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8日消息:當地時間3月28日,21時30分。
紐約剛下完一場小雨,助航燈光穿透霧氣,將甘迺迪機場的跑道照得通明。
地球的另一面,北京迎來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碧空朗朗,白雲片片。
伴隨著引擎的巨大轟鳴,國航CA982航班從美國紐約起飛,朝祖國首都北京的方向飛去。
此刻,在所有飛往中國的國際航線中,這是「最危險」的一條。這一天,美國確診病例數已經突破10萬,居全球首位。紐約所在的紐約州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
圖:乘務員們互相幫忙戴防護用具 攝影:仝婧
呂晗是這架航班的主任乘務長。儘管有17000小時的飛行經驗,但她還是頭一次執行這樣的特殊航班。18名乘務員有生以來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每一次坐下站起都要花平時好幾倍的力氣。而他們面對的,是同樣以各種方式「全副武裝」起來的旅客。
「你出汗嗎?」
「我早都溼透了。」
為防萬一,呂晗穿上了成人紙尿褲。這種「萬一」並沒有發生,因為在10多個小時的航程中,她幾乎滴水未進。
因為疫情在全球的不斷蔓延,中國民航局要求,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從3月29日零時起,國航在美國只剩北京-洛杉磯航線。
於是,這架CA982航班成為從紐約返程的最後一架國航航班。
機上大多數旅客是中國留學生。呂晗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了渴望,他們渴望著回家。
去程:「沒什麼好害怕的」
過去經常爆滿的航班上只有3名旅客
把時間撥回6天前。
呂晗在北京時間3月25日收到了任務通知;執飛CA989航班前往紐約,休息28個小時後,再執飛CA982航班返程。
圖:工作中的呂晗(此圖為疫情前拍攝) 攝影:仝婧
「第一想法是趕緊收拾東西,沒什麼好害怕的」。目前,凡是執行過國際航班的機組成員,一律要隔離觀察14天,國航已經有很多機組正在隔離。呂晗對此沒有任何顧慮。早在2月初,她就遞交了《請戰書》,申請取消年休假,有任何航班任務,立刻執行。
3月26日,另外17名乘務員集結完畢,包括16名姑娘和1名小夥子,3名「80後」,14名「90後」。
在通過網絡召開的航前準備會上,大家七嘴八舌,紛紛為這趟特殊的航班任務「獻計獻策」,全程沒有一個人流露出絲毫緊張的情緒。用呂晗的話說,他們「士氣高昂」。
3月27日9時,航班起飛前4個小時。呂晗從家出發,父親開車送她去機場。「做好防護。」沒有過多的叮囑,多年的飛行生涯培養了父女倆的默契。呂晗知道什麼時候該報個平安,什麼時候該「匯報食譜」。
來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打卡籤到。疫情期間,國航為乘務組統一配發了防疫物資,包括防護服、護目鏡、N95口罩、醫用橡膠手套、鞋套等。呂晗裝好大家的護照,反覆確認帶齊了所有通關手續。
10時20分,全體乘務組集合。呂晗對組員依次測溫,確保大家的體溫不超過37.3攝氏度,然後乘坐大巴前往機場。來到首都機場T3E航站樓後,他們通過兩次安檢並辦理了出境手續。平時熱鬧的候機大廳此時冷冷清清,一排排長椅空無一人。
本次航班的執飛機型是波音747-8。這是呂晗特別喜歡的一款飛機,外形漂亮,客艙寬敞,他們親切地叫它「大鵝」。
此前,國航是中美航線最大的承運人,開通了洛杉磯、紐約、舊金山、休斯頓、華盛頓5個美國本土航點。疫情暴發前,北京-紐約是國航的精品航線,每天3班,經常爆滿。
13時,飛機準時起飛。波音747-8的滿載量是365名旅客,但去程航班上只有3名旅客。在呂晗17年的飛行經歷中,這是人數最少的一次。
起飛6個小時後,飛機越過了國際日期變更線。從舷窗向外望去,冰雪覆蓋的阿拉斯加一望無垠。呂晗知道,他們進入了美國領空。
當地時間3月27日13時40分,航班降落在紐約甘迺迪機場T1航站樓。紐約機場可以正常入境,沒什麼防護措施。機場工作人員只有接從中國來的航班時會戴口罩。本次航班一處理完,他們便紛紛摘掉了。
國航駐地位於紐約長灘(LongBeach),距離甘迺迪機場40分鐘車程。16年前,呂晗第一次執飛國際航線便是前往紐約。在她的印象裡,紐約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高樓大廈林立於街頭巷尾,曼哈頓的每一寸土地都包裹著鋼筋水泥。但此時,路上的車明顯少了。在海灘上,市民仍然同往常一樣衝浪、遛狗,很多人不戴口罩。
16時,乘務組抵達了國航駐地。這是一幢5層小樓,乘務員們都在這裡過夜。呂晗太累了,晚飯都沒吃,洗完澡便睡了。
23時,呂晗第一次醒來。她來到2層餐廳,領取了一份夜宵--豬肉三鮮餡的餃子。回宿舍狼吞虎咽之後,她開始睡第二覺。長年的國際飛行讓她早已適應了晝夜顛倒的生活。考慮到時差,國航駐地每天為大家提供5頓飯。
當地時間3月28日5時,呂晗第二次醒來。這一天,她要執行返程航班CA982。
在一頓簡單的早餐後,為了避免上廁所,呂晗再沒吃過任何東西。
回程:「整整瘦了5斤」
脫下防護服時,衣服會自己滴水
「呂晗,所有的壓軸大戲都給你了!」出發前幾天,國航紐約航站站長楊樂如是叮嚀,對呂晗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出發前還是有點擔心的,但看到組員的工作勁頭後,擔心便煙消雲散了」。當地時間16時,乘務組通過視頻召開航前準備會,充分考慮了所有意外情況。客艙後3排設置了隔離區,一旦有旅客發熱,將被調至固定留觀區實施隔離。
