我發現他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全部都密密麻麻地用蠅頭小字注得很整齊,很仔細,他的這種精神,很感人。」

1922年11月,赴歐洲留學的朱德經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周恩來贈送了一本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革命、建設的不同時期,朱德始終以「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1976年5月18日,朱德收到中共中央黨校顧問成仿吾重新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立刻愛不釋手,對照舊譯本認真進行研讀;5月21日,他不顧已90歲高齡,親自到成仿吾住處探望,並說:「我看見你的書,很高興。這本書很有意義,對世界都有意義,我們有些什麼問題搞不清楚,都要請教馬克思,要看這本書。」

1920年秋,劉少奇已成為青年團員,他與任弼時、蕭勁光等分別由湘抵滬,入讀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學習,翌年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外國語學社除了提供外語教材,還把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等作為必讀書籍。蕭勁光的《憶早期赴蘇學習時的少奇同志》在談外國語學社時說:「少奇同志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見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劉少奇後來回憶:「當時我把《共產黨宣言》看了又看……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共產黨是幹什麼的,是怎樣的一個黨,我準不準備獻身於這個黨所從事的事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最後決定參加共產黨,同時也準備獻身於黨的事業。」於是,劉少奇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第一批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從此,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始終不渝。

1920年11月,周恩來從上海乘「波爾多斯」號郵船赴法勤工儉學;26年後,他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憶及自己當年「在國內曾看到《共產黨宣言》,在法國又開始讀到《階級鬥爭》(考茨基)與《共產主義宣言》,這些著作對我影響很大」「很短時間內,即轉變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了。」1921年10月,周恩來撰寫長篇通訊向國內揭露勤工儉學生遭迫害,文中引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世界的工人們,聯合起來啊!」在戰爭年代,身兼黨政軍要職的周恩來在運籌帷幄之餘,常擠時間研讀《共產黨宣言》等書;他在延安學習《共產黨宣言》時,還在封面上親筆籤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這本書,書上可見「周恩來,一九四三、十二、卅 延安」的手跡。1949年7月,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周恩來當著代表們的面說:「陳望道先生,我們都是您教育出來的。」1975年1月,在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上,罹患重症的周恩來還急切地詢問陳望道是否已找到首譯本,並說:「當年長徵的時候我就把《共產黨宣言》當作『貼身夥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產黨宣言》,我真想再看一遍。」

1961年,上海市各界慶祝「五一」聯歡會,毛澤東主席與陳望道(前排左三)等親切交談

1920年9月,鄧小平在上海乘「盎特萊蓬」號郵船赴法勤工儉學。此後,鄧小平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書籍,初次研讀《共產黨宣言》,並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他後來回憶:「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1929年12月,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之際,向李明瑞推薦了《共產黨宣言》等書刊。1965年8月,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共青團工作匯報時提出:「大學生還可以讀一讀《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等。馬列經典著作要選讀得寬一些,知識面要搞得廣一些。」鄧小平曾反覆強調:「永遠丟不得祖宗,這個祖宗就是馬克思主義。」