18時40分,乘務組乘坐大巴來到甘迺迪機場。他們互相幫忙穿好防護服,清點防疫物資。乘務組裡唯一的小夥子跑前跑後,主動承擔了更多工作。
根據中國五部委聯合公告,目前所有目的地為北京的國際始發客運航班均須從12個指定的第一入境點入境。「旅客問的最多的問題是抵達第一入境點後怎麼辦,我們會向旅客解釋,告訴他們需要做什麼,給旅客寬心」。呂晗覺得,與平時相比,旅客好像更「依賴」乘務員了。
當地時間21時30分,飛機從甘迺迪機場起飛,朝祖國的方向飛去。客艙裡響起一段溫馨的廣播:「各位旅客,請全程戴好口罩。如果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請務必第一時間向客艙乘務員報告。」
接下來,進入了乘務員們真正的「戰鬥時刻」。
他們看不清彼此,每個人就在防護服胸前位置寫下自己的號位,方便確認身份。呂晗胸前寫上了CF(chief purser,主任乘務長)。乘務組裡有一名擅長畫畫的姑娘叫金玉,她給呂晗背上畫了一隻狠狠敲打冠狀病毒的拳頭,又配了一張大大的笑臉。
他們聽不清彼此,便通過肢體動作交流。檢查各艙保障情況是主任乘務長的職責,呂晗來到樓梯口,對樓上的乘務員抬了兩次頭。樓上乘務員心領神會,用雙手比出愛心,然後做按壓的手勢,示意乘務長放心。呂晗向後艙張望,乘務員們便紛紛豎起大拇指,表示所負責的區域已經就緒。
「穿著防護服真難受啊!」呂晗說,「因為衣服不貼身,我們擔心會影響行動,想了各種方法。有貼膠條的,有扎橡皮筋的,走得快了還要提著點褲腿兒。」
國航對機上餐食作了調整,每餐包括獨立包裝的酸奶、麵包、餅乾、蛋糕、香腸等。
在落地前3小時,乘務組對全體旅客進行第三次測溫。一名19歲的留學生體溫有點偏高,他說「我剛睡醒時體溫會高一點」。沒過多久,這名旅客的體溫降了下來,並在落地後的檢疫中一切正常。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北京時間3月29日23時34分,經過14個小時的長途飛行,跨越整整半個地球後,飛機降落在第一入境點--天津機場。
「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呂晗在艙門口送別旅客,與大家揮手告別。幾乎所有旅客在下機前,都向機組表達了感謝。
圖:與天津海關檢疫人員交接手續 攝影:仝婧
天津機場的海關檢疫人員分批次組織旅客和乘務組下機,一對一審核入境登記表,進行咽拭子核酸檢測,辦理入境手續。3個小時後,乘務組返回飛機客艙。
3月30日清晨,乘務組搭乘原航班返回北京,18名「戰士」全數平安歸來。
當呂晗終於脫下防護服時,她的全身上下都溼透了,根本不用擰,裡面的衣服會自己滴水。
「3天瘦了5斤,我以為稱壞了。」呂晗說。
隔離:「全都平安回來了」
保證大家的安全,是我們在這架飛機上的最大意義
呂晗今年39歲,北京人。
在當上空姐之前,她腦海中的乘務員形象是「神仙姐姐」。
2003年,大學畢業的呂晗成為一名國航空中乘務員。在培訓課上,老師對這些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女孩說:「乘務工作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它很辛苦,你們以後慢慢體會。」
這句話呂晗記了一輩子,她已經「慢慢體會」到了。「藍天真的很美,但現實就是現實,起早貪黑,聚少離多。」她說,「萬米高空不僅需要真情服務,還需要急中生智處理很多問題,保護旅客的安全,讓旅客賓至如歸。」
如今,執行CA982航班的18名乘務員已開始在北京的酒店隔離觀察。公司要求大家每天量3次體溫並上報,每頓飯為大家提供酸奶、水果。
隔離第一天,全組成員都跟呂晗反映,說執行完這趟航班,自己現在「全身酸疼」。
「那你們要多運動啊。想做好乘務工作,得有個好身體」。呂晗每天在微信群裡「雲擁抱」她的組員,為大家推薦一首好聽的交響樂,讓每個人分享一本好書,幫大家放鬆身心,陶冶情操。
隔離第三天,有的組員開始在群裡發健身的照片了。「每次執行任務的組員都是臨時抽調的。有的組員可能很多年都不會再碰見了,但此時,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
每天,呂晗都會關注CA982航班的最新通報情況。截至目前,航班上沒有出現確診病例,這是讓她最開心的事。
疫情暴發前,呂晗每周要飛20個小時。17年來,她只有兩年農曆除夕與家人團聚。隨著國際航班的銳減,現在,她每個月只飛10多個小時。
去年,電影《中國機長》在全國熱映。呂晗邊看邊哭,她說,英雄機組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在電影中,乘務長畢男有一段經典臺詞:「從飛行員到乘務員,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麼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
「我們會一起回去!」畢男說。
「我們原班人馬平安回來了!」呂晗說。
再過幾天,呂晗將結束隔離生活,18名乘務員將悉數回家。之後,返回工作崗位,執行下一趟航班任務,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轉自《中國民航報》 記者 徐仲超)
4薦聞榜
(供稿: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傳部, )