《共產黨宣言》是社會主義思想之源,引領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而不懈奮鬥,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宣言》是一部科學洞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充滿鬥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經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證明,《共產黨宣言》的真理光芒將永遠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真理的味道」?浙藝舉辦紀念《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
    「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母親進門一看,兒子正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把墨汁當紅糖了,嘴裡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個小夥子叫陳望道,他在老家浙江義烏翻譯中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時的情景,留下了這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經典故事。
  • 《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故事
    後來國民黨將《共產黨宣言》定為「禁書」,不準再版。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全本,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譯本首版於1943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  譯本出版後,被中共中央指定為「幹部必讀書」之一,在各解放區廣泛印行,成為新中國成立前影響最大的中譯本。  陳瘦石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有著廣泛的世界影響,不少外文書籍都有對其內容進行引用和分析。
  • 《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8月22日正式發售
    單枚整版8月21日晚上,記者從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郵政業務部了解到,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8月22日發行《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郵票一套1枚。郵票圖案名稱為:《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郵票面值為1.2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750萬套。關於郵票的故事,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郵政業務部介紹說,1920年初,陳望道收到邀請翻譯《共產黨宣言》,精通日語、英語,又有出色漢語功底的陳望道,當仁不讓地接下了這份重任。
  •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
    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檔案局(館)共同主辦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力圖用好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再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光輝歷程,為全市和學校的「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這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馬克思主義精神豐碑。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學習了解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真理之甘|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出版100周年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中共一大會址收藏的《共產黨宣言》正文首頁。陳望道寫給鄭振乾的信。(資料照片)今年8月,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將迎來出版100周年。從1920年到2020年,《共產黨宣言》在中國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也與之緊密聯接。他們中,有人廢寢忘食學習宣言,有人捨生忘死保護宣言,有人探索創新講述宣言,有人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踐行宣言……宣言引領他們找到人生信仰的坐標,汲取精神的力量,並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一起走近他們。
  •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7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共同主辦的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
  • 紀念陳望道先生誕辰130周年,講述「真理很甜」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解敏1月17日報導:2021年1月18日是陳望道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1月17日下午,在陳望道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的復旦大學,電影《望道》正式開機並發布首張概念海報。電影《望道》首張概念海報電影《望道》的創作緣起於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6月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的全體隊員的回信。影片以陳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跡為線索,以總書記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為主題,表現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追尋真理、堅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
  • 百年前,《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問世「真理之甘 信仰...
    本報訊(記者李婷)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這是《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陳望道長年生活、工作的地方。
  • 紀念《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一百周年
    親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大考之後,復旦大學「85後」醫生王相詩在參加朗誦《共產黨宣言》活動時表示:「你看共產黨員不懼危險、衝鋒在前的樣子,不就是宣言精神的現實寫照嗎?」的確,這正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宣布的政治立場:「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價值追求之上。
  • 復旦星火隊這樣被「真理的味道」滋潤
    2018年5月,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發起,上海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將之修繕作為復旦大學校史館專題館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開放。人們走進這裡,重溫「真理的味道」,觸摸信仰的力量。望道舊居外觀說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能不提陳望道。
  • 《共產黨宣言》有哪些經典中文譯本
    由此,《共產黨宣言》不得不另擇出版機構。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共產黨宣言》 於8月在「又新印刷所」(現位於上海市復興中路221弄12號)得以影印。譯本一經出版就受到多方關注,「到北伐戰爭時印得更多,隨軍散發」。  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後,革命理論準備的不足更加激發中國共產黨人、先進知識分子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情。
  • 鉤沉|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出版百年
    今年是《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出版百年。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與斯諾會見時,談到自己走上馬列主義道路的過程。其中提及自己最早接觸馬列主義,是在1920年夏秋讀到的三部啟蒙讀物。
  • 陳望道之子追憶父親:他翻譯《共產黨宣言》是歷史選擇
    童笑雨 攝中新網義烏8月23日電 題:陳望道之子追憶父親:他翻譯《共產黨宣言》是歷史選擇作者:嚴格 童笑雨「別人眼裡的望老,像『紅頭火柴』一點就燃。但相處的28年,他從未發過脾氣。他是個低調、和善的老人,在治學上嚴謹。由他來翻譯《共產黨宣言》,我認為是歷史的選擇。」
  • 365行動-籤言、手繪、紀錄片 創意描摹「宣言精神」 「新」火傳承...
    青年創意 每日籤言點亮信仰之光為紀念陳望道老校長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100周年,支部黨員從《共產黨宣言》望道譯本的原始文本出發,擇取關鍵語句、融入望道元素,設計出系列日籤文創產品,用圖畫描摹宣言精神,以籤言點亮信仰之光。
  • 做《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義烏市舉辦「追望大道」系列...
    做《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義烏市舉辦「追望大道」系列活動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 2020-07-02 2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拾究之路|紅船精神②:石庫門飄來真理的味道
    1848年2月24日,《共產黨宣言》正式出版。視覺中國供圖馬克思17歲時寫道:「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共產黨人的靈魂,不因肉體消失,而因真理不朽。
  • 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讀《共產黨宣言》
    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兩次向全黨推薦5本書,第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他說:「我們可以把這五本書裝在乾糧袋裡,打完仗後,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一年看不通看兩年,如果兩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在後面記上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看的。」
  • 陳望道首譯的《共產黨宣言》,為什麼會被歷史選擇?
    今年是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它的翻譯和出版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緊密聯繫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也是歷史的選擇「四大金剛」與「一師風潮」1919年6月,陳望道在五四運動的熱潮中從日本回到祖國。
  • 陳望道:嘗透「真理的味道」
    首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既是當時形勢所致又是個人自覺。一方面,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處於迷茫中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急需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在他們眼中《共產黨宣言》幾乎是馬克思主義的同義語。另一方面,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在陳望道看來,翻譯《共產黨宣言》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